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会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规矩“护航”

给孩子定规矩是父母的天职

自从家里的“小宝贝”学会走路,能和爸爸妈妈对话之后,他们就变得越来越没有组织和纪律,越来越“没规矩”了。

父母也渐渐发现,“没规矩”的孩子都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给父母制造麻烦。小家伙总是说话没大没小,还经常和同龄的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他们不爱干净,就像一只脏兮兮的“小花猫”;他们也不爱学习,总是把老师惹得火冒三丈;他们甚至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自己吃饭用的勺子扔进马桶里……父母永远无法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地预测孩子们下一秒钟又会做出什么让人头疼的举动。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在为孩子的“没规矩”行为埋单的同时,也在考虑是否应该让自家的“小淘气”学点规矩了。

没有规矩,如何能成方圆呢?也许有的父母正在努力尝试,希望自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共处,并且懂得分享和谦让。然而,当父母一次次的努力付之东流之后,才发现给孩子定规矩并不是简单的“1+1=2”。面对这种情形,大多数的父母都选择了放弃,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总是用“孩子长大自然会明白这些规矩”来自我安慰。父母的这种“乐观”思想,当然不值得提倡,因为孩子的智商、情商都是在幼年时期发展起来的,规矩意识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在年幼的时候形成良好的规矩意识,那么必然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障碍,也必然会给父母及周围的人带来诸多的困扰。

3岁的小迪就是这样一个“没规矩”的孩子。别看他长得像个小天使似的,十分惹人喜爱,可事实上他却是家里的“小淘气鬼”。

平时,小迪最大的“爱好”就是拿着画笔到处乱画,客厅的地板和墙壁上经常会留下他的“大作”,父母也常常为此大发雷霆。然而,当小迪听到父母愤怒地喊“停”时,只是疑惑地看了看父母,然后在回复一个灿烂的微笑之后,又继续埋头自己的创作。

父母感到十分无奈,他们不止一次地向小迪解释,虽然他画得很漂亮,但是画画的地方选错了。可是淘气的小迪根本不把父母的话当成一回儿事。

小迪不仅在家里为所欲为,在幼儿园里也是一个人见人怕的“捣蛋分子”。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很警觉地注视着小迪的一举一动。因为他常常会用拳头“突然袭击”跟他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偶尔还会咬人。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小迪通常不需要经过别的小朋友允许,就“自觉”地抢过来玩耍,有时候弄坏了,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正因为如此,小迪的父母时常会接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或者说小迪不遵守课堂纪律,或者说小迪咬伤了其他小朋友……总之,只要幼儿园里有“不和谐”的事件发生,肯定和小迪脱不了关系。

小迪的父母也很揪心,一方面,他们希望小迪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不要有太多的束缚和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小迪“没规矩”的行为而苦恼。事实上,他们也曾经尝试过给小迪制定一些规矩,只是没有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后来便放弃了。现在,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小迪快快长大,明白事理就不会这样没规矩了。然而,小迪父母真的能够达成所愿吗?

我们都知道,规矩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规矩意识,那么他就不会明白自己行为处世的界限,也不知道如何自律、如何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制定规矩,那是父母的职责。可是,现实中的许多家长都像上面故事中小迪的父母那样,为了孩子的成长“自由”,却忽视了规矩意识的培养。父母可能并不知道,缺乏规矩意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的幸福!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如果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却不忍心去管教孩子,这样的父母也是不称职的。人们常说“养儿不教是为贼”,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职责,永远也不可推卸。正是因为爱孩子,所以父母才更应该去管教孩子。管教和制定规矩都是出于父母的拳拳爱意。

规矩意识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没有统一固定的是非界限,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使孩子的个性与社会相融合呢?

1.帮助孩子理解规矩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首先应该让孩子懂得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条规矩,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益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告诉孩子不可以偷看,必须将眼睛蒙上,待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如果孩子私自偷看或者离开指定地点,父母就可以借机告诉孩子:不遵守规矩,游戏就不能够顺利进行!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矩,比一味地灌输或者强制制定规矩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科学合理地给孩子制定规矩

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千万不能“一手包办”,而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获得充分的自由和被尊重的权利。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发言权”,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规矩提出来,然后通过讨论,制定简单易行的规矩。比如孩子经常吃饭不认真,父母就可以通过讨论让孩子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吃饭不认真的“危害”,从而制定规矩: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不要把米饭撒到餐桌上。这样制定规矩,不仅保证了父母与孩子的愉快互动,还增强了孩子对规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孩子的自觉性。

3.和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规矩,比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遵守;在社会生活中,比如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过十字路口要看交通指示灯,父母都应该自觉地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要记住,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正确对待小淘气的反抗行为

现在,给孩子制定规矩已经提上了父母的“日程表”。父母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希望自家的“小淘气”能在学习规矩的过程中,变得更“听话”、更可爱一些。可是,当父母真正将规矩“落实”到孩子头上的时候,才发现孩子天生就不是温驯的小绵羊,相反,他们更像奔跑在无边草原上的小狮子,野性张扬,与父母相互较量!

