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響的意義
陳小龍(左)一邊講解一邊示範
「鑼鼓是藝術抽象音樂,一定要很直接,畀演員直接感覺到個鑼鼓,帶動佢去做戲。」台上講者陳小龍形象化地描述鑼鼓、音樂、演員「槌仔揼(音deb,捶打也)釘、釘揼木」的藝術貫串關係。
這是「社區文化大使計劃」講座,主題是「粵劇演出與鑼鼓關係」,由康樂文化事務署主辦,「劍心粵劇團」策劃及統籌。港島鰂魚涌社區會堂坐滿近百聽眾,似乎不少學童及學戲新秀有心而至,大家一邊聽一邊發問,雙向的互動交流倍見踏實、受用。
陳小龍戲班長大,是資深粵劇敲擊樂師,他能演會奏,因此講來內容豐富,比劃生動,知識性與娛樂性並重。他先介紹一些敲擊響器。這卜魚、沙的,用小木棍打出「各各、的的」聲音,就是我們經常所謂的一板一眼節奏。那大大小小銅鑼,負起不同功能,出戰掛帥時打的是高邊鑼;官員駕到,肅靜迴避時敲響的叫做大文鑼;打更來自這個鑼與鼓,水聲風聲則來自那兩個銅鑼。響聲並不陌生,全都在舞台演出場合中慣常聽到,今回認識到真面目與音色,他日看大戲時,就可以多留意它的存在與功效,中場休息時,也不妨可走到台口樂池邊,近距離探望一下。
粵劇擊樂領導者,行內稱「掌板」,又叫做「打鑼」。陳小龍一字一頓的說得明白,稱職的打鑼要注意五大要訣:穩、準、音色、瀟灑、感情。前三項容易理解,瀟灑嗎,指幾件敲擊合成,控制大細聲音和快慢速度,有斯文的,有花巧的,打出個濃厚音樂味道來。他三番四次強調:「千萬不要打來得個『嘈』字,要大聲得嚟有氣氛,有勁道,要人感覺到唔係好嘈。」他特別重視鑼鼓與演員的關係,演員扮相與身份,不同情境如打仗、上朝還是吟詩,決定了鑼鼓的氣息韻律與感情輸送。聽他一席話,讓我更肯定了「鑼鼓相當」的造詣,在狠準靈活之餘,還要求「快不匆忙,慢不空疏」的緊密勻稱。
兩個年青人發問,即被邀請上台合作試演,直接感受鑼鼓烘托的情緒。一個問人物急促上場的「沖頭」,一個問上場半念半唱的韻文詩句「打引」,角色的動靜態勢應怎樣與鑼鼓配合。第一個問題,小龍師傅要求問者先描述角色人物,衝出來的是個小兵、家將、奸賊還是太監,然後解釋「鑼鼓不可以亂嚟」,不同人物應打出不一樣的情緒。當知道來者是個「胡兵探子」,擊樂團隊馬上示範一節比較急激的「沖頭」鑼鼓點,來配合探子的動作。第二個問題,角色分別是《梁祝·樓台會》的祝英台及《帝女花·上表》的長平公主,小龍師傅認為一個文靜,一個有氣派,鑼鼓抑揚頓挫就要配合人物身份,「係咩人,著咩衫,對使用鑼鼓非常重要,不要學死鑼鼓。」打鑼的直接打人物內心節奏,甚至催谷演員情緒,主導樂師速度,樂師又與演員唱腔口白連結默契,演員又有動作「影頭」(舞台上獨有的溝通訊號)發給鑼鼓,構成「槌仔揼釘、釘揼木」的鏈條紐帶。
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互動小環節,「劍心」行政統籌關凱珊與學員梁芷萁扮演兄妹,哥哥質問,妹妹回應不早回家原因,樂師根據兩人動作打出符合氣氛的鑼鼓點。完成後小龍師傅問那小妹妹為甚麼走「水波浪」。所謂「水波浪」表演程式,是妹妹以連串啞劇動作表達心理狀態:手勢先指向對方表示知道他懷疑了,再撫心一想表示自己該怎辦,腳步同時配合手勢,走小圓台、停頓、退步、上步等,運用肢體語言呈現內心的不安情緒,她腦袋正在急轉彎,意圖找藉口辯駁。小龍師傅繼續問:「你走水波浪時,腦裡想著些甚麼,不要說『唔知噃』。」問得非常好,這個提示正正指出了技術與藝術的分野。推而廣之,我們就明白,為甚麼同一段戲,同一程式,有些演來觀眾叫好,有些止於看動作架式。同時,鑼鼓點的斯文、粗魯、激烈,會感染我們對劇情氣氛的理解與共鳴。
講者風趣,內容有啟發性,學拍和的應該聽,學演戲的也應該聽,熟悉掌握鑼鼓響器特質,有助樂師打得漂亮,演員走得好看。如果再多吸納些街坊聽眾,就更能「提升本地的文化氛圍,拉近藝術工作者與市民的距離」,貫徹「社區文化大使」的宗旨。到底目的在普及與推廣,面向群眾街坊,一些行內術語或專業名詞,宜簡單解釋或示例,帶引行外觀眾進入戲曲大觀園。
資深擊樂領導江成曾說過:「面對觀眾的是演員,觀眾的掌聲和喝彩也是演員領受的,觀眾很少留意鑼鼓樂師這類幕後英雄。」(《八和粵劇藝人口述歷史叢書一》)在這個講座裡,小龍師傅也提到人們對樂師每多「輕功重罪」。以後,觀眾目光放在台上演出之餘,不妨同時嘗試以敏銳聽覺關注音樂拍和的藝術水平,那也就是一種提升。
二○一一年十一月
左一為陳小龍,右一為關凱珊,右二為劍心學員梁芷萁。
沖頭 鑼鼓點名稱,急促鑼鼓聲,以配合某人物從內場衝出來報訊的氣氛。譬如,探子跑出來報告:「啟稟元帥,某某城下挑戰,請元帥定奪。」掌板隨著探子出場步伐,打起急促節奏的是「沖頭」鑼鼓。
打引 掌板用小鑼襯托人物以身段慢慢出場,就是「打引」。演員半吟半唱,道出內心情緒和處境,就是「引白」。例如《帝女花·上表》長平公主「打引」鑼鼓出場,引白:「珠冠猶似殮時妝,萬春亭畔病海棠,怕到乾清尋血跡,風雨經年尚帶黃」。
圓台 「走圓台」又叫「跑圓場」。演員在舞台上按圓形路線繞行,以表示舞台空間的轉移。速度有快有慢,圓形路線有長有短,故有大圓台、小圓台之分。
《八和粵劇藝人口述歷史叢書一》 張文珊編,香港八和會館出版,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