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服务的虚拟价值网络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温氏集团的信息化历程

温氏集团信息技术吸收过程经历了基于单机的信息系统应用阶段(1991—1995年)、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扩充阶段(1996—2003年)、集中式信息系统革新阶段(2004—2009年)三个层次,目前正处于物联网应用阶段(2010年至今),朝着全面深化的方向发展。如图3-1所示。

图3-1 温氏集团信息技术发展阶梯

一、基于单机的信息系统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国内只有一些大企业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基于部门概念的会计、进销存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初期的MRP(物料需求计划)项目实施成功率极低。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可以说尚是一片空白。当时计算机价格昂贵,还没普及到一般家庭,甚至很多人还没见过计算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温氏还是一家小企业,集团自有资产约100万元,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就达到20多万元,该阶段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主要是源于企业高层驱动。温北英是温氏的创始人,也是推动温氏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人。之所以在企业规模较小时就选择了启动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1)企业发展的预见性

在本阶段,国内信息技术整体较为落后,然而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信息化管理,温氏要想做大做强,信息化管理是必经阶段,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温氏集团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农户是温氏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做好农户的管理是温氏发展及实现盈利的基础,决策者必须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数据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然而每个分公司都有着数以百计的农户,农户情况由指定技术员层层向上反馈,经过人工存储、思考和传递,信息就可能失真或存在偏差。随着农户数量的不断攀升,单依靠经验已无法获知信息、判断决策,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规范化管理,离不开科技、计算机。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养殖企业,温氏的发展平均每新增一两千万规模就会在外面新建一个分公司,不可能在一个地点无限地膨胀,必须在消费市场周边地区的一个合理半径内建立养殖基地,“用当地的品种,用当地的原料,养当地的鸡,供应当地的市场”。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虑:长途运输不便;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肉鸡的要求和偏好不一;从防疫安全的角度来看,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无限地膨胀,当地的疾病控制就很难做,难以控制传染源。企业不断扩张,新增分公司离总部越来越远,怎样保证温氏的整套管理模式以及基于这套管理模式的业务流程在每一个分公司都能够落地呢?除了制度约束、干部培训、领导到基层考察调研指导,还需要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强化措施。

(2)时间进度的预见性

按照温氏当时的发展和规划,企业2年后可达到2万只鸡的规模,纯靠人工管理的水平未必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系统开发、试验、完善及定型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过程,各级员工、干部对系统的适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倘若面临着系统使用的迫切需要时才开始启动,工作就延误了。现阶段启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企业发展初期,领导层通过外聘农业养殖专家来提高温氏的饲养技能,此外,为了率领温氏向信息化之路迈步,启动温氏的信息技术应用,温氏领导层还经常在公司与高校之间奔波,邀请计算机管理的高校专业老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中心(信息学院的前身)合作探究计算机管理在养殖业的应用。

温氏作为一家农业企业,缺乏技术力量,而市场上也没有现成的系统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外部力量,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通过对温氏发展状况的分析,初期的温氏信息系统是以建立核心业务的数据库管理为目标,首先开发的是农户管理系统。

对于温氏而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管理,温氏没有经验,尤其是当时农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对于华农大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而言,如何将现有的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结合起来,也没经验。双方都是在试验过程中摸索,在磨合过程中改进,通过逐步地完善,系统才渐渐定型。系统初步成型后,各级的干部和员工也慢慢地开始接触、适应这套信息系统。

经过2年时间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基本建立起了初步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了电算化管理。最初的系统只包含核心模块,如农户管理、肉鸡销售、饲料厂生产。

温氏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发展阶段,是领导层率领着开发人员迷茫而坚定地探索前行的过程,也许我们如今无法完全体会当时的艰辛,也许该阶段的信息化成果并不显著,但在本阶段所积累的经验为温氏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得不提为温氏信息化铺好奠基石的主功臣——温氏原董事长温北英先生,当时有很多人对他这些举动不理解,而现在看来这确实是明智的决策,温老先生让人佩服的是其把握大方向的远见,更是那份坚定落实的魄力。如今很多温氏人追忆温老先生时,都会感叹温老先生的种种先见之明,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贡献和付出。