父母也很困惑,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在规矩中成长呢?只要父母一提出什么规矩,孩子就会反应激烈。父母想让孩子向东,孩子偏偏要向西;父母告诫孩子那样东西不能碰,孩子偏偏要找机会碰一下。面对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父母已经心力交瘁。当然,有的父母并不能容忍孩子侵犯自己的“权威”,于是选择用“武力”来镇压孩子的“反抗行为”。只不过,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孩子屈服。这些小家伙只会和父母“反抗到底”,让各种冲突与争论循环不息。

可能每位父母都“领教”过孩子的倔脾气,尤其当父母给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孩子更是“不可理喻”。对于这一点,小军的妈妈深有体会。

由于小军是家里的“独苗”,备受一家人的宠爱,只要是小军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算是天上的星星,家里人也会想方设法帮他摘下来。于是,小军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游乐场。

小军喜欢玩具也没什么,可是后来妈妈渐渐发现,小军对玩具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小家伙常常一个人坐在玩具堆里,一玩就是一上午,也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有一次,幼儿园的校车已经在门口,妈妈一边匆忙地收拾东西,整理着装,一边督促小军赶快把玩具收起来,不要再玩了。谁知道,小军蹲在积木前就是不肯停手。妈妈十分焦急地对小军说:“不要再玩了,上学就要迟到啦!”

“不,我不,我还要再玩一会儿!”小军仍然稳坐不动。妈妈知道小家伙的倔脾气又上来了,于是生气地对小军说:“你真的还要玩?妈妈现在就给你定规矩,以后都不许你再玩玩具!”说完便伸手去拉小军。

“哇!”小军忽然大声哭了起来,那声音让妈妈很是心疼。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只能强压火气对小军说:“不要哭了,我们不去上学了。妈妈也不阻止你玩玩具了……”小军还是哭闹不休,妈妈也急得流下了眼泪。那一刻,焦急、气愤、无奈都在妈妈的心中集聚,她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小军的反抗行为!

生活中像小军妈妈这样,因为孩子的“反抗行为”而焦头烂额的父母并不占少数,很多父母都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

事实上,孩子这种“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的反抗现象,也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一般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不断地增强,这时候就会出现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通过一定的“反抗行为”,来体验自我的力量,并且渴望通过自我的力量,去控制外部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种关于自己身体、行为、能力的全面认识和体验。这也难怪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孩子会反应激烈了!

试想一下,父母定的规矩通常会把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结束——他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看电视,再也不能无休无止地吃零食,再也不能随意地外出玩耍,再也不能大声地喧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永远是那个“破坏乐趣”的人,经常会“不合时宜”地对孩子宣布“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经常督促孩子去做那些“无聊”的事情:整理床铺、洗脸刷牙、上学做功课……当父母给孩子制定这些规矩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孩子会对此愤愤不平,他们会立即跑开、大声哭闹、赖在地上、打人,甚至会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乐趣破坏者身上。

如果从亲子交流的角度来看,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必然会造成亲子间的冲突与不和谐,而这种冲突和不和谐如果处理得不够妥当,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当然,父母也不能像小军的妈妈那样,为了止住孩子的哭声而放弃规矩,选择妥协。父母在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表示“愤慨”的同时,也应该从侧面想一想:如果孩子对于父母制定的每一项规矩都毫无异议,对于父母的每个要求都言听计从,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很奇怪呢?其实,父母完全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既不放弃规矩,也不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那么,在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反抗行为”呢?

