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阳光地带发展和城市系统总体变迁的一种更可信的说法

是什么引发了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城市系统的所有这些复杂变化?空间一般均衡理论与类似的城市舒适性理论认为,个人和家庭拥有了以前不曾享有的环境时,就会引起这样一系列的变化,因此空调和公路系统的改善对释放地区间大规模人口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起因是人的移居,而工作岗位随之迁移。具体而言,这些理论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大量的人觉醒,并决定搬去阳光地带。问题不在于人口/劳动力供给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无限增量和循环关系是否影响了空间经济系统,而在于是什么能够引发一系列新的发展性事件,最终形成了我们现今的城市系统。

我们以美国城市系统的革命性变化作为具体实例。如果我们找不到证据证明现在空间效用均衡的存在,或证明阳光地带发展几十年后的现在再次有了这样的趋势,那么,1947年的时候,南方的工资和舒适条件怎么可能会好到足以吸引大量北方工人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1947年美国国会将《塔夫特—哈特利修正案》(Taft-Hartley Amendments)加入《全国劳资关系法案》中。几乎美国南部所有的州都因此变成了强调“工作权利”的州,与东北部或中西部相比,当时(现在也一样)南方各州推行工会组织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形成了南部独特的劳资关系体系。两年后,国会授权发布了题为《为什么产业向南方迁移》的报告(McLaughlin,1949),试图弄清楚88家工厂迁移到新兴的阳光地带的原因。《全国劳资关系法案》的修订及该报告的出台,早于广泛采用空调或建设州际公路系统。

这种历史背景带来了近期美国城市变革的另一系列动力。阳光地带的兴起及霜冻地带的衰落并不是因为工人要寻求阳光明媚、温暖舒适的冬天及无序扩张的郊区,而是因为(纺织等)加工业等产业的企业从东北部迁移到了南部和西部,这个说法或许更有道理。这些企业所在的产业处于产品周期的成熟阶段,这些产业的创新期大多早已过去。许多曾经受困于高工资和高度工会化的北方城市的这类企业,发现它们的生产过程越来越容易程序化和机械化。程序化降低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这些企业在选址时更自由灵活。企业抓住这种灵活机会,迁到阳光地带的一些城市,那里可以提供廉价的土地和低技能、低经验的劳动力及较少的法规限制。这些企业及其他企业并不是不在意空间要求,而是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地点有要求,它们的区位选择是由要素在不均衡地理分布上的不平衡和运输成本决定的。一旦一部分北方企业了解到南方是一个合适的地方,其他企业就会效仿迁移。

大量研究表明,失业是决定美国工人流动的重要条件(Greenwood,1997)。因此,一旦最先那批工厂迁移到阳光地带,就会引发移民浪潮,最初是因为许多北方工业城市新增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后来是因为随着产品的成熟期大面积冲击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结构性失业越来越多。比起美国过去半个多世纪就业岗位不断流失的那些地方,这些工资低的地方,碰巧也是冬天更加温暖宜人的地方。这只是一个巧合,绝不是一个原因。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阳光地带出现了制度变化(工作权法;南方的地方性经济发展政策;美国南部的一些州因为农业就业机会减少而出现了富余的劳动力)。这些制度,与技术成熟且对劳动技能依赖较以前低的产业有相互作用。接着出现了重要的创新:基础设施的改进,特别是州际公路系统的建设,从根本上减少了产品上市的运输成本。在某些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南方大都市区,联邦政府也为其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生产的地理变化促进了阳光地带的发展。但前面所说的要素,即制度、产业、基础设施和联邦投资,究竟哪一个是引发这一系列结果最重要的因素还不能确定。运输经济学家一直以来都在争论交通运输系统能否改变生产模式(Leunig,2007;Anas、Arnott and Small,1998),大多数人观点一致,认为运输创新带来的要素价格变化是生产模式变化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参与阳光地带发展的人,首先是被北方迁移过来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吸纳的南方农村人口,之后又因为北方城市工作岗位消失被吸引到南方的前北方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