在基于单机的信息系统应用阶段,温氏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开发了应用软件,建立了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那么,在本阶段,信息技术对温氏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把众多分散的农户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使得企业能掌握与农户相关的所有数据,了解农户的真实情况,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对农户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系统减少了数据传递的偏差,提高了信息反馈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领导决策层掌握一线真实资料。

(3)在高速扩张过程中,保证了每一个分公司能基本按照集团公司统一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将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内,按照系统来运作,应该做的你没做,系统会提醒你;不应该做的你要做,系统无法处理业务。这就保证了每一个分公司都能跟总部一样,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而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温氏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地向外发展、扩张,国内新开设的新公司都能在当地立足、发展、盈利,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培养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并在当地开设新的分公司,信息系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系统扩充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个人计算机得以普及,用户范围有所拓展。ERP产品从欧美推向中国,少部分企业对ERP(企业资源计划)有所认识,从1997年开始,许多财务软件公司开始酝酿将会计系统转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开始渐渐渗入我国企业的管理之中,国内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所增强,但真正实施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还较少,都处于探索应用阶段。

经过前几年艰辛而坚定的摸索,温氏基本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机系统,对核心业务模块实现了信息系统管理。在当时看来,已建立的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协助作用成效初显,更是增加了拓展业务系统的迫切性,将现有的系统应用方式以点带面地扩充业务范围,也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扩充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团公司在总部建立了企业网站,使用2Mbps的DDN专线,保证了总部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也方便了总部与分公司之间数据的快速低成本传递,员工上网和数据上网,丰富了信息内容,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产品和服务上网,将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达到公司与客户互动的目的。

(2)系统功能不断地扩充,不断地建立新的子系统,新发展的业务也陆续开发应用出对应的信息系统。主要应用系统有:

图3-2 温氏集团第二阶段应用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根据鸡、猪、牛的不同饲养特点和管理模式,分别包括养鸡、养猪、奶牛各自的生产管理系统,涉及养殖专业户管理、育种数据管理、配方管理,另外还有饲料厂的生产管理系统,等等。

财务软件:集团公司统一使用金蝶财务管理软件,各分公司使用相同的报表格式,规范科目的使用,保证了财务报表的及时、准确。

办公软件:集团公司自主开发了日常办公、人事、工资等常用软件,各部门的数据都做到了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信息共享。

决策支持系统:包括销售分析系统、成本核算以及生产计划预测软件等,为下一步的生产销售工作安排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数据。

(3)温氏集团逐步培养了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团队,也初步具备了开发、维护、管理这套信息系统的人,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靠华农大和温氏合作开发,90年代后期就陆续地过渡到新的应用系统由温氏自行开发,华农大提供指导、技术支持,包括规划、方案论证、产前产后的指导和服务,系统开发的主体和大量的工作还是靠温氏。一个企业不管做什么,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

(4)信息系统已经深入人心,每新开一家分公司,就复制系统,把管理模式复制过去,继而推行与集团公司一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集团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基层员工都习惯业务在系统上操作,信息、数据、企业情况就通过计算机系统获取,日常业务通过计算机运作,企业的信息、运营状况,各方面的生产技术,财务状况,指标都通过信息系统获取,这也为温氏进一步的后续信息化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集中式信息系统革新

在国内外,信息系统起步得较早、使用覆盖面较广的企业都或多或少面临着“信息孤岛”问题。在当时,主要背景有三方面:

第一方面,国内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陆续建立信息化应用,起步时间不长,把关键业务领域的系统应用起来已经很不错,对于数据共享集成的全局思想还很缺乏。

第二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才开始创业,企业规模小,业务范围不广,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个产业布局都没定型,缺乏企业的整体长期规划,信息系统的长期规划更是一片空白。

第三方面,当时信息系统发展迅猛,不断出现新技术,技术人员都是利用当时认为最新的技术去做软件系统,或自主开发,或外购,然而不同技术架构的差异大,不同厂商开发的软件都是各自独立、各自封闭的,这就导致数据不能实现共享。