1.父母平时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很多时候,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不论孩子想说什么,想做什么,父母都置若罔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沮丧和不被重视,当父母向孩子制定一些规矩的时候,孩子就会用“反抗行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2.父母制定的规矩不能不切实际。如果父母一次性向孩子提出太多、太复杂的要求,孩子可能会“望而却步”,从而出现“反抗行为”。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实际,并且要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最好是循序渐进。

3.父母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给孩子定规矩,父母的态度一定不能强硬,不要站在房间的另一端或背对着孩子发号施令,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或者反抗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面对着孩子,最好能够蹲下来,在同一水平面说话,让孩子有亲切感和被尊重感。

4.如果孩子把父母制定的规矩当成“耳旁风”,父母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威”,那就是移动孩子的身体。比如叫孩子吃午饭的时候,孩子只想看电视,父母可以把他抱起来,带回餐桌边;或者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父母的劝告不起作用,这时就要立即终止孩子的行为,带他离开。注意,父母不要强行把孩子拖走,而应该保持友好的态度。

5.当孩子遵守了父母制定的某个规矩时,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并且表示出更多的关注。父母可以微笑着告诉孩子:“你很听话,爸爸(妈妈)一叫你,你就过来吃饭了,爸爸(妈妈)很高兴,谢谢你。”这样对孩子说话,孩子以后就会更加“有规矩”了。

让哭闹的宝宝独自冷静几分钟

父母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每次带孩子去逛商场或者公园的时候,孩子想买某个心仪的玩具,或者想玩某个刺激的游戏,如果父母没有答应,孩子就会大哭大闹,就是不肯走。他们早已将父母定的规矩抛到了九霄云外,面对这样的情形,大多数父母首先会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小家伙怎么听得进去呢?等孩子越闹越凶,父母就会责备孩子,甚至用“武力”镇压。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引来周围人异样的目光,在这样的公众场合,父母颜面扫地,最后只得顺从孩子。

聪明的孩子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绝对的胜利,他们渐渐掌握了一个“战胜”父母的诀窍,那就是大哭大闹。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一哭一闹,父母就会乖乖地“束手就擒”。这样,当他们有一些要求,或者对父母制定的规矩表示不满的时候,他们就会使出这个杀手锏,而父母则会陷入被动中。

很多父母只是单纯地溺爱孩子,当孩子越闹越凶的时候,总是宠着惯着,生怕自己的“小心肝”受到一点点委屈。如果从长远的教育来看,父母这种教育方式只会助长孩子得寸进尺、喜怒无常的性格,更别说学好规矩了。而且父母实在是太“小看”孩子,当孩子用哭闹来反抗父母的时候,他们会一边用手揉眼睛,一边从指头缝里观察父母的反应呢!这就是孩子精明的“战术”。那么,面对大哭大闹的孩子,父母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吗?当然不是。父母完全可以采用“冷处理法”,在小家伙越闹越凶的时候,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

这一天,妈妈把3岁的妞妞放在高高的椅子上让她坐好,然后给她切了两片西瓜,并且给她定了规矩:“吃完了要把瓜皮放在桌子上,不能随便乱扔。”

妞妞乖乖地点了点了头,可是拿起一片西瓜刚吃了两口,就把剩下的半块放在桌子上,对妈妈说:“我还要再吃一块!”

妈妈看着桌子上没吃完的那块西瓜,很认真地告诉妞妞:“妞妞这样吃太浪费了,要把红色的瓜瓤全部吃完才可以再吃第二块。”

妞妞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开始大哭大闹起来,坚持要吃第二块。妈妈并没有屈服,而是把妞妞一人留在椅子上,自己走到一旁做家务,并且偷偷地观察妞妞。

只见妞妞哭了一阵后发现没有什么作用,下也下不来,面前只有刚才吃过的那块西瓜,于是她只好把这块西瓜重新拿起,吃了个干干净净。妈妈高兴地走过去,把第二块西瓜拿给她吃,她高兴得手舞足蹈。

面对父母制定的规矩,有的孩子可能并不配合,甚至以哭闹相“要挟”,希望父母能够自动解除这些“不公平”的规矩。父母一旦妥协,孩子就会发现哭闹是一个很有效的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时父母不妨使用“冷处理法”,让孩子明白,有的规矩是必须要遵守的,就算哭闹不休,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孩子独自冷静几分钟,孩子才能够完成情绪转化的过程,这就是冷处理的作用。假如父母没有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自己也不冷静下来,只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加重,在此基础之上想要给孩子制定规矩,只会难上加难。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像幼儿园里的老师,说话的声音越大,孩子越是听不进去;老师轻轻说一句,孩子反而安静了下来。给孩子制定规矩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冷处理”问题之后,父母也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理由,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还小,事情过去就算了,要知道,就算是我们成年人遭到拒绝后没有理由来解释,也是无法接受的,更何况天真可爱的孩子呢?因此父母一定要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必须遵守这些规矩?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生活中有的父母在拒绝孩子之后,没有告诉孩子明确的理由,反而编造一些借口来哄骗孩子,比如孩子钟情于某个玩具,总是吵嚷着要父母买,父母往往习惯性地告诉孩子“那个玩具太贵了,我们买不起”,这样说当然是不恰当的。父母不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现在不能买那个玩具,将来什么时候可以买,给孩子一定的承诺,并且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

