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昂的法官
经济幻想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无论哪个时代和国家大概都出过这样的人。他们同另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发明家)是很相像的。他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障碍:同行的利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人们通常的愚蠢。
布氏是最可尊敬的、狂热的和大公无私的经济幻想家之一。在路易十四的法国,他的期望总是遭受挫折。同配第相比,他所遭受的挫折是一个更深刻的个人悲剧。布氏的性格,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像威廉·配第爵士的画像一样的丰富多彩和色调鲜明。不过,他也许更博得人们的尊敬。同时代人在解释这位勇敢无畏的鲁昂人时已经把他类似于平民百姓的美德诉诸古典传统。马克思在谈到这两位经济学家时说:“配第是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而布阿吉尔贝尔虽然身为路易十四的法官,却既热情又勇敢地替被压迫阶级声辩。”应当指出,马克思只是根据布氏已问世的著作了解他的,却已经预见到了布氏的品格。19世纪60年代,布氏的书信被发现之后,他的形象对研究者来说显现得更加完整了。
皮埃尔·勒·庇逊·德·布阿吉尔贝尔1646年生于鲁昂。他的家庭属于诺曼底的“穿袍贵族”——在旧法国贵族中,这些人占有祖传的司法和行政职务。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佩剑贵族”,这是为国王进行军事服务的。“穿袍贵族”在17世纪和18世纪由于发了财的资产者的加入而迅速增多了。布氏的出身就是这样。
皮埃尔·勒·庇逊受过良好的教育,随后迁往巴黎。他在那里起初从事文学工作,不久即转向他家传统的法律业务并于1677年荣获诺曼底法院行政职务。因为某种原因,他同父亲闹翻,被剥夺了继承权(这有利于他的弟弟),不得不“到处走人情”。他干得很成功,1689年他以巨款买下鲁昂地区法院院长职位。这既是一个肥缺,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职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大城市的法官还兼管政务和一般市政工作。他终身都保持者这个职位,直至去世前两个月转让给长子。
布氏开始研究经济问题显然是在17世纪70年代末。他生活在诺曼底的农业居民中间,又到其他省份旅游过。他看到了农民的悲惨状况,并很快得出结论:农民的贫困是国家经济普遍衰落的主要原因。贵族和国王留给农民的仅够维持活命,有时把剩下的也统统拿走了,因此,很难指望农民会增加生产。农民的极端贫困首先是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因为工业没有广阔的原料市场。
这些想法在布氏的头脑中逐渐成熟。1691年,他已经谈到了自己的“原理”并见诸文字。他的“原理”实际是一系列的改革——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说,是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革。他不仅是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而且是农民利益的捍卫者。“把法国变成一个强国”——这句话多次出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说,布氏的“原理”无论是在最初形式上,还是在1707年最后形式上,都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
第一,布氏认为,必须对税收制度进行大改革。他详细陈述了以按比例的或轻微累进的税收制度去代替旧的累退的制度。在旧的制度下,一个人的收入越多税率反而越少;在按比例的制度下,税率是一样的;在累进制度下税率则随收入提高而增加。布氏的设想在当时具有特殊的意义;要知道教会(如已指出的那样)是完全不纳税的,而布氏却想要它们纳税,只是税率比穷人的较低而已。
第二,他要求使国内贸易摆脱限制,以便扩大国内市场,增加分工,加速商品与货币流通。
第三,他要求实行谷物自由市场,不要阻止谷物价格的自然提高。他指出人为降低谷价的政策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种价格不能补偿农业生产费用,并且排除了提高生产费用的可能性。布氏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当商品能够按其“真正价格”运往市场时,经济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布氏认为,这些改革是振兴经济和提高国家与人民福利的起码条件。他想使政府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国家收入。这些思想反映在他1695—1696年出版的第一本书中,书名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法国详情。法国财富减少的原因及补救的简便措施。如何在一个月内就能供应国王所需要的全部资金并使全体人民富足起来》。
除了关于法国详情及财富减少原因以外,这个书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广告特点。但它同时也反映了布氏真诚地相信,只要实施一系列法律(按他的说法,这只要大臣们两小时的工作就能办到),经济就会振兴。
然而,一连串的失望才刚刚开始。他的书几乎无人问津。1699年沙米拉尔接替邦夏尔特任总监,此人认识布氏,好像也赞同布氏的思想。于是又燃起了布氏的希望,他又全力以赴地工作,写了一些新的作品。不过,这五年的主要成果是为大臣写了一批冗长的备忘录。这些可贵的文件有些是报告底稿,有些是私人信件,都是发自布氏内心的呼喊。
布氏不断作出陈述,进行说服,发出会出现经济贫困危险的警告,还发出请求和呼吁。碰壁和嘲笑曾使自尊的布氏一度沉默,但为了祖国他自觉地抛开个人的自尊,重新向掌权者呼吁:赶快刹车,行动,挽救!他于1702年写道:“总而言之,三十年热诚的观察使我得以预言,我要公开地说,法国现行的管理方式,如不加以改变,将会使国家走上衰亡。我所说的不过是全体商人和农人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