在此之前,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大部分系统都是基于局域网结构的,每个分公司各自的系统数据相互孤立,甚至彼此存在冲突;系统所记录的信息是零散的,不能相互印证,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能通过系统了解经营情况的就只限于当地局域网内人员,而老板就只能靠各级上报的数据,这是纵向的信息孤岛;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连通集成,这是横向的信息孤岛。

经过多年持续地开发、改进和维护,原有的信息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各级管理人员在使用上也得心应手,对分公司的管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原系统却无法实现整个集团的管控,集团的管控能力存在着缺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

公司目前由于几个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机构之间信息难以共享;造成数据的实时性较差,数据核对、汇总、统计的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财务、收费、管网信息各自独立,有时信息获得滞后或有误,容易引起误会和工作矛盾,有时又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集团需要掌握分公司的真实情况,不仅是各种统计报表,还要追溯到每一笔原始业务、原始交易,然而该阶段的数据都在本地,只能通过逐层整理、汇总后,再上报给集团领导层,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都无法保证。

(2)数据来源多渠道,准确性、一致性较差

没有实现数据集成,造成数据来源多渠道,信息重复,利用率低,信息资源浪费,不能实现管理信息集成、管理与生产信息集成。决策层得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较差,容易造成判断失误,造成决策和指挥失误,影响生产和效益。

作为一家集团公司,属下的分公司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数量众多,地点分散,且畜牧业市场、原料市场是千变万化的,集团公司需要密切关注各分公司的情况,以做出资金调度等相应策略。信息系统如何能及时准确地、完整地将由众多下属单位构成的、以数据为基础和源头的整个集团公司的宏观运营状况的指标反映给集团公司领导,为企业决策层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好各种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作为依据,也是摆在温氏信息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3)内部供应链断层,产业链不畅通,资源调配能力较差

集团公司经营多元化,其多元化模式是以养殖业为核心,向上下游相关产业延伸。温氏整个产业链越来越长,在很多时候,其产业链也成为内部的供应链。然而供应链断层,产业链不畅通,导致各单位、各业务之间在调配资源时出现偏差、效率低下。

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打通整个产业链,把上下游的单位、业务衔接起来,做到合理、科学地调配资源,使之相互协调,高效运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原有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整个集团层面的宏观管理,无法协调温氏日益发展起来的上下游产业链。因此,温氏需要进行一次重大的专项建设,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能够支撑温氏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要求的信息系统,这是摆在温氏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温氏之所以在2004年前后提出“另起炉灶”的想法,是因为这是基于集团五年规划所做出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温氏从2000年开始拟定集团发展的五年规划,对集团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2000—2004年是温氏集团第一个五年规划,2005—2009年是第二个五年规划。

温氏集团在宏观层面为集团发展做出规划,此外,还要求每个部门、每个专用线根据集团总体发展的五年规划,对自己所在部门、单位、专业线的工作做出一个比较长远的安排。2004年时公司在酝酿起草第二个五年规划,因此,信息中心也根据当时的发展安排来酝酿信息系统的工作,工作的重点是如何使信息系统满足一个大型企业未来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

温氏集团项目组综合自身的管理特点和企业管理需求,确定了项目实施的管理目标:

(1)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把整个集团业务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上,消除集团的“信息孤岛”,使得业务能够快速反应、准确高效,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建立集团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起集中的财务管理体系,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数据集中管理、实时响应,消灭财务数据、报表等在时间上的延误,建立集团统一的资金管理体系。

(3)建立养殖行业特性的生产与物流系统。建立包括饲料采购、存储、调拨、生产,以及养殖业特征的信息化集中管理平台。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平台。随着集团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所依赖的信息应用平台也必须能够不断地扩展和更新,架构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平台。

温氏食品集团的信息化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要求,全面实现财务核算电子化、财务管理一体化、业务管理流程化、整体应用个性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温氏集团信息集中管理系统本次规划的主体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养鸡、养猪、饲料等7个方面:

养鸡领域:完整解决温氏集团下属的养鸡类一体化养殖公司在养鸡领域的应用需求,包含父母代种鸡生产、种蛋孵化、养鸡专业户管理、肉鸡销售、疫病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要求;解决温氏集团的一体化养殖公司、二级公司及集团公司3个层面在上述领域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查询、报表、计划、监控等类型的应用需求;种蛋、鸡苗、肉鸡的成本核算。

