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有梅》:“恨嫁女”的委婉表白
“剩女”是个不大厚道的词语。“剩”乃多余之意,将未婚女子与剩菜、剩货、剩水残山相提并论,非但不厚道,简直恶毒。
大龄未嫁的现象古已有之,《诗经》里有一首《摽有梅》,就将“恨嫁女”的心情描摹得很生动,不过诗人的态度比起今人要温柔敦厚得多: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暮春时节,某大龄女青年凝望着树上纷纷坠落的梅子。当树上还有七成未落的梅子时,女子倒还从容,告诉求婚的小伙子要“迨其吉兮”,选个好日子来迎娶自己;当梅子还剩三成时,女子有点儿急了:何必选吉日,今天就很好,咱们“闪婚”吧;等到梅子全落光,装成筐了,姑娘几乎按捺不住,对小伙子说:干脆咱连仪式也免了,直接在一块儿吧。“迨其谓之”的“谓”是“会”的假借字,是指男女相会。古时,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达到年龄就可婚嫁。倘若一不小心成了大龄青年,国家出于繁衍人口的需要,就会出面举办“集体相亲会”。如果在约会中看到了心仪的对象,不必遵循严格烦琐的程序就可以同居。
“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梅子由繁茂而衰落的过程隐喻着女子生命的不同阶段。据说当代“恨嫁女”也分等级:初级“剩斗士”、中级“必剩客”、高级“斗战剩佛”、特级“齐天大剩”、超级“剩者为王”。这些封号听起来有趣,到底刻薄了些,不像《摽有梅》中的三级分类委婉曲致。有人可能疑惑:为什么这姑娘一看到梅子就想嫁人呢?一来,梅子由盛而衰,提醒着女子:流光容易把人抛,美女转瞬变老妖,嫁人还得要趁早;二来,梅子的“梅”与媒人的“媒”读音相同,难怪要想起婚事来。
同是“恨嫁”,不同地域的表达方式却大有区别。南方女子比较含蓄,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面对“花谢花飞花满天”,只能唏嘘长叹,泪水涟涟;而北方女子却粗犷率真,你看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恨嫁女”:“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竟把“女大不中留”演绎得这样响亮激烈,泼辣劲儿十足。现代女性独立自主,哪怕被社会贴上了“剩女”的标签,只要内心坚强仍可以不嫁,毕竟幸福无关他人认可。可对古代女子来说,嫁人与否不是选择题,婚姻是生命必然的归宿。
单“恨嫁”是不行的,还要积极为自己创造“嫁”的机会。彼时没有《非诚勿扰》、百合网、相亲角,一切只能靠自己。像《摽有梅》中的女子急切盼望求婚者而来,一连三次向“庶士”发出召唤,那份质朴坦荡真是可爱。不过她可不是个傻大姐,就算心里急着嫁人,还是要求男子来“求我”。明朝学者戴君恩说:“此诗三个‘求’字,急忙中甚有分寸。不曰‘我求’,而曰‘求我’,意义亦自凛然。”我倒不认为那姑娘是故意端出“凛然”的样子,她不说“我求”,而说“求我”,不过是想守护内心的一点儿羞涩与矜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