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济发展
在以法国殖民者为主的各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剥削下,老挝经济艰难生存,无从发展。1975年老挝成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以来,一直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上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建国以来,尽管稳定了动荡的局势,努力着手进行国家建设,然而天灾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没有使一些经济政策和举措真正发挥作用。老挝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于1986年走上了经济改革的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老挝开始尝试农业集体化改革,以求在经济上能够聚拢国内生产的富余产品,资助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当时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集体完全参考共产主义传统理论,认为农业产出只有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才能提高,且只有通过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才能实现。1977年2月,在最高人民议会和部长会议联合会议上,强调要进行生产关系革命,即改造旧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次提出“消灭资本家经济,改造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在内的个体经济,建立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开始对原有的私营工厂和企业实行国有化或公私合营,国家垄断商业,禁止私商搞贸易,限制粮食买卖。1978年在农村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强迫所有的农民都要加入农业合作社,结果造成了干部们在此期间只是侧重于合作数量的增加,没有注意质量的提高,因而集体主义公有制经济开始严重地削弱生产,挫伤了工商业者、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和生产关系的破坏,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使老挝的经济陷入困境。不久,老挝南部就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粮食减产、生活用品奇缺、政府财政收不抵支、人民生活相当困难。随着新成立的合作社数量的缓慢增加,反对合作社的浪潮也逐渐兴起,老挝的农业合作化进程遭到了群众的普遍抵制,老挝陷入群众躲避政府控制,技术业主逃离国外,敌对分子趁乱破坏的境地,计划中的福利保障遭到威胁(38)。
基于此,老挝政府于198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整体经济体制仍属于政府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所推出的政策性经济改革计划,仍是一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实施经济计划的主要原因,在于改善国内贫穷问题以增加政府的税收,并不是为了实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是为了修正国内现行的社会主义。1977—1980年的平均消费者物价指数成长率高达510%,1982—1985年,老挝的GDP平均指数达到3.13倍。在此期间,老挝政府分别采取了管制物价、统一货币、提高就业率、鼓励投资、增加出口和减少贸易支出等政策来解决日渐严重的物资不足与通货膨胀的问题。与此同时,老挝也促进农工业生产和平衡政府收支。农业方面,在1976—1985年的十年间,谷物总产量增加了2倍,全国新增加的水稻耕种面积约增加为原有面积的1.3倍,扩大耕地面积与更新耕种技能并进,使农民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农业产值终获提升;工业和服务业方面,老挝政府首先减少服务部门在国家经济体制中的比重,并将工商业收归国有;在政府赤字问题上,一方面借由持续推动更快速且更开放的新经济措施来开拓政府财源,另一方面则着重于国内资源做最完全的利用,并着重于开发电力、林业产品的产量,将境内所有矿业、工业等生产资源及销售管道收归国有,严禁私营部门擅自进行开采与销售,对外销售也由政府依照市价统一订定(39)。
1986年,老挝政府实施市场经济措施,进行对外开放,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取消了物价管制、归还充公的土地、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允许老挝币随美元浮动、引进外资。走上了摆脱高度集中、官僚主义和行政补贴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之路。老挝采取的具体改革措施主要有:(1)在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发展商品生产。(2)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金融方面,对其货币基普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对银行系统进行了调整。(4)对外开放方面,坚定对外开放决心,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积极引资。改革为老挝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进步,根据老挝统计局,1991—1995年,按市场价计算老挝的GDP增长率达6.4%;1996—2000年,即使遭受1997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其增长率仍达6.2%;其后的2000年和2003年,都各自达到5.8%的增长率,2004年的GDP增长率则高达6.9%,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40)。
据《中国—东盟年鉴(2014)》显示,老挝在2013财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约80.2万亿基普(约10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经济结构中,农林业增长3.1%,占GDP的25.2%;工业增长7.4%,占GDP的28%;服务业增长9.7%,占GDP的38.9%。水电、能源矿产制造业、旅游业、农业和服务业成为老挝经济增长的驱动力。2013财年老挝人均GDP为1534美元,仍有40个贫困县,2300个贫困村,贫困家庭的比例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0.5%,比上年降低2.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