养猪领域:完整解决温氏集团下属的养猪类一体化养殖公司在养猪专业户管理、肉猪销售、疫病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需求;解决温氏集团的一体化养殖公司、二级公司及集团公司三个层面在上述领域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查询、报表、计划、监控等类型的应用需求,肉猪成本核算。

饲料领域:完整解决温氏集团在饲料生产领域的应用需求,包含原料市场信息、原料采购、运输、调拨、仓库管理、饲料制造、配方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需求;解决温氏集团的一体化养殖公司、二级公司、集团公司三个层面在上述领域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查询、报表、计划、监控等类型的应用需求,饲料领域的存货核算及饲料生产成本核算。

另外,主要的实施范围还包括:集团及所有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集团及各二级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温氏集团下属动物保健品公司的产品销售及成品仓库管理、企业门户应用。

在这一阶段,信息化经过了以下步骤:

(1)规划论证

2004年7月,温氏集团成立了由集团信息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联合组成的集中式信息系统项目筹建办,对温氏集团未来发展对信息系统的整体需求、国内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案例以及国内外主流的企业管理软件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研,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2004年底,正式向集团公司提交了《集中式信息系统项目建设规划》,确定了系统建设的以下主要目标:

建设温氏集团的企业数据中心,实现对整个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数据的集中管理;

按照高可用性的标准建设数据中心的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确保整个系统具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能力;

重新建立一套基于集中式系统架构、完整覆盖企业的核心产业链并且全面实现数据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

建立能够实时反馈整个温氏集团宏观运营状况的决策支持数据平台。

(2)软件选型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对此,温氏集团确定了以下主要原则:

原则一:选择一家合适软件厂商作为温氏集团应用软件系统的核心合作伙伴,建立统一的应用软件底层平台,以此减少整个应用系统集成的难度,同时也方便后续的软件开发与运行维护;

原则二:采取购买标准软件产品的方式,建立财务、人力资源等通用领域的应用系统,采用软件开发的方式,建立整个养殖产业链的应用系统;

原则三:对于需要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首先采取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方式,建立针对核心业务领域的应用系统,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转移,以企业的软件开发团队自主开发配套领域的应用软件系统。

从2005年初开始,项目筹建办对国内外主流软件厂商及其软件产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且针对软件开发专题进行了充分的原型测试,最终选择了金蝶软件作为温氏集团应用软件系统的主要合作伙伴,并于2005年9月与金蝶软件签订了EAS项目合同。

(3)核心系统建设

从2005年10月开始,温氏集团按照数据中心硬件建设、EAS应用软件系统开发与实施两个专题,正式启动了集中式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设,其中,温氏数据中心的硬件系统于2007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与金蝶软件合作的EAS应用软件系统于2005年底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2006年陆续实施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等应用模块,EAS养殖生产管理系统的各应用模块于2006年完成开发,2007年初开始陆续交付运行,2007年底,整个项目通过验收。

(4)持续扩充完善

从2008年开始,温氏集团采取自主开发为主的方式,先后开发了多个EAS应用模块,实现了EAS系统对整个产业链的完整覆盖,同时,建立了能够实时反馈整个温氏集团宏观运营状况的决策支持数据平台。

(5)定期检测优化

面对如此庞大的EAS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系统本身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扰。随着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复杂,温氏集团的信息化系统主要面临三大风险:

首先,如何实现系统主动预警。庞大的信息系统,肯定存在事故隐患,如何通过主动预警的方式将系统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程度,就成为一大考验;

其次,如何发现并解决整个信息系统中的短板,实现系统效能的最大化。决定信息系统整体效能的,不是其最优的部分,而是其短板所在。找到信息系统中的短板,对提升整个系统的效率十分关键。

