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广告是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是使消费者对产品、观念或服务产生认知,改变有关态度,以促成消费者对广告涉及商品的购买行为。广告的效果是通过诉求来达到的。所谓诉求,也就是指外界事物促使人们从认识到行动的全心理活动过程。广告诉求就是要告诉消费者,有些什么需要、如何去满足需要,并敦促消费者购买动机的产生。
广告如何有效地对消费者进行有力诉求,除了对广告要宣传的商品或服务有全面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广告诉求对象的需求、动机、情感与态度等心理基础。
4.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现代心理学认为,包括消费者行为在内的人的一切活动,总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需求与消费者的活动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表现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使用服务的愿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对自身潜在的需求并不清楚。因此,唤醒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或使用服务行为,成了广告诉求的基本目标。从广告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讲,需求是消费者个人内部所感受到的愿望,是消费者购买的原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见图4-6)。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另外还有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两种需求未被列入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排列中,马斯洛认为这两种需求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图4-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生理需求是人的需求中最基本的,这类需求若得不到满足,就会危及人的生存。人们对食物、住所、睡眠和空气等的需求都属于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但同时也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求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丧失事业和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和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求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安全需求主要表现为人们要求免除恐惧和焦虑、生活有保障、有稳定的职业、有一定的积蓄和安定的社会等。
当前两个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社交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友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人,也渴望被爱。另一方面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细致,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需求又可分为内部尊重需求和外部尊重需求。内部尊重需求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景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需求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需求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认为,在上述五种需求中只有当低级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起主导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广告、营销策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一理论提醒我们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可能是出于多种需求和动机,因此商品、服务和需求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认为消费者购买饼干仅仅是为了充饥,购买饮料仅仅是为了解渴,那就大错特错了。另一方面,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得到满足。这说明企业在开发设计产品时,除应重视产品的核心价值,还要重视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附加价值。在广告的宣传中更要注意对产品价值的体现。
4.2.2 消费者的动机、行为和目标
4.2.2.1 消费者的动机
第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动机是指推动有机体寻找满足目标的动力。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一旦个体正常生活的某个需要被意识到后,人的身体就会激动起来,产生驱动力,有选择地指向可满足需要的外界对象目标,进而产生行为或倾向。
尽管由各种需求引发的购买动机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理动机与心理动机两大类。
生理动机又称本能动机,是由生理需求引起的购买动机。消费者的生理动机大量表现在引起人们购买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行为中。在社会不发达、商品匮乏的时代,生理动机在各种动机中起主导作用,具有经常性、习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在现代社会,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极其丰富,人们在购买时有很大的可选择性,所以单纯由生理动机引发的购买行为已不多见,在购买过程中总是混杂着其他的动机,一直影响到最终的购买决定。
心理动机是由心理(精神上的)需求引起的购买动机。心理需要比生理需要复杂得多,既有由消费者个人心理活动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如求实心理、求廉心理等,也有众多的由社会国家引起的购买动机,如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名心理等。心理动机不像生理动机那样是相对稳定、具有共性的,而是根据民族、地域、文化、习俗、时代、经济等差异,表现出种种姿态,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因此,现代广告活动只有很好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了解、满足以至开发各种购买动机,才能提高广告的效果,促进销售。
对于广告来说,其作用就是给消费者展示某种诱因,激发消费者产生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而诱发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
