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方法
本书立足于柏林国际电影节历届获奖华语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柏林国际电影节和获奖华语片进行深度分析,探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对国际、国内、电影导演以及电影市场的影响力,进而对获奖华语片的困境进行反思,提出应对措施。
1.4.1 文献研究法
为了对研究对象即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华语片进行较为细致的了解,我们阅读了大量有关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书籍和论文以及新闻报道,同时也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电影符号学理论、女性形象研究等的文献,以使得本书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由于本书研究的重点是获奖华语片的影响力,通过了解电影“走出去”战略的内容,梳理华语片在国际电影节展上的发展轨迹,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关于电影“走出去”战略的分析性论文,特别是基于国际电影节的平台的视角进行研究的硕博论文和期刊。此外,由于书中需要对获奖的华语片的内容进行分析,因此,我们还通过关注研究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的影片内容的网站,如时光网、新浪网等,从中获取研究资料,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1.4.2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由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斯韦尔运用实践,主要是针对传播内容做出客观的研究、系统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描述。书中除了对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华语片进行数据梳理,还对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的5部华语片进行较为客观、系统的分析,主要是研究电影中传递的情感思想、电影的符号语言以及电影中女性形象,并通过电影在国内市场中的票房数据,深度剖析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应对措施。本书通过对内容的分析衬托出华语片在传播过程中对国际、国内、导演自身电影风格、国内电影市场的影响力。
1.4.3 案例分析法
本书第四章选用的电影案例主要是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5部华语片:《红高粱》《香魂女》《喜宴》《图雅的婚事》和《白日焰火》,通过对影片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导演电影风格、电影票房数据等进行分析,为研究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华语片的影响力提供支撑论据。
1.4.4 比较分析法
本书在对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华语片的数量梳理的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比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片获奖影片数量,包括总体数量、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奖项对比,从而佐证“柏林国际电影节是华语片的福地”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