最后,如何减少二次开发模块与整个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温氏集团现有的信息系统,是与金蝶通力合作进行了大量二次开发形成的,而且这样的二次开发还在不断进行之中。二次开发的模块,在检测时运转十分正常,但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就可能会出现与原有系统不兼容甚至发生冲突的情况。尽量减少这种不兼容、冲突,也成为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温氏集团已经购买多次金蝶软件的EAS健康中心服务,金蝶服务人员与服务产品开发人员到温氏集团现场办公,与温氏集团的IT部门一起对温氏集团应用的金蝶EAS 7.0SP1版本进行了针对性“体检”。通过“体检”,发现温氏集团ERP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客户端功能点缺陷主要集中在自定义模块上,性能缺陷产生的原因,是远程调用交互次数过多或线程等待时间过长;交互数据量过大;自定义功能点的首次执行效率低下。因此,通过定期的体检优化,提高稳定性,是确保系统正常、高效运作的必要环节。

随着集中式信息系统重大专项的全面完成,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直到产品销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显著提高了温氏集团的整体管理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统一了所有下属单位的业务流程与管理规程,显著提高了整个集团公司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2)理顺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数据关系,提高了内部各单位的协同水平。

(3)实现了集团公司对财务的统一管理,并且实现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同步一致,显著提高了集团公司的管理能力。

(4)使各级领导能够更为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为集团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通过集中式信息系统的建设,集团公司能够随时掌握所有下属单位每一笔业务的明细数据,能够随时掌握所有下属单位的真实运营状况,根据各单位的业务数据直接生成整个集团公司的各种汇总统计报表,彻底改变了以往依赖各级单位逐层上报、逐层汇总的数据统计模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集团公司对下属单位的管控能力,为温氏集团未来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EAS系统吸收过程如图3-3所示。

图3-3 温氏集团第三阶段信息化过程

四、物联网与智能装备应用

物联网属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互联网上虽然有无穷无尽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发送出去,需要人的操作才能从网上获取;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物品信息的自动感知、自动发送,从而为企业实现对生产及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

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有着广泛的用途,《国家物联网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现代精细农业”列为物联网技术的10个重点应用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将成套机械设备、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达到了很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国内畜牧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部分已经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大型养殖企业,基本上也还是处于单项技术、局部范围的应用,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成系统的应用先例。

温氏集团实施物联网建设具备良好的基础,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领导重视,不仅集团公司领导对物联网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作为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向,而且,各级单位的领导对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也有着强烈的需求。

(2)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温氏集团的信息系统不仅处于国内同行企业的领先水平,而且,企业内部也培养了一支具备较高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的计算机技术团队,同时,温氏集团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云浮市物联网研究院,为温氏集团的物联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3)产业规模庞大,不仅可以在项目建设和设备采购方面降低成本,而且容易形成显著的产业效益。

(4)温氏集团拥有自己的畜牧机械制造企业,能够比较方便地将物联网技术与设备自动控制结合起来,能够对生产过程发挥更好的作用。

温氏集团的物联网建设坚持以“实用”为导向,实现了以下3个目标:实用性,就是能够解决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可靠性,就是系统能够在生产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经济性,就是项目成本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要达到上述3个目标,项目团队必须和示范单位紧密合作,找准应用的切入点,根据生产实际,为每个物联网项目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应用模式,同时,每个项目都应该在示范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验证与改进,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将成本控制在生产单位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成熟后再组织推广应用。

温氏集团的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力推动集团公司的自动化、机械化进程,提高我们的劳动生产效果,提高我们的现代化水平,使温氏集团实现现代化发展。”

根据集团公司未来朝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方向,大力推进视频监控技术、传感器技术、PDA智能手机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技术应用,来提高整个生产管理的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养殖的效率、效益。

要实现该方向,不仅要在温氏内部的种鸡场、种猪场大力推动机械化发展,还要推动合作农户的机械化、自动化进程,提高温氏合作农户的劳动效率,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如果纯靠传统方法,手动养殖,农户效益的增加是非常有限的,要想提高农户收益,就必须靠机械化。

主要有三大措施:一是按照现代家庭农场的布局,由温氏提供图纸,对旧鸡舍进行改造;二是装备机械设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从而扩大养殖规模;三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温氏物联网应用的进程以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包括:

2010年10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物联网相关专家参观了温氏集团的信息中心及饲料厂、洞口服务部等地,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向云浮市提交了“关于云浮市温氏畜牧养殖物联网建设的建议”;

