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艺
伴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界、茶人们一直在提茶道。但是有的把茶道和日本的混淆,只寄托于仪式;有的又总把茶道弄得很高深,俗人不可触及。那么茶道的本质是什么?茶道究竟是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不是高深莫测的呢?
论道,国人往往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态度大多“不可说,不可说”。道是不是就完全不可说呢?我们来看看老子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清晰地提出了“有”与“无”是相生的。也就是说“玄”和“不玄”也是相生相伴的。如果有玄的存在,一定有不玄之体存在。什么是不玄之体呢?那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能接触和感触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以器载道,器即是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及万念。这万事万物中,自然包括了茶及与茶相关的一切活动。
茶道:以茶载道,茶只是道的众多载体之一,而非唯一。
道不会以某一个载体存废而存废,也不会因为这些所见的载体的消失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的消失而消失。
既然是以茶载道,那么茶于我们来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喝茶喝的是什么呢?
从陆羽开始,人们就认为茶有“真味”,就是奔着这个“真味”而去的。“真”是区别,而“味”才是核心。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茶,当以“味”为重呢?
更有意思的是,不像日本有“花道”“书道”“武士道”……在我国关于道的名词里,唯一有道的就是“味道”。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老祖宗认为让常人最容易感受到、接触到、领悟到“道”之妙的就在于味呢?而尝味用“舌”,中医又说:“心开窍于舌。”也就是说,何处观心?以舌为介!这是不是老祖宗希望通过“味道”这一词来告诉我们,道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每一个思虑都有“道”的痕迹和作用呢?
既然茶有“真味”,而又有“味道”这一说,我们对味的追求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足可说明我们先人在“味”上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而作为茶人来说,我们对茶味的追求也是如此,我们会去追求“正宗的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武夷山大红袍”……诸如此类。甚至有的茶友为了喝到某一款茶,可以飞几千公里赴一场茶会,喝完茶之后再飞回去。可见“味”对我们的吸引力有多么的大。
人们有自己的饮茶习惯,所喜欢的茶叶加工方式各不相同。而这一切,无非循味而来,而且如此细腻和深入,不能不让人叹服。
正是因为有感于此,而且我也循味、寻味了这么多年,面对“茶道”一词的定义和解读的纷纷扰扰,我个人更多地认为——茶道是味觉的审美!茶道,即茶借味行道!唯有如此,它才不会被某一个茶类所困,也不会为某一个区域的饮茶习俗所困。寻味的过程中,一切茶类,一切的饮茶方式都是平等的。
茶艺:以茶汤为作品的艺术创作。
艺术,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词义很广,后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演化成一种包含美、思想、境界的术语。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更具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电子游戏(第九艺术)等,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它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茶艺”这个词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其解读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
泡茶是不是艺术,能不能成为艺术?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世间的任何人、事、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都可以成为艺术,更何况是茶呢?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更喜欢把茶艺看成泡茶的艺术。就像书法一样,书法其实就是写字的艺术,在满足了基本的沟通需求的基础上,上升为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一种能带来精神愉悦的活动和作品。而书法家是完成或者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提供者(作者)。书法是创作和欣赏(看)的艺术。而茶呢?作为艺术,茶艺所能呈现出来的作品应该是什么呢?优雅(花哨)的动作,还是所谓的“雅致”的茶席(并不能用来泡茶)?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的书法艺术应当追求书法家在创作时候的形态是不是优雅的,是不是也需要搔首弄姿呢?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几乎所有的书法家之所以被尊崇,还是因为其优秀的作品,而不是他写字的姿态多么的曼妙或者壮阔。
同样,对于厨师来说,他们的作品是色香味美的菜;对于画家来说,他们的作品是画作;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他们的作品肯定是建筑。由此看来,作为茶艺师来说,他们的作品应当是一杯怡人悦兴的茶汤。
茶艺作品的构成要件有以下五个:茶、水、境、器、人。(本书也正是从这五方面展开来谈茶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