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基于机会平等性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内容简介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考上大学意味着会有一个获得高额和稳定收入的工作。考上大学,人们就不用担忧毕业后的出路与收益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不仅是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的机会,更是职业和身份等一系列转变的开始。但随着1989年高校首次开始实施收费政策以后,大学学费逐渐高涨,到1999年达到生均缴费2769元/年;2001年后,全日制本科学生收费基本在4000~6000元/年之间,一些独立民办院校和艺术类院校每年学费甚至突破万元,上大学已然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投资行为。而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和1996年拉开帷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改革,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开始让人们对上大学的出路与收益多了些许思虑;特别是大量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裁员、降薪等方面“总是受伤”的案例,不得不让人反思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差距问题。因此,学界开始有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研究以及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这些显性政策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影响的考察。但面对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获得大学机会、毕业后就业择业等方面处于劣势的现实,如果对于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研究仅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深入到城乡结构上去考察城乡居民投资高等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并对二者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产生怎样的实质性影响,则研究总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且没有“一针见血”的效果。鉴于此,本书便要从城乡二元结构层面上,在机会平等性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去研究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及差距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下去。

按照这样的研究思想,本书主体部分宏观结构层面设计是按照“经验分析判断—理论分析假设—实证分析检验—对策建议”的逻辑进路展开的。先通过经验分析,对我国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做出结论性判断;接着通过理论分析,对经验分析部分得出的结论做出机理性解释,并根据机理性解释提出待证实的理论假设;再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分析部分提出的理论假设用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和相关分析,证明其可成立和自洽性;最后对全书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具体到本书章节,每一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0章为导论,先提出本书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对研究问题的提出做一个明确的交代,达到破题目的。接着对本书的研究目的、研究基本范围、核心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再对与本书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最后对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研究方法、主要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交代和说明。

第1章是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部分。根据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的相关问题,从人力资本理论、投资理论、教育投资理论、机会平等理论、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关系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几大理论入手,主要从理论渊源、理论流派、发展阶段、前后变迁、理论前景等方面对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这一章还对全书的分析框架重点进行了阐释,其基本框架是:根据经验分析结论提炼出三大机制——一是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增加机制,二是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变动机制,三是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和风险差距扩大机制;再根据各个机制运行逻辑机理,提出每一个机制对应的待证实理论假设;最后对每一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

第2章是本书经验分析部分。对于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及城乡居民面临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性状况,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过专门的统计和分析,因此要对其有一个经验上的判断,需要本书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寻找合适的数据库进行测度。测度相关指标并进行经验分析不仅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逻辑起点。对于经验分析内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的经验分析。采用CHNS数据库,并通过赫克曼方法(Heckman method)对数据样本存在的选择性偏差进行处理,运用经过改进的明瑟收益率的模型,就198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从整体面上分年限、城乡内部结构上分阶段、分位数回归估计按收入分阶层等视角,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和社会分层分析。得出的经验结论主要如下:第一,从整体面上来看,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方式改革的背景下,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1999年后较为明显。第二,从城乡内部结构来看,在1999年之前,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不存在系统上的显著差异,但是之后差异显著且差距逐渐扩大。第三,社会分层分析表明,整个社会阶层基本表现为收入较高阶层比收入较低阶层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高;城乡阶层对比分析发现,在低收入及以下阶层中,农村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高于城市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因此,处于这些收入阶层中的农村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对于自己经济地位的改善作用要大于城市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相应的作用;而在中高收入群体中,这些情况在城乡居民之间却相反。

其次,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经验分析。沿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使用的CHNS数据库、数据处理方式、计量模型,采用收入残差的方差计量风险的方法,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从整体面上、城乡内部结构上进行了分析。整体面上显示,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在高校扩招以前基本保持平稳,波动较小;在扩招之后,特别是在2003年之后,风险上升且速度较快。城乡内部结构上显示,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出现差距,且在高校扩招后这种差距逐渐拉大。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在2005年之前基本满足高风险高收益的一般投资理论,但在2005年之后似乎不再适应这一理论。

最后,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投资机会平等性的经验分析,主要从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数量平等和质量平等两个维度进行了考察。