婴儿纸尿裤在美国刚上市推广的时候,制作了一个广告标题是“不用洗尿布的妈妈又开始谈恋爱了”。画面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妈妈和丈夫亲昵地靠在一起,就如热恋情人一般。在广告不流行的年代,这则广告引起了许多人的瞩目,但产品市场反映效果却欠佳。吸引人们目光的广告却打不开市场,令产品开发商很费解。后来,产品开发商通过一系列的访问和市场调查,终于弄清楚问题所在。不少家庭主妇认为如果自己为了成为漂亮妈妈而不去洗尿布,会被婆婆骂为懒女人,因此主妇们不愿意为了方便去买纸尿裤给自己的宝宝穿。问题找到后该公司将产品的诉求点放在“用纸尿裤能够带给宝宝干爽、舒适的感觉”上。这样一来妈妈们是为了宝宝的健康而购买纸尿裤,购买动机在广告中得到重新诠释。广告改动后,纸尿裤立刻被抢购一空,纸尿裤渐渐代替传统的尿布。
第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现实生活中,可能人们购买相同的商品却基于不同的目的,也可能人们在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这些往往是因为人们的动机不同或是在不同阶段动机产生变化造成的。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一是求实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该动机下,消费者希望一分价钱一分货,注重产品的质量。
二是求美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下,消费者讲究商品的艺术美、造型美。
三是求新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下,消费者特别注意商品的款式、独特和新颖。
四是求廉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下,消费者选择商品以价格为第一考虑因素。
五是求名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名牌、高档商品,借以现实或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形成的购买动机。
六是模仿或从众动机。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形成的购买动机。
七是好癖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满足个人特殊兴趣、爱好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消费者,大多出于生活习惯或个人癖好而购买某种类型的商品。
人们的购买动机往往也不仅限于上述的几种,且购买动机也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对于广告创作者来说,在制作广告时也要注意把握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将产品的定位、特点、用途、功能等与广告的内容、主题等结合起来,以符合目标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例如,大宝化妆品的广告一直都采用普通人的形象来针对一般家庭追求质优价廉的消费动机。又如,某个电冰箱的广告,一个蜗牛在冰箱上缓慢爬行,它注意到更加缓慢转动的冰箱电表,惊讶的感叹“怎么比我还要慢”,这则广告就是针对人们希望节能的心理动机。很多广告作品中出现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使用某种产品的画面,也主要是针对人们的追求名牌、模仿他人购买行为的动机。
4.2.2.2 消费者的行为
第一,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理因素是需要与动机、知觉、学习与记忆、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而且对外部环境与营销刺激的影响起放大或抑制作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等。
第二,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其一,消费者行为研究决定了营销策略的制定。从营销角度看,市场机会就是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要。要了解消费者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或没有完全被满足,通常涉及对市场条件和市场趋势的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或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可以揭示消费者有哪些新的需要和欲望未被满足。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开发出新产品。
市场细分是制定大多数营销策略的基础,其实质是将整体市场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子市场的消费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行为特点,不同子市场的消费者在需求和行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细分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进入的目标市场,并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使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的独特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市场可以按照人口、个性、生活方式进行细分,也可以按照行为特点,如根据小量使用者、中度使用者、大量使用者进行细分。另外,也可以根据使用场合进行市场细分,如将手表按照是在正式场合戴、运动时戴,还是平时一般场合戴细分成不同的市场。
营销人员只有了解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了解其品牌或商店是如何被消费者所认知的,才能发展有效的营销策略。科玛特(K-Mart)是美国一家影响很大的连锁商店,该商店由20世纪60年代的廉价品商店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折扣商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科玛特的决策层感到有必要对商店重新定位,使之成为一个品味更高的商店,同时又不致使原有顾客产生被离弃的感觉。为达到这一目标,科玛特首先需要了解其当前的市场位置,并与竞争者的位置做比较。为此,通过消费者调查,科玛特获知了目标消费者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系列店铺特征。经由消费者在这些特性上对科玛特和其竞争对手的比较,科玛特获得了对以下问题的了解:哪些店铺特征被顾客视为最关键;在关键特性上,科玛特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处于何种位置;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科玛特和竞争对手的市场位置;消费者对各种商店特性的重要程度是否持有同样的看法。在掌握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科玛特制定了非常具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定位策略,结果科玛特原有形象得到改变,定位获得了成功。
消费者喜欢到哪些地方购物,以及如何购买到该企业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研究了解到。以购买服装为例,有的消费者喜欢到专卖店购买,有的消费者喜欢到大型商场或大型百货店购买,还有的消费者则喜欢通过网络购买。各种偏好的比例是多大以及哪些类型或具有哪些特点的消费者主要通过上述哪些渠道购买服装,这是服装生产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只有了解目标消费者在购物方式和购物地点上的偏好和形成偏好的原因,企业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分销渠道选择上的风险。