一个周末,爸爸带着5岁的儿子逛商店,小家伙看中了一个精致、漂亮的铅笔盒,吵着嚷着要买下来,理由是明天可以给别的小朋友开开眼。

由于小家伙前不久才买了一个铅笔盒,因此爸爸并没有同意。小家伙就哭闹着赖在柜台前不走了,并且说:“你不给我买,我就不走了!”

面对越闹越凶的儿子,爸爸并没有妥协,而是独自走到了另一个柜台前,假装看东西,然后偷偷地观察儿子的反应。小家伙哭了几分钟,见爸爸没有理睬他,便离开了那个卖铅笔盒的柜台,走到爸爸身后。

这时,爸爸主动蹲下来,拉着儿子的手询问道:“你现在使用的铅笔盒坏了吗?”小家伙摇了摇头。

“既然没有坏,再买新的就是浪费,所以爸爸才不给你买。”爸爸很明确地告诉儿子。

“那以后铅笔盒坏了呢?”小家伙满脸的委屈,“如果坏了,也不给我买吗?”

“只要不是你故意弄坏的,是正常坏的,爸爸就会给你买。到那时候,就让你自己选择喜欢的铅笔盒……”

“那好吧,你要记住哦!”小家伙破涕为笑,与爸爸拉钩一言为定。

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孩子定规矩,或者使用“冷处理法”,孩子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因此,适当的“热加工”也必不可少。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悔改之意,就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接纳他们,让他们在父母的拥抱中去体味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遵守父母制定的规矩。

巧用合同管理孩子

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就像一页白纸,后来慢慢学会了说话、走路、做事,甚至还有了自己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奇妙的力量,在促使孩子不断地成长和进步,让孩子朝着更加正确和美好的方向发展呢?当然是来自成人的引导和规范。

最初的时候,孩子并没有什么是非对错的观念,在他们纯白如纸的心灵中“植入”思维和认识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所创造的环境与规则。因此,父母想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就应该下怎样的功夫,这就是父母行使家庭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父母都苦于教子无方,自己苦口婆心地为孩子制定一些规矩,可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更别说遵守了。当然,也有一些父母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在家庭教育方面摸索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母亲,在谈到自己如何教育三个儿子时,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不严厉对待他们,但约法三章:他们必须工作、运动、对我不撒谎。”

父母与孩子“约法三章”的确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它既能够保证亲子间的平等交流,还能够将“父母说,孩子听”的单向教育,变成父母与孩子互相承诺的双向教育。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和孩子“约法三章”,巧用“合同”来管理孩子。

在给晨晨定规矩的过程中,父母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和晨晨“约法三章”。

虽然晨晨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可是父母仍然觉得他一点规矩也没有。平时,晨晨进入他人的房间,从来不知道先敲门;拿了家里其他人的东西,也不知道征求同意;还有好几次,家里来了客人,在客人还没有上桌吃饭之前,晨晨就已经甩开了腮帮子大快朵颐了。

对于晨晨这些“没规矩”的行为,父母既生气,又感觉没办法。晨晨天生就很好动,活蹦乱跳的就像一只小驯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叛逆性肯定会越来越强的。“应该怎样管理孩子呢?”这是摆在父母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后来有一天,父母找一个闲暇的时间,和晨晨签订了一份“亲子合同”,具体内容和条款如下:

约法三章

父母的承诺:

1.进晨晨的房间一定要敲门,得到允许后才可以进去;

2.不可以对晨晨发火,更不能动手打晨晨;

3.每天做完作业,晨晨可以自由活动,看电视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玩,父母不会阻止。

父母给晨晨定的规矩:

1.进入父母的房间要先敲门;

2.不能随便取用别人的物品;

3.用餐的时候,一定要等家人到齐后才开始。有客人来拜访,应先请客人上桌用餐。

以上几条,双方互相监督,如有违反,严加处罚,并请家中其他人协助执行。

立约人:××××(双方签字)

