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老年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方向
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分为三个年龄段,从出生到30岁是第一龄,从31岁到60岁是第二龄,而61岁到90岁为第三龄,91岁到120岁为第四龄。世界上有记录寿命最长的老年人是一位122岁的法国婆婆(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1999)。由于人类寿命逐渐延长,很多人在60岁后至少还可以生活20到30年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第三龄阶段,甚至进入第四龄。人口老龄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对于老龄化,大众既存在消极的看法,也有积极的观点。从消极的角度看,由于人口老龄化,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可能加重;人口老龄化可能给医疗系统、家庭照顾带来经济、精神等诸多压力。从积极角度和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第三龄人士已经不同于他们父母一代,随着寿命的不断延长,大部分老年人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无疾而终。他们不仅能够独立生活,而且还有意愿和能力参加志愿者活动,继续发挥能力和价值(Morrow-Howell, Hinterlong & Sherraden, 2001)。
事实上,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区,有很多第三龄人士不断贡献,继续承担家庭照顾、养育孙子女以及为社会提供志愿者服务的责任(Mui et al., 2013)。每个人老化的过程都不尽相同。每一位第三龄人士的人生经历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从60岁到120岁,第三龄人士的生活状态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需要对老年期这一生命阶段再作细分。年龄从65岁至74岁的老年人在老年学书本里被称为年轻老年人(young-old),很多年轻老年人可能仍在工作或刚刚退休,无甚健康问题,依然保持活跃。年龄介于75岁至84岁的人士被称为中龄老年人(middle-old),他们可能会经历少许疾病,需面对身体功能下降的挑战;这一年龄组别的人可能多已丧偶,而且完全退休,可能需要得到支持。而年过85岁的“高龄老年人”(old-old)则可能有较多的需要,他们可能面临更多身体健康问题,对照顾的需求更大。但还有很多高龄老年人仍然是身壮力健,享受丰富的晚年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以年龄来衡量人的能力。有人年方五十,已出现多种健康问题,需要在家休养,而有人年过九十却依然能够参加冬泳并每星期从事40小时的志愿服务。人们在老年阶段的种种表现是他们各自独特的生命历程的体现。在研究领域,现今最新的老龄化议题是老有所为(Morrow-Howell et al,, 2001)。
中国老年工作的目标
在西方,肯定老年人有能力作出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的服务、能达成老有所为(productive ageing)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讨论和研究(Mui, 2014)。在汉语中,“老有所为”意味着给所有老年人提供为家庭、社区和社会作贡献的机会。其深层含义是老年人有能力为社会作些贡献的信念。从文化上来讲,老有所为是尊老敬老六大规范这个完整体系的一个方面。从概念层面来看,中国已经建立较为实用的老年政策和项目的指导方向和目标。这六大目标是:(1)老有所养;(2)老有所医;(3)老有所教;(4)老有所学;(5)老有所为;(6)老有所乐。事实上,中国老年政策和计划的任务在老年人权利和家庭及社区的养老义务方面遵循了这六大原则(Mui, 2010)。中国老年工作的这六项目标方向在以下政策领域得以实践:(1)社会保障体系;(2)医疗和卫生保健系统;(3)社会服务系统;(4)终身学习和教学;(5)社会参与和社会发展;(6)保护老年人权利的法律制度。
除了老年政策和计划,中国国务院于1999年成立了国家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简称“老龄委”),作为监督所有政策和方案规划及实施工作的体制基础。老龄委在全国各地不同层次和地区协调老龄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老年政策的目标与传统儒家尊老的思想以及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政策是一致的。中国实施老年政策和方案具有挑战性,是因为老年人口在年龄构成、家庭结构、性别比例、社会经济地位、教育、专业背景、身体能力、心理和智力机能、地理位置上有很大差别。多种类的老年计划和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系统,还有其他不同的社区服务项目和长期照顾都依据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需要而设计。尽管中国的老年计划仍在改善,这些计划已经比较全面,并且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类似(Mui, 2010)。
对于老年政策和项目规划,在中国对老年人发展的目标可以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出来(孙鹃娟、梅陈玉婵、陈华娟,2014)。在该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健全老年政策和项目的规划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服务体系、老年友好社区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主要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体系基本框架,制定实施老年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健全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全面推行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新建社区老龄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标准。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加强老年社会管理工作。各地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80%以上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对象,基层老龄协会覆盖面达到80%以上,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
综上所述,老年人口有很强的多样化特征,这也让老年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彩。从科学角度来看,社会老年学使用不同的理论和框架将老化过程概念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化过程。本章将会阐述传统的老年学研究理论框架,同时也会介绍前沿的老年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