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负债融资数量、利率与模式创新风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文献

企业融资理论最早产生于Modiglian和Miler(1958)推出的MM理论,在高度强假设条件下,MM理论认为企业的盈利水平与企业的债务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无关。后来,在实践检验过程中,Modigliani和Miler又对MM假设进一步增加了税收假设条件,论证了现实中债务融资的增加可以减少税收缴纳,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在此基础上,Stiglitz(1974)与Smith和Warner(1979)释放了MM理论的破产假设条件,提出了债务融资权衡考虑理论,认为企业债务融资的增加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但是也可能引起企业破产。Wessels和Timan(1988)释放了MM理论融资途径假设条件,证明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债务融资优先顺序的存在。随后Jensen和Meckling(1976)释放了MM理论对经理人的假设,认为企业债务融资可以实现经理人与企业的目标一致性。Ross(1977), Leland和Pyle(1977), Myers和Majluf(1984), Stulz(1988)以及Israel(1991)放松了MM理论的信息假设条件,证明了债务融资信息传递对绩效的影响。Heinkel(1982), Masulis(1983), Hpoitevin(1989)等通过对股票市场等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了债务融资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2.2 国内的研究文献

许家林、胡汇杰(2003),杨兴全、陈旭东(2004),吴昊、武央、邓宜康(2004),邵国良、王满四(2005),周振红、黄深泽(2006),吴春雷、马林梅(2007),郑瑞玺、徐新华、何青(2007),戴钰(2011),刘凤良、连洪泉(2012),穆玉堂(2013),宋小保(2014),何瑛、张大伟(2015),王希胜(2015),马红、王元月(2015),黄小琳、朱松、陈关亭(2015),朱佳俊、周方召(2017),陈涛、党兴华、贾窦洁、宋文飞、韩先锋(2017)等研究了企业债务融资、公司股权治理和企业绩效等几者之间的关系。

童盼、陆正飞(2005),张栋(2008),郭健、魏法杰(2008),龚光明、刘宇(2009),刘星、彭程(2009),吴海兵(2010),赵岩、王钧(2011),张琦生(2012),马娜、钟田丽(2013),赵岩、陈金龙(2014),胡援成、张朝洋(2015),彭程、刘怡、常欢(2017)等研究了企业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的相互影响关系。

陈建(2003),彭山(2003),刘莉(2006),李玉祥(2006),童丽珍(2007),杨华(2008),张宁(2008),王晶(2009),何俊琴(2010),孙继辉(2010),李玉玲(2010),王海强(2011),陈瑶(2013),蒋国平(2014),余海宗、陈文武(2014),李九妮(2015),叶明、李玉华、许硕磊(2016)等研究了企业的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财务风险及其风险控制方法。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债务融资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一些研究成果是从博弈的角度研究;一些研究成果数据来源于A股主板市场或者创业板市场的微观数据,缺乏长时间跨度的国家宏观层面数据的支撑;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是纯财务会计分析研究范式的。本书基于15年国家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和补充了过去国内外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