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期望效应:你嘴上说的,就是孩子的未来

在有些人眼中,世界是冷酷灰暗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世界是温馨璀璨的。对待世界不同的心态,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取向决定未来,这已经被反复验证过了。你的取向关乎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这绝非危言耸听!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期望效应”的力量。

古希腊有一个古老的神话: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却精于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但他用自己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

因为这座少女像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他竟疯狂地爱上了自己创造的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终于,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痴情所打动,赐予了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期望的力量真的如此之大吗?它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力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从一所小学里的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的学生进行“发展测验”。

然后,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将一份优秀学生名单交给了老师,并告诉他们名单上的孩子都有优异发展的可能。

老师们很疑惑,名单中的孩子有些确实很优秀,但也有些表现平平,甚至水平较差。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我讲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

因为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在心理学界名望很高,老师们便对此深信不疑。罗森塔尔告诉老师们这份名单不可以外传,只能他们自己知道。

8个月后,两位心理学家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他们上次认为有优异发展的可能的学生们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也变得更为开朗,求知欲望更强,更敢于发表意见,与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难道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真有如此高水平的识人之术吗?非也。原来,这只是他们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压根就没有做什么“测试”,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

但这一切老师们并不知道,他们不过是受罗森塔尔“权威”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多的厚望,在上课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等各种方式向这些学生传达出“你很优秀”的信息。

学生们在受到老师的关爱后,开始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变得更加乐观,奋发向上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中奔涌。慢慢地,他们真的不负所望地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故事,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学术界亦称其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

每当我与家长们交流时,通常都会被他们迫不及待地追问:“到底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迅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我总是对他们说:“我们不妨先把理念搞清了,只要方向对了,具体改正方法反倒是最容易的。不同的理念与取向,决定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与方法,也决定了孩子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待孩子的不专注行为,父母们通常会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对待:

第一种: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由着孩子自由发展。

这类父母大多受到一种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不专注的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消失。但这种观念其实是错的,不专注的行为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做咨询时,常常能看到成人的大多数问题,都与不专注有关。严重者还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类家长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

第二种:把孩子当“问题儿童”或病人。

这种对待方法通常会将孩子最终塑造成一个平庸者。他们往往认为,病人能看好病就不错了,哪敢有更高的奢求?

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态与观念。但这不是什么积极的理念与心态,这种心态极可能埋没那些有天分的孩子。

第三种:把孩子当成卓越者来培养。

把孩子当成卓越者来培养,才是最正确的做法。我们不要被孩子眼前的问题所蒙蔽,要相信其实孩子天赋异禀。

如果我们的目标与期待,仅仅是把孩子的不专注行为消灭掉,那么我们塑造出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平庸者。但如果我们调整目标与期待,就会培养出一个卓越者。

优势取向或缺陷取向——家长是否具有不同的理念——的确会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是问题取向,期望是解决不良行为的,那我们就会在无意识中将孩子视为“问题儿童”。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赋予某个角色,他就会进入角色,为角色所同化,进而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行为特征。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和他的同事一起向世界证明了这一观点:

在一次试验中,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了一所“监狱”,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24名学生来参与实验。这些学生大都情绪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而且,在人格测验中,他们的得分均属正常水平。然后,实验者对学生进行随机角色分配,一部分人演“警察”,另一部分人演“罪犯”。

“罪犯”回到自己的公寓,“警察”则穿上警服,带着警棍、手枪,开着警车到“罪犯”家中去实施抓捕。

实际上,抓捕的过程可以用极不严肃来形容,“警察”和“罪犯”们笑成一团,彼此感到有趣又好玩。心理学家则在一旁不做任何干预。

进“监狱”后,“警察”做起了看守,“罪犯”则成了囚徒。刚开始,双方还隔着铁栅栏聊天,因为大家都没事可做。

但事情从第二天开始出现了明显变化。

看守者开始表现出虐待囚犯的倾向,囚犯起初还会反抗,对警察说:“你又不是真警察,我又不是真罪犯,只不过抓阄时你手气好点而已。”可惜,他们的反抗没过几天就销声匿迹了,囚犯们开始越来越认同自己的角色,出现讨好警察的倾向。

这个实验原本打算进行半个月,但由于效果太过骇人,一个星期后,心理学家们就不得不结束了实验。

而在往后的一年,心理学家需要对参加实验的人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这些学生再度回到原先的社会角色中去。

这个实验的结果一经发表,就在教育界引起了轰动。教育界人士一片欢呼:我们终于找到了差生形成的真正原因,也找到了改变差生的解决路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肯定也出现过同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一道题没做对,爸爸说:“你真笨!”