2010年11月30日,云浮市人民政府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签署《物联网及三网融合战略新兴基地建设框架合作协议书》;

2010年底,温鹏程董事长随云浮市主要领导考察无锡市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要求大力推动集团公司的物联网建设。2010年12月26日,制订云浮市物联网研究院建设计划,成立物联网研究院筹备小组;

2010年1月20日,完成《云浮市温氏畜牧养殖物联网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2011年3月14日,在北京中国工程院召开《云浮市温氏畜牧养殖物联网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形成以下主要研讨意见:

《总体规划》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温氏企业畜牧养殖的育种、养殖、屠宰加工、物流运输、销售全过程。方案结合温氏企业的实际需求,具有较高的技术先进性和合理可行性。

以国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温氏集团为应用对象建设的畜牧养殖物联网,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政、产、学、研结合,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创新性。

《总体规划》对于全国畜牧养殖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信息化水平,具有示范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本项目列入国家级物联网试点项目,并给予重点支持。

2011年初,在《云浮市温氏畜牧养殖物联网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启动了温氏畜牧养殖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为集团公司未来大规模开展物联网建设积累了经验;温氏集团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云浮市物联网研究院,为温氏集团开展物联网建设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保障;温氏集团物联网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获得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云浮市、新兴县政府为温氏集团的物联网首期示范工程提供了启动资金支持。

2012年初,温氏集团成立了以温鹏程董事长任组长的物联网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动企业的物联网建设;按照集团公司“现代家庭农场”标准建设、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农户,在农业部主办的全国性农业会议上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好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湖北参观《物联广东》展览时,对温氏集团的物联网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根据该总体规划,在温氏集团畜牧养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已有的基础上,项目以生产环节作为畜牧养殖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对象开展项目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畜牧养殖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云数据智能计算平台、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系统平台、养殖农户一卡通系统以及面向广大养殖户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畜牧养殖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

畜牧养殖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包括智能畜禽跟踪监管系统、养殖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养殖过程视频监控系统、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整个畜牧养殖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采用三级结构,以各监控点为基础,向上形成温氏集团控制中心网络,由前端信息采集部分、信息传输部分、监控中心部分三部分组成。图像处理设备采用数字方式,近距离信息传输采用短程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网络,远距离信息传输采用专用VPN网络,前端采集设备采用高清IP摄像机、各类传感器、红外热像头等,系统信息传输网络拓扑图和系统结构图分布。

智能畜禽跟踪监管系统:利用无源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等个体标识技术,在温氏集团内部实现对猪、鸡从育种、养殖到销售的全过程跟踪信息管理。通过ID号,实时记录每一个畜禽个体在养殖过程中的饲料、疫苗、健康状况等信息,实现温氏集团内部的食品安全溯源管理。通过智能畜禽跟踪监管系统的建设,建立起企业内部从育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构建适用于企业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满足公司长远发展的要求,并为建立服务于全社会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奠定基础,使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养殖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的智能传感器技术、无线自组网技术等,通过在鸡舍、猪舍、牛舍内分布式布置的温湿度检测传感器实时采集禽畜舍环境的温湿度数据,并根据设定条件,将监控数据上传至上级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当温湿度超过设定阈值时,监控系统向外发出告警信号,当温度过高时,自动打开降温设备。当温度过低时,自动控制制暖设备工作状态。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子系统,即可安装于养殖农户的养殖场,同时也可安装在温氏集团的种鸡场、种猪场、奶牛场。

养殖过程视频监控系统:利用智能视频传输技术、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等,实时采集获得被监控场所的视频信息,根据实际需求,对主要视频数据在本地进行存储。对于部分特殊场所的视频数据,实时上传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保存。在进行视频监控时,同时对视频进行实时智能分析,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如有人非法入侵进入限制区域等。该系统即可安装于养殖农户的养殖场,同时也可安装在温氏集团种鸡场、种猪场、奶牛场以及冰鲜鸡生产加工车间等。

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M2M的通信,实时监测孵化场孵化设备、畜禽舍降温或保温设备、生产线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信息,并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记录备案。当设备的工作状态出现异常(如温度过高)情况时,及时向外发出告警信号,并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同时,将告警信号信息向传至上级监控系统。