对消费者行为的透彻了解,也是制定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基础。美国糖业联合会试图将食用糖定位于安全、味美、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必需食品的位置上,并强调适合每一个人,尤其是适合爱好运动的人食用。然而调查表明,很多消费者对食用糖形成了一种负面印象。很显然,糖业协会要获得理想的产品形象,必须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这些宣传活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糖业协会对消费者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理解。总之,只有在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糖业协会在广告、促销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行为不断增多,消费者权益保护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一员,拥有自由选择产品与服务,获得安全的产品、获得正确的信息等一系列权利。消费者的这些权利,也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禁止欺诈、垄断、不守信用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也有责任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应当制定什么样的法律、采取何种手段保护消费者权益,政府法律和保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可以借助消费者行为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例如,在消费者保护过程中,很多国家规定,食品供应商应在产品标签上披露各种成分和营养方面的数据,以便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类规定是否真正达到了目的,首先取决于消费者在选择时是否依赖这类信息。
4.2.2.3 消费者的目标
消费者作为经济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将在消费与不消费以及如何消费之间做出选择。消费者作为追求最大满足的理性人,其消费决策则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凯恩斯认为,无论是从先天人性看还是从具体事实看,有一条心理规律都是正确的,即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自己的消费。
消费者目标的确定取决于其需求状况,需求目标的异质性所带来的不确定,给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同一消费者不同阶段的消费需要带来了难度。由于需求强度大小和当时心理需要层次的不同,不同的消费者消费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同时,消费者的目标也与心理满足程度密切相关。
从长期来看,消费者目标的确定对发展消费者隐藏的心理特征起到更多的作用。有效需求同时取决于心理因素,包括消费倾向、流动偏好和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等,并且根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分类,决定消费者的目标的层次。因此,消费者的目标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4.2.3 广告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广告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性能、质量、用途等方面的信息的有效传播,能够拓展和提升消费者对有关商品、服务等方面的认识,指导消费者进行有效购买和使用,可以给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4.2.3.1 广告向消费者提供信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广告在商品营销中的作用日益强大,“酒香不怕巷子深”已变为“好酒也怕巷子深”。过去,“好酒”品质优良,市场狭小,通过消费者的口碑效应,形成稳定消费者群,“巷子深”也会有人专程前往。现在,产品同质化,同类产品众多,竞争激烈,“好酒”不做广告,不能将产品信息传递到消费者,不被消费者了解和熟悉,“巷子深”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自然会被消费者遗忘。现在广告信息传递方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极大地促进了销售。广告主要可以提供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口传信息和中立信息。
内部信息主要来自消费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消费不同的产品积累消费经验。这种经验的来源是消费者的亲身实践,因此可靠性和可信性极强。消费者通常以内部信息作为评判、选择商品的依据,借助内部信息的积累,完成评判、选择商品的过程。
外部信息主要是指消费者从自身以外获取的知识与经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消费者已经不能单纯地以内部信息作为评判、选择商品的依据,而是必须借助大量外部信息的获得,才能够完成评判、选择商品的过程。消费者获取的外部信息主要来源于广告主利用广告传播工具向消费者传递商品各方面的信息。
口传信息是指消费者之间进行的人和人之间相互传递的商品信息。口传信息由于是在亲密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因此能够成为消费者最信任、最有效的信息源,但其传播的形式——人际间口传的局限性,使得它无法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快的速度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认知、识别、选择性购买的要求。因此,口传信息难以成为消费者获取商品、服务等方面信息的最主要的信息源。
中立信息是指有关部门对商品所做的决定、检测报告。例如,政府公布的有关商品质量检查、评比的结果和电视台等举办的商品知识咨询节目等。中立信息源的信息发表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够成为消费者对商品各方面的认知、识别、选择性购买的信息的主要来源。
广告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广告成为对消费者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来源。有关方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告已成为不同产品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由于传播途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4.2.3.2 广告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