第3章是对第2章经验分析形成的重要结论进行机制分析,主要是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增加机制、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变动机制、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和风险差距扩大机制,运用第1章的基础理论,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展开理论分析。

对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增加机制,从经济高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改革、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居民高等教育机会上升四个维度,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教育投资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理论假设1——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市场化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一体化程度加深以及居民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

对于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变动机制,从居民过度高等教育、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高等教育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四个维度,结合过度教育理论、市场投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理论假设2——在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存在过度高等教育现象;过度高等教育有利于降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但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现状、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得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上升,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最终表现为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上升。

对于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和风险差距扩大机制,通过高等教育投资起点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投资终点机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三个视角,在机会平等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从城乡家庭物质资本差距、社会资本差距、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在职场中历史形成的地域歧视观念和城乡二元体制等方面,分析由于城市家庭子女在这些因素方面都占优,会使得城市学生在上大学和大学毕业后在就业机会方面占优,最终会影响到收益与风险变化,使得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差距扩大。由此提出理论假设3——我国城乡居民投资高等教育在起点和终点存在机会上的不平等;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投资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和风险差距扩大,具体表现为城市居民投资收益高于农村居民,投资风险低于农村居民。

第4章是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增加和风险变动的实证分析,也是对第3章提出的理论假设1和理论假设2进行实证检验。

首先,对理论假设1的检验,先通过对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估计,获得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数据,与其他变量数据构成面板数据;再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变量加入到所构建的计量模型中,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同时进行回归估计,最终显示估计结果是稳健的,从而证实了理论假设1的内容。

其次,对理论假设2的检验,先通过过度教育的测度方法对我国1988—2010年时段过度教育状况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不管是整体层面,还是城乡内部结构层面均存在过度教育现象,并且有上升趋势,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过度教育确实可以减小高等教育投资者收入方差,控制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最后,对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理论假设2的内容。

第5章是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也是对理论假设3内容的检验。

首先,是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投资机会平等性的检验。通过一系列logit模型,依靠CHNS数据库支撑,研究有如下发现:第一,上大学数量和质量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等,其中质量不平等尤为突出,特别是高校扩招后,两种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加剧,尤其是质量不平等问题更加凸显。第二,上大学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家庭收入背景和不同职业类型背景之间分配不平等,占据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以及较高级职业类型的家庭,其子女在上大学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占优。而高校扩招并未改变这一局面,在有些方面反而有加剧和固化这种状态的现象。第三,男女性别不同,上大学机会存在差异,在控制家庭背景、收入背景以及年代变量和相关交互变量情况下,表现为女性在上大学质量和数量上占优。第四,家庭兄弟姐妹人数越多,对于子女在上大学数量和质量上机会都不占优,高校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也没有改变这一现象。

其次,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差距拉大的检验。通过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入差距进行Oaxaca-Blinder分解,发现物质资本和文化背景组成的资本要素禀赋差异和回报率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差距的主要原因;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差距的贡献在所考察的影响因素中排第三,说明虽然高校扩招使整体上大学机会上升,但却不仅带来了城乡高等教育机会的进一步不平等,还促进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差距的扩大。

最后,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差距拉大的检验。结果发现,高校扩招政策、城乡家庭文化背景差异、城乡家庭物质资本差异、城乡大学毕业生经验差异以及失业率的上升都显著地增加了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差距,而城乡大学毕业生性别差异的显著不同降低了城乡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差距,同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城乡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差距无显著关系。

第6章是本书最后一章,对全书研究结论进行提炼,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结合本书研究状况,提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览全书,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基于机会平等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弥补了国内单独研究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性和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问题这种分离研究的缺陷,赋予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更多的人文理念和道德伦理思考。

二是跨学科研究,主要是从内容上的跨学科研究和方法上的跨学科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相关因素对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异质性影响。

三是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问题研究视点和方法的拓展,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命题从面上的研究推到了城乡结构内部的研究,通过各种现代计量方法和社会分层分析方法对城乡居民之间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以及对城乡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风险差距进行动态趋势和静态时段的分析等等,都是以往研究鲜有涉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