走向比较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厄尔·迈纳及其比较诗学体系

一、研究领域:日本文学、英国文学、比较文学

厄尔·迈纳(Earl Miner,1937—2004),中文名孟而康,美国当代著名日本文学、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专家,普林斯顿大学资深教授。迈纳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并获得日本研究的学士学位和英国文学的硕士、博士学位。1953—1955年他在威廉斯学院教授英语,1955—1972年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1972—200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他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并主持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下属的跨文化研究会。2004年4月20日辞世,享年77岁。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17、18世纪的欧洲文学,尤其是早期的英国文学、东方文学,特别是日本的古典文学,以及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他的主要著述有《日本宫廷诗》(Japanese Court Poetry,1961)、《日本连歌》(Japanese Linked Poetry,1979)、《从弥尔顿到德莱顿的古典诗》(The Restoration Mode from Milton to Dryden,1974)、《从琼森到科顿的骑士诗》(The Cavalier Mode from Jonson to Cotton,1971)、《从多恩到考利的玄言诗》(The Metaphysical Mode from Donne to Cowley,1969),以及《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1990)和《失乐园:1668—1968:三百年研究综述》(Paradise Lost,1668—1968:Three Centuries of Commentary,2004)。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西方学者,迈纳精通多种语言,尤其是日文。他对东方文学充满了热情和洞见,早在大学时代就开始研究日本文学。这些为他日后的跨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由于在日本文学研究方面的特别贡献,他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朝日文化奖(The Order of the Rising Sun)。“孟而康教授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好朋友和引路人,他和中国比较文学前辈学者如杨周翰、王佐良等一直保持着深挚的友谊。”[1]他曾多次应邀赴台湾和香港讲学。1983年,他与斯坦福大学的刘若愚(James Liu)教授一起率美国比较文学10人代表团来北京参加首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几个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这次研讨会被钱锺书先生誉为“不但开创了记录,而且也平凡地、不铺张地创造了历史”[2]。1987年,他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热情接待了参加第二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研讨会的中国学者,这次大会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了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

作为迈纳教授跨文化研究的理论结晶的《比较诗学》一书自1990年出版后就一直“很受欢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安东尼·泰特罗(Antony Tatlow)教授认为,该书“是真正的跨文化论述方面第一次着力的尝试”,“是对长久存在的诗学体系所进行的历史的、比较的论述”。[3]

[1] 乐黛云:《见证比较文学先贤的国际友谊——悼念孟而康教授》,《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2] 杨周翰、乐黛云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65页。

[3] 安东尼·泰特罗:《本文人类学》,王宇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8-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