双方签字同意后,父母将“约法三章”挂在了家里最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着晨晨。令人高兴的是,自从“约法三章”后,晨晨果然按照“合同”执行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晨晨还有点不习惯,父母就提醒晨晨说:“不要忘了‘约法三章’哦!”有时候晨晨想反悔了,父母又说:“这可是你自己同意签订的,难道你要说话不算数吗?”晨晨就立马就范了。

一段时间过后,晨晨变得比以前更有规矩了,就算父母不提醒,他也能够自觉地遵守“约定”。当然,父母也没有“食言”,对晨晨的承诺都做到了。之后的日子里,晨晨又出现不爱学习、不讲卫生等问题,父母就故伎重施,又通过“约法三章”来给晨晨定规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小小的一纸契约,为什么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能让孩子变得更有规矩、更听话懂事呢?这是由于“约定”能够唤醒孩子心中的规则意识,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如果有明文规定“上医院的时候必须排队、挂号”,于是我们心中就会自动产生“排队、挂号”的概念,久而久之就会自觉遵守这个规则。

此外,“约法三章”还尊重了孩子的权利,让身为教育者的父母与孩子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这与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掌控着绝对强势的话语权,挂在嘴上的几句话,要么是“应该怎么样”,要么是“不应该怎样”,孩子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和表达自己意愿的余地。在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模式之下,父母苦口婆心地为孩子制定规矩,自然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就算孩子口头上勉强答应,心理上也难以接受,甚至产生反抗情绪。而“约法三章”让父母与孩子有了平等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让父母制定规矩变得简单易行,因为这一切都是在通畅而平等的交流中实现的。

与孩子“约法三章”,当然不能随意为之,父母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约法三章”的条例最好不要超过三条,并且保证属于同一个类别。

2.与孩子的“约法三章”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纸面上。对于孩子来说,纸面上的“约定”更加神圣而不可懈怠。

3.为了强化“约法三章”的功能,使之产生长久而深远的作用,父母最好能够把“合同”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让孩子经常能够看到。

4.“约法三章”一旦建立,父母就应该坚持到底,绝不妥协,同时父母自己也应该自觉地遵守,从而巩固自己的威严与诚信。

只要父母能够十分认真地贯彻、执行,相信这个“约法三章”一定能够带给你惊喜的。也许某一天你会不禁发出感叹:原来给孩子定规矩这样简单!

给孩子定规矩的“信号”要明确

孩子像一棵小绿芽一样茁壮成长,他们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则”。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课。父母们也常常感叹:一个遵守了规则的孩子,是多么乖啊!是多么听话和好调教啊!规则不仅不会限制孩子的成长自由,还能够给予孩子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说,一个孩子是否有“规矩”,是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然而,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如果“信号”不明确的话,很难将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全部让孩子领悟、接受。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或者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说清楚讲明白”。父母们说话常常含糊不清,自己提出来的要求最后又没有贯彻到底;有时候嬉皮笑脸像是在开玩笑,有时候又神情严肃非要马上执行一样……孩子们面对这样的父母,自然很难分辨父母什么时候是认真的,什么时候又是在开玩笑。在这种情形之下,父母怎么能够让孩子认真聆听自己说话,并且将父母说的话、定的规矩当成一回事呢?让我们来看看小安琪的妈妈是怎样做的。

这一天,妈妈带着小安琪去郊区游玩,同车的还有另外两位阿姨和她们的宝贝。

一路上,小安琪的良好表现引起了两位阿姨的连番夸奖,其中有一位阿姨告诉小安琪的妈妈:“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定好规矩,如今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别提有多难管教了!”这位阿姨怀里的宝贝听见在说自己的坏话,小嘴嘟了嘟,居然用手去捂妈妈的嘴,让她不要说了。

小安琪乖乖地坐在妈妈身边,听见妈妈对两位阿姨说:“其实给孩子定规矩也很简单,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要怎么做,要做什么……”这就是妈妈给小安琪定规矩的方法。因为妈妈知道,小安琪的年龄还太小,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如果给她说一些太复杂的规则,只会让她茫然无措。因此,平时妈妈在给小安琪定规矩时,总是会清楚、明确地告诉她具体的行为标准是什么。

小安琪的妈妈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些教育心得,也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才得出来的。之前她并没有想过怎样给孩子定规矩,只是告诉小安琪不能做什么,比如“宝宝,你不能用手抓饭吃哦!”“宝宝今天才换上的新裤子,不要尿在裤子上哦!”这样说过之后,往往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效果,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于是妈妈改变了自己的说法,变成“宝宝,我们用勺子吃饭吧!你看别的小朋友也是这样的。”“宝宝,尿尿的时候要小心哦,要保护好身上的新裤子。”这样一些简单明了的话,小安琪很容易就接受了,这样就在无形中建立了规矩。

