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程度不断加深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经济带,更是一条众多民族共处、多种宗教交织、不同文明交融的文化带。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4个极点,本土为基、多元并尊的交往模式,既保持了沿线不同文明体系的个性,又在不同文明内部创造了新的文化元素、生发出新的力量。正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依托,互不压制、互不取代,彼此尊重、彼此借鉴,才使得人类不同文明在并立中会通、在呼应中共荣,它实现了世界几大宗教和代表性文化圈的交流、沟通,形成了存异并弘的文化生态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胜景。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空间跨度约5000千米、申报区面积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达234464公顷的广域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漫游之路、迁徙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体系下人们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以古丝绸之路重点节点中国新疆吐鲁番为例,这里遗存下来的文字有24种之多,曾经扮演重要角色的宗教则有7种,不同文明间相互激发相互学习,相互从对方文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养分,才使得人类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近年来,文明对话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或博览会等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人文交流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扩大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为拓展和深化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目前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项目,已与沿线国家签署了60多个教育合作协议,在37个国家的70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300场,先后举办19次“国家年”活动,设立了2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累计签署41个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在新疆乌鲁木齐和福建泉州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取得可喜进展。
旅游是民间往来的重要方面,目前已有包括海南、新疆、宁夏等20多个省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旅游合作项目,中国与沿线国家旅游合作方兴未艾,中国同相关国家互办各类“旅游年”9次,举办旅游活动周等各类推广宣传活动130多次。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游客,同时将吸引沿线国家的8500万人次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日趋紧密。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科技方面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达60余项,涉及航天、能源、生态等多个领域。按照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国还将建立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智慧园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新产品孵化中心等科技合作机构38个。卫生医疗方面,中国与东盟、阿盟、中东欧等地区和国家政府卫生机构与医学教育和研究部门开展医疗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和传统医药等方面的合作,已签订国家级协议20多项。
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一些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如“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等项目。中国还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周”等教育合作与对外援助合作平台30余个。中国建立了“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等9项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筑梦丝路”——欧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活动,东盟青年干部培训班已成功举办,首届“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启动实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涵盖世界全部十大语系,官方语言有53种之多,有新加坡、菲律宾等12个国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为官方语言,且大多数语言属于非通用语种。中国正着手在主要外国语大学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非通用语言和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在陆续推动面向有关国家语言培育和培训的同时,推动有关农业、卫生(包括中医)、法律、艺术等专门的培训项目和语言培训相结合,使多样化的交流和培训成为“一带一路”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执笔人:徐占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完稿时间: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