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艾灸一学就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孩子不同阶段的养生及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儿童期就是人类的春天,是我们身体比较关键的时期,是为今后的体质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此时就要重视养护小儿的阳气。这一时期,孩子的机体无论是在生理、形体、病理还是在传变、辨证治疗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特点越显著,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小孩子看成是成人的缩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小孩的饮食、穿衣、生活起居习惯、情绪状态等全依赖父母。中医儿科临床注重养调结合,无论是调病症还是调体质,父母能做的都是要把重点放在对孩子精气神的养护上。北宋儿科名医陈文中在他的著作《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到:“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在我看来,如果按照年龄划分,儿童时期的养生大致分为3个阶段:

(1)胎儿期。这时的孩子依于母体,长于子宫,健康直接受外界和母体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养生主要依赖胎教,各种养生要求都针对母亲,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2)婴幼儿时期。这个阶段孩子已离开母体,吃母乳或者奶粉。身体正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受外邪侵袭,生病则传变迅速,易热、易寒,同时生长发育迅速。所以这个阶段要悉心照顾,全程陪伴,保证他们的各种生理、心理、情感发育需求;多到大自然中适应寒温、多见风日;家庭生活方式要合理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适应孩子发育的节奏;家庭氛围要温暖、和谐,父母对待孩子要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幼儿身心发育结实、平和,能量稳定。

(3)学龄时期。这时期孩子身心情志已具备独立意识,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关怀。这段时期的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养生方面倡导杂食不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父母应多鼓励和倾听、欣赏和支持孩子,让孩子多做户外运动,父母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对社会有益的文体活动,强健体魄、增长智慧,建立其和谐的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三重关系。

针对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小儿养生有以下八个方面,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留心,让孩子从父母自己对待健康的行为形态、思想智慧中获得对生命的重视和爱护。

1 重视生育,胎养胎教,充实先天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提到:“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寿多贤良”。根据中医学理论,女人生育孩子的最佳年龄为“三七”至“四七”,是指21~28岁,男人为“三八”至“四八”,是指24~32岁,此时男人、女人体内肾阳肾阴的能量最旺盛。古代非常重视受孕时天地自然之气和夫妻双方的精气神是否平顺,这个部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也非常重要,很多有先天疾患或者出生缺陷的孩子都和这部分有关系。生养健康聪慧的孩子,首先来自父母清明的生育意识,其次是夫妻各自谨慎细致的孕前生活,男子戒烟、戒酒、戒辛辣、不要劳累,女子戒寒凉饮食、戒七情过度。另外怀孕后准妈妈的情志、起居、饮食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先天体质。元代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谈到妊娠期间胚胎及胎儿经脉的发展及孕妇应注意的事项,可做参考:

(妊娠)一月,足厥阴肝养血,不可纵欲,疲极筋力,冒触邪风。

(妊娠)二月,足少阳胆合于肝,不可惊动。

(妊娠)三月,手心主右肾养精,不可纵欲悲哀,触冒寒冷。

(妊娠)四月,手少阳三焦合肾,不可劳役。

(妊娠)五月,足太阴脾养肉,不可妄思、饥饿,触冒卑湿。

(妊娠)六月,足阳明胃合脾,不得杂食。

(妊娠)七月,手太阴肺养皮毛,不可忧郁、叫呼。

(妊娠)八月,手阳明太阳合肺以养气,勿食燥物。

(妊娠)九月,足少阴肾养骨,不可怀恐、房劳。

(妊娠)十月,足太阳膀胱合肾,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使儿脉缕皆成,六腑调畅,与母分气,神气各全,俟时而生。

2 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养护肾阳

中医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亥、子、丑”3个时辰,就是从晚上21:00到凌晨3:00,这6个小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归根”是生命维持并且健康的保障,对常人来说“归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对孩子来说,肾阳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根本,这个时间睡觉,阳气回到肾中,肾阳得到补充才可以生骨长髓。早上阳气生发,5:00到7:00是大肠经当令的时间,此时阳气在上化为清气养五官五窍,在下推动脏腑运化排出浊气,这个过程是“清气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肺主清气的输布,大肠主浊物的排出。人体要在5:00早起活动肢体,让阳气推陈出新,不然清气不升则阳气郁而化为虚火,导致中上焦火气淤滞;浊气不降则化为浊酸腐蚀肝肾,导致下焦阳气受损。

3 温暖饮食,家常便饭,远离寒凉

现代很多家庭受西方营养学的影响喜欢吃生冷水果,加上冰箱的普及,父母吃凉食,喝冷饮,孩子也如此喂养,这些都会严重损害小儿稚嫩的脾胃阳气。尤其在夏季,人体阳气外散,胃肠反而是一片虚寒状态,冷饮凉食导致脾阳受损,孩子会出现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小儿脏气清灵,脾胃薄弱,适合清淡的家常便饭。如果孩子经常随父母外出就餐,甜腻厚味,辛辣鲜咸不加节制,如此饮食导致身体无法运化,就会痰湿内生。湿为阴邪,且重着黏滞,瘀滞在脾胃和肠道中阻碍阳气的运行,使得中焦阳郁阳虚,阳气不能升达和输布,不能发挥卫外和气化的功能,日久会产生慢性便秘、慢性咳嗽、哮喘、疳积、鼻炎、过敏等病象。

