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 2017(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1.变量的选取和假设

本文搜集了31个省、市、区自2005年到2015年的数据,在区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基础上,主要考察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地方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并进行面板回归分析。本文考虑的变量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人口流动比率。人口流动比率等于年底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是我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对流出地而言,人口流动比率越大说明流出的人口越少,人口流动比率越小说明流出的人口越多。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人口流出可能会降低流出地的教育需求,使教育资源闲置,则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总额会变小。也有研究表明,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具有很大的财政外溢性,培养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低,使得人口外流对地方政府教育的投入产生负激励。对流入地而言,人口流动比率越大说明流入的人口越多,人口比率越小说明流入的人口越少。由于我国存在户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入可能会挤占流入地的原有资源。很多相关研究表明,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存在自利性,为了地方利益会想方设法把外来人口排斥在其地方教育体系之外。但是高等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更接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种投资对地方政府的发展影响更大。鉴于高等教育的独特性,本文在此对分析结果不做预测。

(2)人均GDP。人均GDP用来衡量流出地和流入地各省(直辖市)的经济水平。不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在满足城市建设的前提下,政府可自由使用的资金更多,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中,因此我们预测人均GDP与生均教育经费正相关并显著通过检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当局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速度是否能超过GDP的增加速度以及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倾向程度多大还受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3)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我们假设地方高等教育处于规模经济阶段,即单位平均生产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递减,所以假设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符号为负。

(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该指标是引入的一个控制变量,是为了控制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但对于它在模型回归中的结果难以预期。

(5)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重,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之一。张光和尹相飞认为老年人和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之间可能存在着互相竞争和挤出的效应,因此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对教育的需求就越小,理论上对教育的投入就会越少。

变量选取及解释见表5。

表5 变量选取及解释

2.模型的构建

根据研究的需要,为了减少异方差和量纲不统一的问题,我们对各自变量和变量取对数,并构建模型如下:

lnYitα0+αlnx1+∑βlnxit+εit

其中:Yit是被解释变量,分别是地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和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教育支出。X1为解释变量,∑βlnxit表示各类控制变量。β是其系数,α0是常数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人口流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全国层面做了实证分析。通过Huasman检验,模型一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模型二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6所示。在控制了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教职工人数后,人口的流动对地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和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教育经费都具有显著正影响,流动比率越大,地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和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教育经费也越大。

表6 面板回归结果

注:①括号中的数字为t值;②*、**、***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③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5)、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5—2015)。

但是对流入地和流出地而言,人口流动比率的意义不同。对流入地而言,人口流动比率越大,说明流入人口越多;对流出地而言,人口流动比率越大,说明流出的人口越少。因此,区分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使得研究更有意义。另外,全样本函数与子样本函数不一定会保持一致,所以从全国层面回归的结果是否均符合流入地和流出地,需要进行研究。于是,我们分别对流入地和流出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注:①括号中的数字为t值;②*、**、***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③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5)、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5—2015)。

通过Huasman检验,模型一和模型三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模型二和模型四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在控制了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教职工人数的条件下,从表7中很容易看出以下几点:

(1)对流出地而言,人口外流越严重,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就越小,政府更倾向增加对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这似乎与现实情况有所偏差,可能的解释是高等教育的财政外溢性太强,加上高等教育相对于初等教育等投入成本更高,人才外流会打击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积极性。

(2)对流入地而言,相对于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人口流入越多使得地方更倾向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户籍制度排斥处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外来学生,却没有能力利用户籍制度排斥外来高等教育的考生;另一方面,流入地大部分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更容易留住高校人才,因此地方更有动机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从而挤占其他教育阶段的资源。

(3)不同于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人口的流动对流出地的高校生均财政教育支出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流出地的高校生均财政教育支出更容易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教育支出起正向作用,即人口流入越多,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教育支出越高。因为当人口流入越多时,越能刺激地方政府加大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进而越能增加地方高等教育的生均财政教育支出。

(4)人均GDP通过了所有模型的检验,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有显著影响。从理论上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的教育支出越多。模型一中人均GDP却与地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是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使地方政府增加了对教育的支出,但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增长率低于教育支出增长率,这就导致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

总体来看,人口流动规模变大,意味着流出地流出更多人口,使得流出地的地方政府更倾向降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从而不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人口流动规模变大也意味着流入地流入的人口变多,从而有利于刺激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出。并且从它们的系数可以看出,流出地的抑制效应大于流入地的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