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破坏的信任
在商业社会,对一个人的征信来自其银行流水记录,有时候还必须要加盖银行柜台的印章。对一个企业的信任是来自审计事务所审核的三张表(反映资产负债情况);为安全起见,还需要四大事务所的审计才行。
但现实是,处处都有问题,一旦爆出,就能惊天。2016年年底,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德勤(Deloitte)巴西分公司开出了一张天价罚单——重罚800万美元,这也是该机构有史以来开出的最大一张罚单。理由是:德勤在2010年对其在巴西的客户、拉美规模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Gol Linhas Aéreas Inteligentes出具了重大虚假审计报告,试图通过不恰当更改文件来掩盖违规行为,且提供虚假证词。
“这是迄今最严重的审计舞弊,它被层层掩盖了”,哪怕有审计准则及美国联邦证券法在前,这也是PCAOB首次以欺诈和不配合调查为由,指控并处罚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其中一员。
这样令人失望的事情屡现的背后,其实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处吊诡所在:人们在质疑账本真实性的同时,又不得不让自己相信账本的真实性,倚赖账本的记录,不然想要的真实便如无根的浮萍。
很难想象,支持商业社会运转的根基是如此脆弱,信任是如此易碎。而所有人都认同,一旦社会信任缺失,不仅会使经济发展承担巨大成本,也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退化,人们将被迫陷入“自利自保”,而非“互利共赢”的社会模式。
Pew Research(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对美国政府信任度展开的纵向研究中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个问题。2017年5月,对美国政府表示信任的美国公众仅占20%,差不多创了历史新低。Gallup(盖洛普公司)所做的另一项调查则表明,对美国国会表示信任的美国公民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40%下跌到了2017年的12%;对报纸表示信任的比例已从38年前的51%跌到了2017年的27%;而对大公司表示信任的比例已从32%跌到了21%了。
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那么这些年来在影视制作中,与华尔街或金融相关的作品,大多以人性的贪婪、信任的丧失、规则的不公作为叙事的基本面。就在雷曼兄弟倒闭五周年之时,2013年,一部记录“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电影《99%》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99%》在华语世界虽不如《监守自盗》有名,但片中,工薪阶层兢兢业业地工作却仍入不敷出,而银行家们则继续享受高光时刻的对比感,牵扯出人们无尽的思考:所有繁荣背后的泡沫,都是谁在买单?
当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强烈来袭时,《时代》杂志曾干脆利落地甩出了一张25人的榜单,称他们都该为这场危机买单。这25人,从国家总统、议员,到华尔街投行精英,从美联储主席作为一个个体,到“普通美国民众”作为一个整体,悉数在列。
时至今日,我们也许可以为这个榜单再加上一个名字:做账的人。于经济的危机,于信任的危机中,账本作为商业社会的底层逻辑,那么重要,却又那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