4 远离空调冷风,避免夏月伤寒

《黄帝内经》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认为风邪为百病之长。因为风邪侵犯会导致体表阳气虚损,接着其他邪气就可以乘虚而入,尤其是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最大。寒邪属水能灭火,最伤人体阳气。冬季外界寒风凛凛、水冰地坼,但人体毛孔收紧加上厚衣棉裤,风寒邪气并不容易侵犯人体,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等同于门户大开,这时如果一直吹电扇或待在空调房,风寒邪气就会直接侵入人体肌肤、筋脉、骨节,如果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五脏六腑,导致人体生病。孩子肌肤薄脆、卫气不固,所以夏季吹空调对孩子的伤害尤其厉害,尤其是发烧中的孩子,在出汗后吹空调,极易导致高热惊厥和急性心肌炎。

5 虚弱儿童,合理运动,避免伤肾

现代人崇尚“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身体不适或是生病时往往认为是缺乏运动所致,于是开始定时定量、持之以恒地运动,很多人抱持这样的观点,督促体弱的孩子跑步、爬山、游泳,殊不知很多时候因为不懂身体与运动的原理,反而伤害了体弱孩子的健康之本。人体的气血总量在不同情况下是相对恒定的,它有自己的分配规律,按照生存的需要,气血首先要确保脏腑器官的需求,然后才是四肢百骸。脏腑是气血生成和储藏的源头,只有脏腑健康,功能相互协调,才会有足够的气血储存,以供人体日常所用。孩子的脏腑正在生长中,他们的气血首先要供应脏腑进行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免疫防御、神经调节、内分泌激素调节等重要工作。所以,过多的肢体运动会让四肢抢夺有限的脏腑气血。体质健康、气血充足的孩子自然会爱笑爱动、蹦蹦跳跳、爬高蹿低,每天精力充沛;但气血虚弱的孩子,乏力胆怯,声低气弱,长时间运动后气血宣通耗散,导致五脏六腑内部的气血供应更加不足,夜里就会出现生长痛、惊跳、哭叫、烦躁。临床上脾虚瘦弱、慢性哮喘、长期尿床、慢性中耳炎、紫癜、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肾炎的儿童,在运动上一定要做到适当适量,以免伤到孩子的脾肾。孩子像小树一样,要先长树根、树干,再长枝叶。父母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6 放慢节奏,尊重规律,顾护神气

日常生活中,老人和儿童因为精力、体力、神气的不足,所以他们的节奏是要放慢的,工作、学习、娱乐、运动的时间都不能安排得太过紧张。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所以带着孩子也很难慢下来,这种快节奏会导致很多孩子的阳气提前透支,慢慢地影响着精神和生理的发育壮大。《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一日和一年中生、长、化、收、藏,有着特定的节奏和规律,一日之中如果不能顺应阳气的节奏,及时放松身心收藏休息,一方面会导致阳气的亏虚;另一方面,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会造成孩子气血双虚、午后潮热、免疫力低下、入睡困难、失眠,甚至神经衰弱等。所以,养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天地日月之道和孩子的生理之道,为人父母不能放任自己的习惯而不尊重规律。

7 节制欲望,知足养正,陪伴支持

古人说“万事劳其形,百忧扰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皆是阳”,《老子》告诫我们要少欲知足,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意思是要减少我们的欲望,从而节省阳气,不让其过早地消亡。《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得百岁而动作不衰。”现代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在刺激家长,让他们把养育孩子,陪伴孩子长大,培养孩子心智正常发育的过程变成了让孩子满足大人的荣耀、面子和缓解自己生存焦虑的事儿。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需要的不多,他们本自俱足智慧和能量,但这些要慢慢发展而不能拔苗助长,重要的是父母要觉察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激励自己去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想成为的人,接纳、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节奏和规律,爱护、陪伴、支持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8 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勿伤正气

现在,急需父母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抗生素、激素和清火药的滥用。抗生素性属寒凉,口服主要损伤脾胃阳气,会导致胃寒、纳差、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管,还会伤及心阳;激素则使人的肾阳直接外越,看似效果明显,其实是肾阳的透支,损害到孩子的远期健康。有些家长和医生认为孩子为“纯阳之体”,动不动就说孩子“上火”了,不辨体质的虚实,不辨真假寒热,经常给孩子服用清火药、凉茶,一些儿科医生也滥用苦寒清热的中药,导致大量人为的小儿阳虚体质。小儿外感病大部分是风寒引起的,有极少部分是热邪伤阴证,短期清热有效,但久用必伤阳气;而慢性病主要为阳虚证,或者阳虚为主要矛盾。所以,清代名医陈修园提出“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当代李可老中医也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当前滥用清热药的原因一方面为医生的辨证不精,另一方面则是用清热药比较“安全”,误用清热养阴药产生的副作用具有隐秘性,短期不会被发现,长期使用就会损伤孩子的阳气,导致小病变成大病,生命力暗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