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吃饱肚子再相思
古代战争频仍,壮年男子不得不告别妻儿,出征远方。在交通和通信工具都极其落后的时代,这一别就音信渺茫,不知何年何月方能重逢。丈夫在边疆服役,生死未卜;留守闺中的少妇为相思所苦,她们要承受“坐想鼓鞞声,寸心攒百箭”的煎熬,时而会产生“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懊悔。她们只能在梦里与郎君相会,而好梦还常被鸟叫惊破:“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幻梦或许能给孤独的思妇带去短暂的慰藉,但现实中她们有时却难逃厄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心心念念的爱人身死魂灭,化作白骨,而未亡人却浑然不觉。在生离即是死别的战乱中,只有少数幸运的夫妻能再相见。《国风·周南》中的《汝坟》一诗就以一位女子的口吻描绘了大乱中与夫君重逢的情景。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妇人沿着汝河的堤岸行走,边走边砍下树木的枝干。丈夫远行服役,连伐木为薪这样沉重的劳作都要由妻子来承担。她日夜想念远方的爱人,“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惄”即忧愁失意,“调饥”是指没吃早餐前的那种空落落的饥饿感。因为没见到夫君,那种相思之苦竟如同清晨忍饥挨饿一般,煞是折磨人。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诗的第二章并非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伐其条枚”的“条枚”指树的枝干,而“伐其条肄”的“条肄”则是指砍伐后又重新长出的小枝丫。“条肄”与“条枚”遥相呼应,既表明光阴流转,又暗示着夫妇间的离而复合。果然,在漫长的等待中,少妇终于盼到了归来的夫君。“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既已相逢,何忍分离,请莫再将我轻易抛弃。
失而复得的情感让人悲欣交集,也让人惶恐不安,生怕幸福短暂,转眼逝去,于是有人“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也有人深情挽留,希望恋人莫要远去:“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鲂鱼又叫火烧鳊,它的尾巴是火红色的,由此便让人联想到王政如烈火般暴虐,征伐不断,徭役不止。妻子劝说丈夫,徭役固然繁重,你也该念及近在身边的父母需要赡养,不要再去服役了吧。诗写到此处便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丈夫如何作答,在死生契阔的战火纷纷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卑微的愿望却常常难以实现。
钱锺书先生在谈到《汝坟》这首诗时,特地拈出“惄如调饥”(想你想得就像早上没吃饭)这一句,就爱情与饥饿的关系做了一番阐述,颇有情趣。大约是因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缘故,古人很喜欢将男女之情和饮食之欲并提。感情得不到满足,是“惄如调饥”;若遇着心仪之人,便是“秀色可餐”了。钱先生只道出其中一层,还有一层:当情感失落时,食物往往是最好的抚慰和动力。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讲男子征战在外,托人带信给妻子,中心思想只有两点:“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先说:亲,你要增加饭量;然后说:我始终想着你。彼时女子写给男子的情书也常与吃有关:“思君令人老……努力加餐饭。”该拿什么与别离对抗?食物。吃饱肚子,才能将思念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