听完小安琪妈妈的讲述,两位阿姨都感觉获益匪浅,她们也说起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其中一位阿姨说:“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节美术课上同学们吵翻了天,班主任气冲冲地跑过来对大家说:‘你们要吵都回家吵去,不想上美术课就回家去吧!’结果同学们真的背着书包回家了。那时候我们的年龄太小,还不能理解大人说话的真正含义,就把班主任的威胁当成允许了。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另一位阿姨接着说:“我小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时特别爱玩,晚上到了睡觉时间也不肯消停。有一次妈妈就气呼呼地对我说:‘你玩吧,随便你怎么玩!妈妈再也不说你了。’当时可把我乐坏了,还跳下床继续玩呢!”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因此会不自觉地过滤掉一些语言,只会听他们自己感兴趣、自己觉得正确的话语。父母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是不是总说一些含糊不清,或者反面、否定的话语,比如“宝宝你不能……”“宝宝,你不要……”等等。与其总是对孩子说一些反面、否定的话语,还不如清楚明确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希望你这样做……”“你应该……”总之,父母应该清楚明确地给孩子定规矩,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意图,并且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那么,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应该如何发出明确的“信号”呢?

1.在说清楚讲明白之前,父母应该好好思考一番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明确的规矩之前,首先应该好好思考一番:自己定的规矩是否合理?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矩?这些规矩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行为能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父母的规矩是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呢?如果父母能够认真严肃地思考这些问题,那么你的明确指示就更能够使孩子信服。

2.父母应该给出明确而又一目了然的指示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明确的指示与命令的口吻差不多,这样的说话方式对孩子不够尊重。其实,当父母觉得必须给孩子制定某些规矩时,明确而又一目了然的指示,往往比请求的口吻更合适。即使成年人在有些时候也必须依赖其他人的明确指示,更何况不谙世事的孩子呢?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时,最好能够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做?你必然应该怎样做?当孩子渐渐明白事理之后,他们会理解父母这样说话的真正用意——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3.父母应该用正面的、肯定的话语表达

孩子更容易接受正面的、肯定的话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父母总是叮嘱孩子“不要跑得太快,小心跌倒了。”“不要大声尖叫,那样会喊坏嗓子的。”“不要弄脏了衣服。”等等,还不如用正面的、肯定的话语告诉孩子“宝宝慢慢跑。”“要小声说话。”“要保持衣服的清洁。”这样,孩子自然就能够理解父母的话,从而自觉遵守这些规矩了。

父母的声调与肢体语言至关重要

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父母的声调以及肢体语言,与父母所说的话语同样重要!如果父母总是采用轻言细语,甚至委婉哀求的声音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认为父母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权威性;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受到威吓,乖乖地“束手就擒”,也可能会模仿父母的声调再吼回来。无论如何,孩子已经觉察到了:“啊哈,爸爸妈妈真的生气啦!”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曾经失控过,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呵斥过,尤其面对那些没规矩的孩子,父母失控的门槛往往会显得更低。父母也很惊讶,自己明明是爱孩子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平时对身边的普通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陌生人,父母都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可偏偏对孩子大吼大叫,指手画脚。父母也知道,如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那该有多难受啊!

父母很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声调以及肢体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用令人满意的声调和肢体语言,一定会让你的孩子接受。

面对父母制定的规矩,有的孩子可能会采取大吼大叫的方式给予反抗和激辩,这时如果父母能够适时地降低声调,用温和的语气回答或商量,往往能提醒孩子,让孩子有所收敛。理性的父母说话通常会采用低沉平稳的声调,这样的说话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使孩子很快接受劝诫,并且久久不忘。比如当你对孩子说“不要动电源插座”,语调不要太严厉,稍带严肃就可以,再加上微怒的面部表情,孩子能从你的声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对的。聪明的父母一定不会采用高调的说话方式,试图让孩子在高压下学会规矩,这样的方法通常会适得其反,而且显得很愚蠢。

另外,关于父母的肢体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小男孩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10岁生日,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好多好吃的,亲朋好友都来为我祝贺,还给我带来了好多生日礼物。可是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我吹灭生日蜡烛之后,爸爸妈妈给我的轻轻一吻。那一刻,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亲过我了。我真的好喜欢那种感觉,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快乐的小时候……