(2)云数据智能计算平台

汇聚于物联网环境内的成千上万个传感器数据,通过跨地域的信息采集集中到信息中心之后,用云计算平台进行存储、处理和控制,可以实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该信息化平台实现的关键是高效、低能耗的云存储系统和并行高效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3)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系统平台

在温氏集团信息中心建设一个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并通过标准接口与温氏现有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对温氏集团从育种、养殖到销售全过程生产数据的集中可视化监控。

该中心的主要功能如下:

基于GIS的可视化管理:利用GIS技术将温氏遍布全国的分公司、工厂、服务点、销售点、加盟农户、客户显示在电子地图上。通过点选的方式,可直接查看到某个单位,同时两侧的显示屏显示相关的实时数据。在特定单位还可以直接接入现场实时视频图像。GIS系统可以实现地图的漫游和ToolTips显示、地图的无级缩放、地图的分层、控制和叠加显示、地图的局部放大、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地图输出与打印等功能。

统一操作控制功能:整个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基于可视化的界面,实现统一平台操作控制。也就是集中显示温氏集团遍布全国的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地理位置信息,并直观地通过点击图标即可调阅与该区域、单位或个人相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既有实时视频监控信息,也有历史视频录像,还有与该区域、单位或个人相关的全部生产过程相关的所有管理数据,如单位或个人信息、领取的种苗数量、领取的饲料数量、鸡舍温湿度监测结果、销售量统计、销售额统计等。所有信息的展示都要在同一个可视化平台上智能化地进行。通过统一操控平台来操作和控制大屏幕的显示内容,显示画面可随意地拼接、切割、缩放。

生产环节实时视频监控功能:温氏所有需要实时视频监控的场所,其视频信息不仅要能够在本地查看和存储,也能够通过网络在指挥中心实时调阅,让指挥决策人员能够了解到现场最及时、最真实的情况。所有视频监控的场所,根据监控程度的要求,灵活采用高清、标清等不同档次的监控设备,达到性价比最高的系统配置。有些场所,还要考虑在夜晚进行视频监控。温氏的所有视频监控体系,都需要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方面要考虑兼容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分散视频监控设施,实现对原有投资的保护。另一方面要规范未来增加的视频系统,实现全系统的视频监控体系的相互兼容和互联互通。

(4)养殖农户一卡通系统

养殖农户一卡通子系统,是结合“公司+农户”的一体化养殖运营模式以及养殖农户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基于目前最先进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而提出的。将用户、卡片、读卡设备以及管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卡通”系统,合作养殖户用一张智能卡即可实现身份识别、业务交易、资金结算、自助服务查询、安全管理等应用。持卡人的各类信息可通过非接触智能卡、终端读写设备、网络传送到控制中心服务器,各类管理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该系统具有科学、安全、便捷和轻松的特点,保密性高、可靠性高、网络结构简单、数据传输能力强、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养殖农户一卡通子系统成功实现了温氏畜牧养殖物联网中“人与物”和“人与人”的互联。

(5)面向广大养殖户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位于温氏集团总部信息中心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整个监控系统的信息交换核心和控制枢纽,所有监控点的传感信息、视频图像、设备状态等最终接入监控中心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完成图像和数据的显示、控制、转发以及存储。其主要功能如下:

数据管理功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数据的分发、转换、传输、压缩存储中的控制中心,对使用养鸡业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任一子系统的用户,均可在该信息服务平台上存储数据。同时,用户也可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

用户管理与权限管理功能:实现对使用养鸡业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的农户或企业的权限管理,并维护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

养殖生产控制功能:养殖农户或企业可利用该系统实时管理、查询养鸡场的养殖信息,设置养殖场的传感器、辅助设备等的工作状态、参数等。

养殖信息服务功能:利用从云数据计算平台获得的数据挖掘信息,为养殖农户提供养殖生产的辅助。

综合管理平台由管理控制服务器、视频和数据转发服务器、存储点播服务器等组成,各服务器之间相互连接。

物联网与智能装备应用过程如图3-4所示:

图3-4 温氏集团第四阶段信息技术吸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