一个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时说错了,老师说:“你真是蠢,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佳,老师和家长就会将他定位为差生。渐渐地,孩子便会逐渐认同这个角色,进而将自己内化到差生的角色中去。再遇到稍难一点儿的题,他就会从潜意识中告诉自己:“我是差生,差生是做不了难题的。”

那么,优秀的学生难道真的对所有题目都能做到信手拈来吗?当然不是。在他们遇上难题的时候,意识和潜意识会告诉他:我是优等生,我怎么可能不会做?我可丢不起这个人!所以,他们会开动脑筋,奋力攻关,最终解决难题。

所谓的“差生”和“优等生”,由于对自己的认知不同,一个是走在恶性循环的道路上,一个是走在良性循环的道路上,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来我工作室训练的孩子,很多已经被父母和身边人当作“问题儿童”了,大多数的孩子也自我带入到了“问题儿童”的角色中。

所以,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工作,就是要让他们从原先的角色中走出来。

下面的案例,便发生在现实中,发生在你我身边:

案例一:

子涵是在一个阴雨天的下午跟父母一起来到我工作室的。孩子父母的脸上堆满了焦虑,一进门就跟我说:“老师,这孩子成绩不好,我们什么招数都使过了,但他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急死人了!这孩子是不是很笨,不是学习的料?我们听说您特别专业,所以来向您求救。”

“你们认为孩子笨的依据是什么?做过相关智力测验吗?”我问。

“没有!只是常常看到他做不出来题目,所以觉得他笨。”

“咱们先来做个智力测验,看看孩子的智力怎么样?”

家长表示同意。

测验结果出来后,我告诉孩子:“你的智商是122,已经进入‘良好’行列,这意味着在100个人当中,你的智力水平能进前十。”

“真的吗?”孩子的眼睛里放着光,“是真的吗,老师?是真的吗?”

“我使用的是现在世界上最权威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量表》。我做过上千例测验,肯定不会出问题的,你们可以放心。”我向孩子的父母解释说。

“她老说我笨。”孩子指着妈妈说。

妈妈兴奋地回答:“不是我说的,是他爸说的。”

爸爸说:“我是听老师说的。”

我对孩子说:“今后你成绩不好,可以怨老师、怨爸妈、怨学校,怨自己别的方面有问题,但就是不能怨自己笨。你一点儿也不笨,而且还属于聪明孩子。这么跟你说吧,你这智力水平,以后不上名牌大学就亏了。”

我看到孩子明显地激动起来,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发现,产生了新的希望。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在班上,这个孩子的年龄算是比较小的,再加上他听课时容易走神,所以有时候会有搞不懂的题目,成绩自然不好。看到孩子的成绩,老师和父母自然说他笨,他就真以为自己笨了。

在工作室训练了3个月,孩子的专注力水平明显得到提高,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成绩也显著地得到了提升。

案例二:

晨阳是一个让老师和父母爱恨交织的“问题孩子”。所有人都知道晨阳很聪明,能解答出很多难题,甚至还能用老师没教过的方法。可不知为什么,晨阳考试从来没得过高分,总是会出现低级错误。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集专注与分心于一体的孩子。在遇到挑战性任务时,他能够专注地解决问题,但在一般性任务中,他特别容易分心。

晨阳的爸爸妈妈完全同意我的判断,他们告诉我:“在家做作业的时候,只要稍微有点动静,晨阳就会分心。孩子自己也很伤脑筋,希望你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帮他克服这一缺点。”

“为什么要把它完全看成缺点呢?它真的是缺点吗?”我问。

一家三口被我的话问懵了,在他们看来,这当然是一个缺点啊。

“这是孩子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既包含优点,也包含缺点。”

分心竟然还包含优点?他们好像是头一回听说,感到难以理解。

我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分心这种事情,说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各类信息高度敏感,而这也正是创造性力丰富的表现。达尔文、歌德与普鲁斯特是大家公认的具有创造力的天才,但他们对噪音和干扰异常敏感,在工作时,他们需要独处。

“想想也是,对世界、对变化不敏感的人怎么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呢?最新的研究表明,容易分心这一特性,恰恰是天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比一般人更加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

晨阳听了我的话,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原本愁眉苦脸的一家人,瞬间变得兴奋起来。而原先把孩子当病人看待的爸爸妈妈,也仿佛看到了天才。

当然,分心的缺点人尽皆知,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缺点,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今后也不能取得大成就。

因此,今天我要给晨阳的建议是:坐拥优点,克服缺点。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晨阳非常配合。

现在请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辆漂亮的法拉利跑车。不过,你面前的这辆车制动系统有点问题,该刹车时刹不住。

不够专注的孩子,其实就像这辆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法拉利跑车,我们应当怎么看待这样的孩子?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样的孩子?

把这么好的车随手丢掉?傻瓜才会干这样的事。

不愿去修理一下刹车系统?应该是脑子进水了。

不认为这是辆好车?你的认知显然出了偏差。

确认这是辆好车,精心去调整它的刹车系统,然后动力澎湃、安全可靠地驶向前方才是智者的选择。对于不专注的孩子,我们不也应该这么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