看完这篇日记,父母会有什么感想呢?也许父母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肢体语言也会对孩子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事实上,有关科学研究也表明,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经常使用一些消极的肢体语言(比如摊手、低头、摇头等),会使孩子渐渐养成自卑、懦弱、抑郁的性格;与之相反的是,父母如果经常使用一些积极的肢体语言(比如加油、很棒的手势),则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乐观和积极。

现在许多早教专家在和父母讨论怎样教育孩子时,都会提到父母肢体语言的重要性。许多父母也许并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般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的,这三种方式分别是声音、语言和肢体动作(通常被称作肢体语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伯特·梅拉宾研究表明:人类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而单纯的语言表达仅占了7%。既然肢体语言对于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这样重要,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若能好好利用,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通常善于运用口头语言,而忽略了肢体语言的运用。总有一些父母喜欢乐此不疲地唠叨个没完,尽管在孩子看来,它已经和家庭暴力没什么两样了。当然,也有一些父母会使用肢体语言,不过大多都是消极负面的,通常用过度发达的食指,代替了孩子喜欢的大拇指,这就是父母使用身体语言的现状。

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那么父母在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呢?

1.时常保持微笑

微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对天真的孩子来说,最有意义的应该是父母的微笑。它比任何笑容更可贵,因为它饱含着父母对孩子最无私、最纯洁的爱。当孩子受伤的时候,父母的微笑可以给孩子温暖的关怀,抹去他们眼角的泪水;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的微笑能够给予孩子自信,让他们更加乐观、坚强;当孩子成功的时候,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最大的褒奖,给孩子无限的支持和鼓励,比鲜花更加馨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微笑还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孩子能够轻松地接受父母提出的要求,也可以作为一种鼓励或者欣赏,让孩子更有规矩。

2.时常抚摸你的孩子

抚摸是孩子感受父母爱抚的一种肢体语言,父母可以通过抚摸孩子的手、脚、身体、头等部位,来满足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并且向孩子传达无声的信息。

有一位小女孩回忆说,她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爸爸的抚摸。每当她将优异的成绩单展示在爸爸面前时,爸爸总是很高兴地摸一下她的脑袋,并且说:“不错啊!小丫头!有出息!”她可以通过爸爸的抚摸,感受爸爸的鼓励和奖赏,这让她十分兴奋。

3.时常拥抱你的孩子

当父母张开双臂拥抱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在父母的臂弯里感受到爱和温暖,这将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让孩子了解并且理解父母的爱意。拥抱能够促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也明显高于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将更加乐观、坚强。

总之,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也不要忽略自己的声调与肢体语言。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个拥抱;偶尔亲一下小脸、擦一下眼泪、拍一下肩膀……都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们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会规矩,爸爸妈妈何乐而不为呢?

规矩一旦制定就要执行

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妈妈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家里。她实在太累了,晚上一直没精打采的。可是,在4岁的诚诚没有洗澡睡觉之前,她是不能休息的。一想到这一点,她就感到头疼,因为让诚诚赶快洗澡睡觉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不,小家伙现在正坐在沙发上摆弄自己的玩具呢!看他聚精会神的样子,一点也没有洗澡睡觉的意思。妈妈看了看手机,对诚诚说:“快九点啦,诚诚赶快洗澡睡觉吧!”

“我不嘛!我现在还不想睡觉呢!我再玩会!”诚诚这样嘟囔了几句,头也没抬一下,继续玩他的拼图玩具。小家伙心里十分清楚,虽然妈妈给他定了规矩:每天晚上九点前必须睡觉!但是妈妈没有迫使他立刻行动起来,因此诚诚也没有立刻响应妈妈的要求。而且按照惯例,在妈妈下达了“命令”之后,他通常还得花半个多小时去磨蹭。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妈妈又开始催促了:“诚诚,现在真的很晚了,你明天还要上幼儿园呢!赶快把玩具收拾好,洗澡睡觉去!”妈妈虽然这么说,可是并没有指望诚诚立即服从自己的“命令”。诚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拖拖拉拉地将几块拼图收到了盒子里面,以示听到了妈妈的话,然后他又坐回沙发玩了好一会儿。

时间又过去了好几分钟,妈妈实在忍无可忍了,再一次发出“命令”:“诚诚,你怎么一点规矩也没有?我们不是说好了,每天晚上九点前必须睡觉吗?我警告你,再不把玩具收拾好,赶快去洗澡,我就对你不客气啦!”这一次,妈妈显得很愤怒,诚诚也懂得,这次是真正的命令,他必须尽快收拾好玩具,马上洗澡去。

