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桂坊
攀桂坊位于江北梅州城区东,南临梅江,东有周溪河穿过,西是从虹桥头来的护城河,北至东较场原关帝庙和旺巷口。攀桂坊最早的文字记录为南宋,据《程乡县志》记载,南宋时福建宁化人、乡贡进士侯安国到梅州教书,见攀桂坊风俗淳美,举家定居于此。“侯安国,福建宁化人。由宋乡贡进士,教授梅州,见风俗醇美,遂隶籍于城东攀桂坊居焉。初,梅州僻处岭南,经学草昧,自安国倡教,文风日盛。”(程志远等整理:《程乡县志》,第147页,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93年版。)元天历二年(1329年),乡贡进士杨圭在攀桂坊竖立一座坊表,冠以“攀桂坊”三字,取蟾宫折桂之意。攀桂坊是梅州著名的人文秀区,人才辈出,历史上梅县翰林有十八人,攀桂坊就占了三个。出自攀桂坊的进士有十四人,举人贡生不下百人。攀桂坊培育出多名嘉应著名诗人,清代梅县三大诗人有两位出自攀桂坊:李黼平、黄遵宪。道光年间被广东诗坛称为“梅州三秋”的也有两“秋”出自攀桂坊:李秋田光昭、杨秋衡炳南。此外还有清代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叶璧华。
明末,黄文蔚(黄氏第十六世祖贞创公)从嘉应州梅南迁居到攀桂坊,在五塘头建立黄屋,是攀桂坊黄氏家族的始屋,即下市黄氏老祖屋。“祖屋建筑坚实雄伟,门坪宽阔,置有石墩可树旗帜;建有照壁,立于池塘前,整座建筑甚为壮观。”(黄延盛:《广东嘉应州攀桂坊黄氏家史》,郑海麟、黄延康编撰:《黄伯权传记》,第103—104页,培富印刷1997年版;张永芳、李玲编:《黄遵宪研究资料选编》上,第5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雍正年间,攀桂坊黄姓第十九世祖黄润白手起家,建起三堂六横的巨大围龙屋禄善堂。后来黄遵宪的曾祖母李太夫人又在禄善堂后侧东南,扩建了一座两层六十二间房的德赞楼。“此楼建筑格式,别具一格,东西两侧都有房门,关闭后自成一小屋,互不干扰。”(黄延盛:《广东嘉应州攀桂坊黄氏家史》,郑海麟、黄延康编撰:《黄伯权传记》,第105页,培富印刷1997年版;张永芳、李玲编:《黄遵宪研究资料选编》上,第7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德赞楼建立后,黄家又在旁建立荣禄第,黄遵宪曾祖黄学诗、祖父黄际升、父亲黄鸿藻均封赠荣禄大夫。黄遵宪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从旧金山回乡后,于荣禄第旁亲自设计改造一座书斋,仍沿用旧名“人境庐”。形成黄家三大建筑群,攀桂坊黄屋建筑面积达六千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