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
深水埗印象
第一章
歷史光影
點滴生活憶記
隨着社會的急速發展,不少舊式建築都相繼被拆卸或遷移,尤其是位於被規劃作重建區域的,更是寥寥可數。幸而歷史悠久的戰前唐樓,在深水埗的大南街、汝州街、荔枝角道等一帶,仍有少量存在,它們的建築特色、設計風格和昔日保存下來的生活點滴,都甚具研究價值。
戰前唐樓寥寥可數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着手規劃發展香港,當時太平山山腰一帶已建有供本地華人居住的唐樓,以別於歐人居住的洋房。這類最早期的戰前唐樓,房子設計皆以相連式排列,數幢樓宇互相倚靠,主要靠四邊牆及主樑柱支橕。樓頂和樓梯由木和瓦片搭建而成,地面層為住宅或店舖;側邊則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及樓上層數。無論樓梯、上下層和單位間隔的牆板,多以木材及青磚建成,結構簡陋。防火、隔音、防滲、防曬和防蟲效果不佳,每逢打風落雨,居民都提心吊膽。
「倒夜香」服務
「夜香」是指大小二便。相信不少人也聽過「倒塔咁早」這俗語,以前「塔」是指存放大小二便的「夜香桶」。一般「倒夜香」是晚上十二時至清晨六時進行,故這句說話是指很早的意思。晚上,戰前唐樓的居民會把「夜香桶」放在大門外,待凌晨清潔工人到來清理。
癮君子暗角吸毒
隨着市區重建,不少座落深水埗區的戰前唐樓都已被清拆。後期建成的高層大廈紛紛安裝鐵閘,不讓街外人隨便上落,因昔日有不少癮君子偷偷躲在戰前唐樓的樓梯吸毒。筆者兒時曾見過癮君子瑟縮於二樓樓梯的暗角吸毒,偶爾更會發現地上散落癮君子用作吸毒的火柴、錫紙等物件。
瘟疫後改善設計
隨着移居香港的人口增加,唐樓的居住密度亦愈益提高,衛生問題不斷惡化。一八九四年的一場大瘟疫,政府大規模封閉這類華人聚居處,進行「清洗太平地」,並於一九〇〇年重建這類唐樓。重建後的唐樓,衛生問題得到改善,包括規定每幢建築樓房的居住密度,增設通風的窗戶、樓宇後方要有不少於六尺闊的後巷等。
興起廣州式騎樓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唐樓設計興起俗稱「廣州式」騎樓,特色是靠兩邊前端由紅磚砌成的方柱作支撐的有腳騎樓。整條街由多幢這類有腳騎樓串成,方便居民打風落雨時仍然可在騎樓底走過,陽光猛烈時又可以作遮蔭。這類唐樓一般樓底較高,通風效果佳,冬暖夏涼。但設備仍然簡陋,大多沒有抽水馬桶設備,故有「倒夜香」服務。
友好鄰里關係
筆者慶幸有機會住過戰前唐樓,那種體驗很特別,與住在屋邨實在是兩回事。樓底高,樑柱少,冬暖夏涼,夏天縱然不用風扇,也不覺悶熱。而且鄰里關係很重要,我住過設計特別的戰前唐樓,每當要上天台修理天線時,必須穿越頂層住戶的房子,故良好的睦鄰關係能為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燒柴煮飯點滴記憶
筆者住青山道戰前唐樓時,隔鄰的天井旁住了一名老婆婆。每到下午四時許,便會聽到「劈劈啪啪」的燒柴火聲,加上香味四溢的飯香伴着清蒸鹹魚的味道,至今仍記憶猶新。看着她慢條斯理地煮飯,倍感時間變慢了似的。戰前唐樓的居民大多以傳統的柴火或火水爐煮食,但對老一輩居民來說,「燒柴煮飯」才是戰前唐樓的獨有風味。
戰前唐樓多野貓
住戰前唐樓的另一特色,就是天井總會有許多野貓聚集,野貓會趁着住戶沒有緊閉門窗時走進屋內。有一次我遛狗回家,未進門前,已發現狗隻「胡胡」怒吠,原來牠聞到野貓氣味。從門孔見到數隻野貓正吃着我家飯桌上的煎魚,於是馬上開門把牠們驅趕。又有一次,筆者睡覺時矇矓中觸摸到毛茸茸的東西,原以為是家犬,醒來卻發現有一野貓躺在我身旁,嚇了我一跳。其實這類野貓也有優點,至少有牠們在天井和後巷把守,鼠患的確減少。
深水埔公立醫局
至於談到深水埗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當然要數以下幾個,部分更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如深水埔公立醫局。它於一九一一年成立,原位於深水埗天后廟內,一九三〇年才遷移到醫局街,取代原區內的舊診所,為居民提供門診服務。公立醫局於五十至七十年代,晚間曾用作街坊福利會社區中心。醫局是一座兩層高的建築,設計方方正正。一樓是通風的陽台,支柱上有西方特色裝飾,設計充滿殖民地年代的特色。
嘉頓公司
嘉頓公司早於一九二六年成立,是一間香港食品公司,主要生產麵包、餅乾及蛋糕等食品。相信不少人都吃過「嘉頓」的餅乾麵包,但不曾留意它悠久的歷史。當年公司的創辦人張子芳和黃華岳,在香港動植物公園洽談開設麵包店的計劃,故以「Garden」命名。抗日期間,嘉頓連續七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生產抗日勞軍餅,並為香港政府製作大量防空洞餅乾和軍用餅乾,努力為巿民和軍隊維持所需。
北九龍裁判法院