就这样,诚诚磨磨蹭蹭地走进了洗澡间。正常情况下,诚诚会在妈妈的催促下开始洗澡,可是如果妈妈的注意力转开——门铃或者电话突然响起来,诚诚就又可以捡到几分钟的自由了。

很多时候,孩子都会将父母制定的规矩视若无睹,甚至故意挑战父母的忍耐力。像上面故事中诚诚的妈妈,每次想让诚诚洗澡睡觉,都会经历一个从假生气到真生气的过程,在自己达到真正的愤怒状态之前,诚诚永远不会立即行动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执行力的问题。

父母都应该明白,给孩子定的规矩是客观的条条框框,并不是父母情绪的好与坏。鉴于孩子的记性不好,也不能像成年人这样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因此父母需要不时地提醒孩子,从而帮助孩子记住一些规矩。只是,父母的提醒并不是一味的退让,一旦孩子出现破坏规矩的行为,那么父母就应该按照规矩来办事——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规矩一旦制定,父母就要勇于执行,让孩子懂得他们的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知道遵守规矩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自觉执行规矩的良好习惯。

乐乐的妈妈曾经对乐乐说过:“早上的时间十分紧张,所以你必须按时起床、吃早餐,这样爸爸和妈妈上班才不会迟到,你才能赶上幼儿园的校车。如果你早上赖床,我会认为你是放弃了自己的早餐,你也要为你的行为负责。”

刚开始的时候,乐乐以为妈妈只是说着玩,直到后来有一天,乐乐起来太晚,超过了妈妈规定的早餐时间。当他慢悠悠地来到餐桌前时,发现妈妈早已收拾好了桌子,而桌子上并没有留下他的早餐。

乐乐很生气地看着妈妈,大声吼道:“妈妈,我饿了!我的早餐呢?”

“对不起,乐乐……妈妈也想把你的早餐留在桌子上,可是我们之前做了约定,妈妈不能不遵守约定,乐乐也一定会遵守吧!你现在饿了却没有早餐吃,这只能怪你自己。”

乐乐露出一副很无奈的表情,他终于知道,妈妈定下规矩并不是说着玩的。从那以后,乐乐起床都变得很准时了。

一顿早餐也许并不重要,但是通过一顿早餐让孩子知道父母制定的规矩是不容侵犯的,却显得意义重大。

在孩子学习规矩的过程中,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知道:规矩一旦建立,就要贯彻执行!无论孩子怎样反抗,父母都不能够轻易地妥协,即使孩子又哭又闹。

父母制定规矩,并且严格地执行规矩,这样的教育方式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父母执行规矩也不能冲动盲目,而是要有条理、有目的和针对性的。

1.一次只执行一条规矩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给孩子定的规矩不要太多,一次只要执行一条规矩就好,并且这条规矩应该是简单易行的。当孩子开始执行这条规矩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坚持到底,直到孩子能够自觉地遵守这条规矩,父母再考虑给孩子制定下一条规矩。

2.制定的规矩一定要适合孩子

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规矩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智力、能力和爱好。如果让一个5岁大的孩子去洗菜、做饭,就明显不切实际。起初给孩子定的规矩,最好能够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一致,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看童话书,父母就可以规定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整理好书柜或者玩具,这样在睡觉前父母就答应给孩子讲一个童话故事。只要让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就会乐意去执行父母制定的规矩。

3.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制定规矩

有一点父母必须明白,那就是在你心情愉悦的时候给孩子制定规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孩子可以从你愉悦的声调和表情中得知,这条规矩并不是为了惩罚他才定的。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4.小小的激励必不可少

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规矩,父母可以画一张表格贴在孩子的房间里,只要孩子哪一天整理了房间或者帮忙做了家务,父母就在表格上画一颗五星或者贴一朵小红花。到了周末的时候,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数一数,看看孩子这一周的表现如何。如果孩子表现不错,父母就给他特别的奖励,比如给他买新文具或者带他去游乐场玩;之后再将物质奖励转化为精神上的奖励,比如当着全家人的面夸奖孩子,或者亲吻、拥抱孩子。

好的规矩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使孩子拥有终生受益的技能。许多优秀的孩子都得益于父母科学合理地制定规矩,而那些并不快乐的孩子,通常是由于父母教育上的疏忽,或者给孩子制定的规矩繁杂而矛盾,或者执行规矩虎头蛇尾。其实,只要父母勇于执行,给孩子定规矩也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