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子其人
中国人是很相信正史的,素有“例不十不立,例不十不破”的传统,就是说,正史上没有说的,如果举不出十个相反的例证就不能成立;正史上说了的,如果举不出十个相反的例证就不能破除。这一说却难以用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西汉中期的司马迁(约前145—前90)是个史官,他忍辱负重,耗尽毕生精力写出一本《史记》,计有五十二万字,是中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第一部正史,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为老子立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看来,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是认真的,他力求将老子之事尽其所知整理出来,一直写到老子之后七代。然而,真实的是“世莫知其然否”,因而其间有很多疑点。
其一,既然老子姓李名耳,那么怎么会有“老子”一名呢?孔子姓孔,后人才称其为“孔子”;庄子姓庄,后人才称其为“庄子”;诸子百家时代称“子”者,“子”字之前即其人之姓。《史记》说老子姓李,后面提到的太史儋也没说姓老,于是老子之姓名就没有来头了。后来有人说“老子”即“老先生”,就更无厘头了。《百家姓》中无老姓,现在虽有姓老的,但属小姓,按人数多少排在170位之后,而且这个姓很有可能是从老子姓老的传说而来的。
其二,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前一世纪,老子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前六世纪,中间相隔五六百年,其间论及老子的如庄子(约前355—前275)、韩非子(约前280—前233)等都没有说过老子姓李。至今说老子姓李名耳,大概都只依司马迁一说,“李耳”之名甚至写进了历史辞典。可是有人查过,春秋典籍中出现的人,没有一个是姓李的,可能那时李姓还没有产生。唐朝时,高祖李渊根据《史记》说老子姓李,认他为自己家族的老祖宗。皇帝都认定了,人们也就不再去怀疑了。由此看来,究竟老子姓什么都是存疑的。
其三,说老子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本属陈国,陈国在公元前479年才为楚所灭,该年即孔子卒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应是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的人,就是说,老子在世时,陈国并未为楚所灭,老子应是“陈苦县”人,说“楚苦县”人不合史实。
其四,说老子写“道德”一书,是为了取得关令尹喜的出关“通行证”。此一说似在编故事。比司马迁早两个多世纪的庄子在《天下》篇中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即《史记》所言关令尹喜,本是一位著名文人,老子写书岂能只是为了得到他的出关“通行证”?果真如此,老子写书的预期目的也太功利实用了。而且从现存《道德经》的各种版本看,也不像是一气呵成的著作。
其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件事在《庄子》《礼记》《史记》《孔子家语》等文献中都明确记载,应能确定为史实,但老子批评孔子的一段话是否真实却难以考究。然而,这段话却为后世留下了道家与儒家自始就有分歧的印象,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司马迁接着说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这一段话本是疑问句,并未肯定道儒互黜,却给人们留下了道儒互黜的印象。直至现在,还有人在书中说:“很明显,老子是儒家的反对派。”[1]其实,老子和孔子并非互黜,而是师承互补。道儒互黜是我们在研究诸子百家时应着重纠正的问题之一。
其六,“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亦不可能,魏国在老子逝后百余年才建立,其子怎么能为魏将?至于数到其第七代孙,就更说不清了。
仔细分析,还可以列出其他疑点,这些疑点造成后世对老子众说纷纭。列出的这些疑点并非很重要,也并非要说明《史记》不可信,《史记》说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可见司马迁读过《道德经》。这里只是想要说明,读《史记》不可误认为这些是确切的事实。《史记》中说“世莫知其然否”,就是说司马迁也承认他写老子有的只是根据传闻,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史记》这部经典中的未定之论说成定论。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是“隐君子”。《史记》中短短几段,“隐”字出现了三次。我们不应该把《史记》中不确定的说法理解为确定的,而忽略了应该肯定的史实。
还有一点,《史记》说“莫知其所终”,也即没有人知道老子在何时何地如何去世。直到现在,我们也考证不出来,这是事实。后来有人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印度,收释迦牟尼为弟子,创立了佛教,导致上千年的道佛尊卑之争,则是编造的。
《史记》明确告诉我们的是:老子是一个历史人物,在春秋末年当过史官,以自隐无名为务,“道德”一书所言是老子的思想。
至于老子的姓名,我们要依老子学说的最早传播者庄子所记。老子就是老聃,姓老名聃,故称为老子。老子的生卒年代,有的书说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2]。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中国在2014年召开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30岁左右曾拜访老子;老子应比孔子年长约50岁,则他应是出生于公元前600年左右,是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前六世纪的历史人物。
现在传说的老子生平,还可能与道教有关。道教观宫中有三清宝殿,供着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都不是历史人物,而是道教塑造的人格化的神,第三位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则与前两位不同,他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神化的人,他就是老子。老聃、老子、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对同一人的不同称呼。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定《道德经》为道教经典,《道德经》的许多思想也通过道教广为传播。
道教既然尊老子为教祖,就必然对老子加以神化。神化的老子形象,可能在道教产生之前已经流传,但这种神化是在一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道教说老子本是神仙,多次转世来到人间,出生也与常人不同。他母亲因吃李子而怀胎,过了81年才剖开左腋将他生下来。他一生下来已经81岁,满头白发,所以称为老子。他是在一棵李子树前出生的,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指着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母亲带他去洗澡时,有九条神龙飞驾而来,化作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道教崇拜数字八和九,与神化的老子都有关系。《道德经》分81章,可能就来自九九八十一的数字崇拜。根据道教传说,老子从小聪明过人,喜欢对着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沉思,揣摩大自然的奥秘。他看着家乡的河水默默流淌,就想到水能滋润大地,碰到石头挡道即绕道离开,而不争强好胜,但到了洪水季节发起威来,又无坚不摧,而且水滴石穿,所以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的形象是耳长七寸,眉长五寸。晋朝道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描述老子额有三纹,足有八卦,居金楼玉堂,神龟为床,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史记》说老子姓李名耳,或许与神化的老子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