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多巨大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新时代将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破解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难题,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促进扶贫开发取得更好成绩。
(一)继续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断推进民族地区铁路交通网络、公路交通网络、航空网络等的建设,提高民族地区交通保障能力。提升区际公路、沿边公路、县域公路、乡村公路等级,加强机场建设,尤其要抓住民族地区多处在边境地区这一优势,建设联通周边国家的铁路线、公路线、航运线;要不断加强民族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抗灾工程、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工程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加强边境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等信息化工程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光纤宽带接入,实现行政村、自然村宽带、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二)构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新格局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东北振兴等经济发展战略和倡议的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国家对民族地区全方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地区应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构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新格局。依托民族地区多处边境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多类型的跨境次区域合作形式,不断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朝鲜、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教育、科技、旅游等层面的往来,促进沿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发展战略的推进,促进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发达省市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生产要素转移,带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金融、医疗等的发展;依托东北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等新战略,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构建经验共享、互帮互助的扶贫发展模式。
(三)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现象时有发生,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首先,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步跳出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其次,继续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荒漠化治理等工程。最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然伤害当地群众的经济利益,因此,要不断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民族地区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收益。要将生态补偿机制法制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生态补偿落实到位,生态文明显著提升。
(四)不断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需要内外动力的结合,而根本动力则来自农牧民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面向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牧民素质,培养脱贫内生动力。一是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针对地区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和外出务工需要开展针对贫困地区农牧民的职业技能、语言技能等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综合能力。三是围绕农牧民从事的特色产业,进行科技教育、互联网技术、实用技术的培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加农牧民收益。
(五)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体系化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相关扶贫工作部门应从该地区资源禀赋的实际出发,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的培育。一是依托民族地区特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民族地区生态、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可以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民族特色村寨、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紧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边境旅游和跨境特色旅游,推动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高品质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二是民族地区可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构成,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教育、养老、会展、金融、保险等服务性产业,为农业、工业等的发展打好基础。三是依托民族地区独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民族地区群众带来更多农业增值收益。四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工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加强东西部合作,促进中东部省市向民族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民族地区形成特色明显、带动作用较强的新型工业体系。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民族地区全面脱贫,新时代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重要的是,要将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以创新引领取得扶贫发展新成绩。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构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新格局、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托农牧民素质提升来打造扶贫开发新动能、完成特色产业体系化发展的新目标。
(1)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J].中国扶贫,2017(15):8-9.
(2) 朱玉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就、措施及经验[J].广西民族研究,2008(4):25-32.
(3) 张丽君,吴本健,王飞,马博.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4-6.
(4) 万良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149-153.
(5) 王振雅.新阶段甘肃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