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2020时期民族地区农村稳定脱贫路径研究(1)
马冀群 沈万根
摘 要 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全部贫困县摘帽,绝对贫困将在全国范围彻底消除。但是,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脱贫成果还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存在着返贫风险,而且面临着相对贫困问题,因此,有必要立足后2020时期的现实来探究民族地区农村稳定脱贫路径。在后2020时期,在沿用现行贫困标准的同时,还要建立能够衡量相对贫困、反映发展差距和农民现实需求的新贫困标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还存在人口外流影响下的老龄化贫困以及高额的医疗、教育支出影响下的支出型贫困特征和发展困境。因此,在后2020时期民族地区农村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构建区域、城乡、民族一体的反贫困格局,打造基于民族传统生计和文化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
关键词 后2020时期;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稳定脱贫
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消除贫困也就成了世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考察中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之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了指导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普遍较为落后,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还处于深度贫困,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区域发展位次差、人均生活水平低,对扶贫政策有高度依赖性。(2)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全部贫困县摘帽,其脱贫成果还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存在返贫风险,相对贫困也会十分突出。汪三贵、曾小溪(2018)首次提出了贫困领域的“后2020”的概念,认为“后2020”贫困问题要确定新的贫困标准,更加关注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并推动建立城乡一体化扶贫体系。(3)可以说,“后2020时期”是立足脱贫攻坚新形势,解决小康社会建成后贫困问题的一个新的时空界定。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以不同的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的脱贫路径主要集中于生态、文化(旅游)、教育领域,强调要产业引领、凸显特色和构建扶贫机制,对未来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走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专门系统地探讨2020年后民族地区稳定路径的研究几乎没有。民族地区农村是当前和未来我国反贫困事业中的短板,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村的实地调查结果,总结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特征和困境,在农村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中探寻稳定脱贫路径,以期实现各民族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