樓高七層的北九龍裁判法院,於一九六〇年建成,二〇〇九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是西方古典式建築設計,充分展現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色。建築物外牆以灰色為主,外牆由一排窄長型的窗戶構成,加上門外兩道六角形樓梯,甚具特色。昔日筆者經常在後山遛狗和捉昆蟲,不少孩子都喜歡在那裏遊玩。當年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走到高處,可遠眺西九龍景色,心情倍覺舒暢。
深水埗警署
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興建的深水埗警署,也是典型英國殖民地建築,分為A至E座,其中C座為最古舊。C座樓高三層,佈局對稱,有傳統圓柱門廊和裝飾欄杆,充滿包浩斯設計風格。兒時跟從事三行的爸爸開工時,每朝早都會先到由鄉里開設,位於深水埗警署對面的五金舖買建材,故對這幢警署特別有印象。警署於二〇〇九年已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
長沙灣工業大廈
在香港工業興盛的時期,這類七層樓高的工廠大廈擔當着重要角色,但現在已完成歷史任務。筆者曾於工廠大廈工作,內裏多屬小型山寨廠,一般只僱用兩三名工人。工廠大廈沒有電梯,特別設計了一道能貫通各層的行車路,專為小型運輸車載貨而設。
塘尾道消防局
消防局位於筆者的塘尾道舊居的對面,記得爸爸吃過晚飯後,總喜歡到消防局找消防員朋友聊天。它屬早期三層高的殖民地歷史建築,現已所餘無幾。
地點 荔枝角道
拍攝年份 一九九九
筆者兒時住在大南街、基隆街時,每天都不斷穿梭於雷生春這幢戰前唐樓的騎樓底。它建於一九三一年,富典型意大利建築特色,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現已活化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診所。
地點 鴨寮街
拍攝年份 二〇〇一
這幢屬較晚期的戰前唐樓,主要建材為石屎。當年拍攝時,這個單位仍保留木門,並設有地主,樓梯間的氣窗是圓框設計,既特別又有美感。但近年再到訪,已發現全幢翻新,變成新派的設計。
地點 汝州街
拍攝年份 二〇〇〇
這幢戰前唐樓,在未翻新變成商業樓宇時,單位內走廊兩旁是床位和板間房,環境擁擠。
地點 元州街
拍攝年份 一九九〇年代
這幢戰前唐樓雖已被清拆,但相中的紅色「夜香」膠桶顯示,在九十年代拍攝時仍有「倒夜香」服務。
地點 醫局街
拍攝年份 二〇〇三
深水埔公立醫局於二〇〇二年翻新,二〇〇九年獲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現為深水埗美沙酮診所。
地點 欽州街與荔枝角道交界
拍攝年份 一九九六
深水埗警署於一九二五年建成。日治時期,曾被用作深水埗集中營的指揮部。
地點 青山道
拍攝年份 一九九六
嘉頓總部大樓,於一九三八年遷入。七十年代每逢有親戚到訪,一家人都會到二樓的嘉頓酒樓飲茶,現址已變成寫字樓。當年影星汪明荃結婚都是在這裏擺酒,記得有份圍觀的妹妹曾笑說汪明荃由大妗姐、新郎陪伴進場,四周聚集大批記者和人群,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圖右「食在嘉頓」位置,當年設有門巿賣麵包,筆者六十年代居於大窩坪時便經常光顧。
地點 石硤尾大埔道
拍攝年份 二〇〇三
北九龍裁判法院於一九六〇年建成。現已被活化為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
地點 石硤尾大埔道
拍攝年份 二〇〇三
站在北九龍裁判法院的後山,遠眺深水埗興建中的「摩天大樓」,昔日清楚看到的維港景色已被遮擋了。筆者童年時經常像圖中的居民,在山上欣賞風景。
地點 長沙灣
拍攝年份 一九九六
這是早期的工廠大廈,現已被清拆。縱然偶有一些仍未被清拆的,亦已變成保育項目。
地點 塘尾道
拍攝年份 一九九五
置於變遷不斷的深水埗區,四周大廈愈建愈高,但塘尾道消防局的外貌依然多年不變,更覺時光的飛逝。
地點 欽州街
拍攝年份 二〇〇一
此乃富西方建築特色的唐樓,樓頂的三角楣飾上刻有「1932」的興建年份,是典型「下舖上居」的戰前唐樓,二〇一一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外貌仍保存完好,只是樓下的榮發餐廳餅店近年已結業。
地點 欽州街
拍攝年份 一九九六
此戰前唐樓的大門前設有仿羅馬圓柱設計,饒富特色。
地點 元州街
拍攝年份 一九九〇年代
對於這座已被清拆的戰前唐樓,筆者印象特別深刻,因當年曾替住在頂樓的友人把貨物搬至樓下。
地點 青山道
拍攝年份 二〇〇三
童年時,我每次到荔園遊玩回家後,總會經過這幢三層式戰前唐樓。
地點 北河街
拍攝年份 千禧年代
這幢保養得很好的戰前唐樓,二〇〇九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是北河街的地標。
地點 汝州街
拍攝年份 二〇一六
圖右的戰前唐樓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在夜幕低垂的燈光下,顯得格外有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