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轉播:妹仔大過主人婆
1992年新鮮出爐的英超,表面上是足球聯賽,但從其深層結構來看,如果將之說成是一場大型的電視綜合節目,甚至是連續劇,也不為過。基本上,在電視轉播費主導之下,決定了這項名叫「足球」節目的一切主要元素,包括哪個地區電台可上電視(球隊)、節目要用哪個導演(教練)、哪個明星(球員)值多少出台費。節目中的廣告,亦從過去場邊的幾個紙板廣告,以及球衣上少許的字樣(文首熱刺對曼城1981年足總盃對決,在沒有贊助商的標誌下,其白色和天藍色的球衣顯得乾凈利落),發展至後來,廣告是鋪天蓋地、滿天花雨地佈滿了屏幕。為了遷就電視台在黃金時間播出這個極受廣告客戶追捧的直播,甚至海外(如美國)日夜顛倒的時間,於是愈來愈多的比賽安排在傳統英國時間週末下午3點以外的時間了。
話雖如此,不得不承認的是,巨額的轉播費,當年着實是挽救了90年代初一眾班主及球會。要知道重建球場耗費不菲,戴卓爾夫人政府雖然拿出1億鎊為之墊底,分給各球會,但每間球會能分到的着實有限;當年的主要收入來源,又因改為座位而大幅減少,成為一眾老闆問吊之繩。這也解釋了為何一眾球會,願意追隨五大,寧願跳入新包裝的英超聯、做個小腳色,都不肯留在舊足聯。很明顯,小球會在面對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選擇了生存而不是話事權。當年的救生圈,便是電視台。
足球的電視轉播,在今日看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並非一向如是。舊日的足球比賽,即使電視機自1950、60年代普及化之後,也沒有大規模的直播或轉播。原因很簡單,錢作怪!電視轉播,被球會視為搶生意、砸飯碗之舉,因當時門券收入是各球會的命根,而且轉播合約是由足聯與ITV簽定(ITV是當時第二大電視台,是混合所有制,表面上與純國企的BBC打對台,但實際上一般認為它倆更似合作夥伴),球會因沒有直接參與而覺得沒有保障。故自60、70年代始,雖然電視上間有直播,但場數不多,制作也頗為粗糙,也得不到球會的支持;[13]只有足總盃,因為是足總與BBC合制,各球會忌諱足總是半個裁判,樂於給面子,而BBC作為大台也有較多資源,出來的品質亦較可取,逐漸使足總盃成為歷史上最多人觀看的淘汰賽事,是英國足球早期的一個標誌。
80年代以降,各球隊逐漸明白電視轉播其實有助提升人氣,對門券反而有促進作用,且電視台給出的轉播費亦從可有可無,變成舉足輕重,故球隊對其態度,也由冷淡轉為熱情,並推動足聯與ITV簽定了第一個打包的二年制合同(1983-1985),當年的合同價,是每年260萬鎊(2015現值:790萬)。這金額本已不多,還要由多個組別分成,五大自然非常不爽。雖然發展至91-92球季,轉播費已經升至每年約1100萬鎊(2015現值:2130萬),但仍無法滿足大球會的要求。
這時,英國的電視行業,由於新媒體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的出現,亦正面臨變天。當中,以1990年由兩間虧錢的衛星電視合併而成的天空電視(BSkyB,即今日的SKY TV,合併後由澳洲商人梅鐸控制),最為進取,當時它正磨拳擦掌,要以直播體育作為拳頭產品,踩進千家萬戶。[14]
到1992年,英超的成立勢在必行,而由於足聯已被踢開,ITV的行政總裁戴克(Greg Dyke)見失去靠山,心知大事不妙,唯有閉眼抬價3倍,企圖力挽狂瀾。可是,一山還有一山高,天空為了搶客和建立地盤,以天價的1.9億鎊(2015現值:3.54億),即每年3800萬鎊(2015現值:7093萬),當中有少部分屬BBC轉播精華片段的費用,一口氣吞下5年的轉播權。面對如此豪華的出手,ITV無力還擊,雖曾以程序不公告上法庭,但法庭很快便把它打發掉。英超22隊球會,亦以14比6(2票棄權)通過歷史的一票,為1992年的英超開鑼,打造了一個全新的、金光閃閃的舞台。當然,他們沒有想到,這個缺口一打開,他們從此成為電視台的妹仔,一切都得聽命於斯,那自然是後話。
不管怎樣,英超便是在五大球會、甲組小球會、其他更小的球會、足總、足聯、天空電視和ITV的角力之下,將舊的一切,包括本來的乙至丁組聯賽、及ITV的電視轉播權,留給足聯;而英超聯,就在改頭換面後,在天空的銀彈之下,以全新的姿態,迎向全世界。
當中最積極向此商業之路投懷送抱的,可能就是曼徹斯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