第一,广告激发了消费者现实的需求。广告以理性诉说或者情感诉说的方式打动消费者,引起消费者情绪与情感的共鸣,在好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产生商品或品牌信赖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者的需求。例如,著名品牌自然堂的广告,其广告语“你本来就很美”是企业作为广告主所找到的绝妙的说辞,充分利用了女性追求美的愿望,激发了每个女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心,让消费者与自然堂品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其购买该产品。也正是因为这句广告语才让自然堂在2001年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中以黑马之姿一炮而红。
第二,广告激发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潜在需求,即潜伏于消费者心理和社会关系中、消费者自身还未充分认知到的需求。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既可以由消费者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内在刺激引起,也可以由外在刺激物引起。广告作为一种外在刺激诱因,其任务就在于把握消费者深层心理,并根据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展示与其潜在消费需求相符的商品和服务,使广告能通过情感的诉求唤起消费者的共鸣,激发其购买欲望,并付诸购买行动。
20世纪80年代风靡亚太市场的变形金刚系列玩具就是使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的成功案例。在推销玩具前,企业将精心制作的电视系列动画片《变形金刚》无偿赠送给电视台播放起到广告的作用,使孩子们被变形金刚迷住,从而诱发孩子们对拥有变形金刚的需求,形成购买欲望。企业通过利用艺术形象到实物玩具的移情效应,适时推出变形金刚系列玩具,成功地开发了变形金刚玩具市场。
第三,广告创造全新的消费需求。广告常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向消费者多次重复同样的内容,通过大力渲染消费或购买商品之后的美妙效果,利用大众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创造轰动效应,形成明显的示范作用,指导人们的购买与消费行为。在指导购买的过程中,广告会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用途、产品的使用方法、产品的售后服务,以减少消费者的疑虑,激发更多消费者参与购买。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消费市场”的观念逐渐淡薄,“创造消费市场”的观念逐渐兴起,并且日益受到重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创造市场”的口号,向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的市场观念提出挑战,以“我生产什么就准是消费者真心所需的”创造市场观念。
4.2.3.3 广告的想象作用
好的广告,实际上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真实、具体地向人们介绍了商品,而且让人们通过对广告作品形象的观摩、欣赏,引起丰富的联想,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增加精神上美的享受,并在艺术的潜移默化过程之中,产生购买欲望。良好的广告还可以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且给消费者以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4.2.3.4 广告的负面作用
广告对消费者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但广告同时也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一面。比如说,为强调产品的功能与作用,在广告表现中采取了戏剧化的或“一面说理”的表现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离奇的情节,渲染一种时尚生活离不开的产品观念,不仅使人们对广告的真实性产生疑问,而且容易造成一种产品“万能”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广告误导人们生活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拥有和消费什么样的产品,而不在于其创造了什么,从而在一定程度了助长了享乐主义之风。广告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十分大,少年儿童由于大量接触广告,自小就生活在一个“品牌”的世界里,因此对产品的追求远远超过其实际需要和家庭承受力,尤其是广告所展示的豪华的生活、奢侈的用品,使少年儿童不知不觉中误以为广告里描绘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并竭力去追求。此类广告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这也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媒体过多的广告发布,不仅干扰了人们正常的信息接收和解读,也浪费了受众的宝贵时间。户外广告有时会影响到交通安全,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广告的诱惑性还会使人们长期处于消费的饥渴状态,导致购买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的产品等。
4.2.4 人格心理学对广告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具有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做出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人格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样也会体现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因此广告应体现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形成品牌特色,与目标市场客户意趣相投,促进购买,培养品牌忠诚度。
美国的哈雷·戴维森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品牌。它以“Cool”(“酷”)的造型和巨大的轰鸣声彰显着独立反叛、傲视权威的个性。在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下,该品牌坚持部分零件手工制作;在流线型设计成为时尚的时候,该品牌坚持古典的造型——这些不但没有成为顾客拒绝哈雷·戴维森的理由,反而成为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形成了品牌的特点。该品牌的广告着重体现独立、反叛、复古的特色,也与产品、品牌文化相辅相成(见图4-7)。
图4-7 哈雷摩托车试驾活动
图片来源:新浪网(http://auto.sina.com.cn/photo/funnypic/75270.shtml)
哈雷·戴维森乐于为各种电影和摄影提供其产品。在《终结者》系列电影中,影星施瓦辛格使用的重要道具之一就是哈雷·戴维森摩托。这不仅展示了哈雷·戴维森摩托冷酷的外表,也给哈雷·戴维森品牌增添了一丝英雄主义色彩,丰富了品牌的故事,从而对品牌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广告宣传。哈雷·戴维森摩托潜心营造的一种凝聚年轻一代梦想、反叛精神、奋斗意识的“摩托文化”,迎合了年轻人尽情宣泄自己自由、反叛、竞争的精神和彰显富有、年轻、活力的需求,培养出了很多将哈雷品牌纹在自己身上、与这个牌子终身相伴的忠实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