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实践推陈出新,从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建设至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顶层设计,相关学术研究也不断调整研究对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年金类型、内容要素和国际启示等三个方面。
(一)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分类研究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采用分步建设的方式,理论研究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真理,中国的职业年金制度也表现出分类研究的基本特征。
1. 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1世纪初又明确转化为“企业年金”并正式发布政策。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企业年金”研究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在20世纪后10年和21世纪的前10年表现得较为强劲,其研究趋势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年金研究文献计量态势
图1-1清晰表明中国关于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正式颁布前后,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已经从热点问题转化为职业年金的关联性问题以及企业年金制度实施方案优化等方面。全面研究了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各个基本要素。邓大松、刘昌平(2005)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界定了企业年金的内涵,归纳总结了概念特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独立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提供的企业员工福利。学界也探讨了企业年金的价值,认为企业年金可以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减轻财政压力、提高职工养老金收入(杨帆、郑秉文,2008)。企业年金制度涉及的模式选择(李娟,2006)、基金管理等内容也都有学者进行了论述,提出建立信托型年金基金管理模式(郑秉文,2004)。
2.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
2008年,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掀起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的高潮。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企业年金”研究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和2014年,其研究态势如图1-2所示。随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改革进程的推进,2008年中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进入试点时期,2010年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陆续发表。随后几年中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实施乏力,相关研究较少。2014年,相关研究增多主要是学界已经形成共识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需要统筹进行。
图1-2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研究文献计量态势
中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研究主要是借鉴企业年金制度研究的成果,转化了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年金的联动问题,通过揭示企业年金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不同呼吁改革要坚持公平原则(吴宏洛,2010),郑秉文(2009)通过“三个联动”提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同企业年金的联动以促进中国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公平,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的联动发展无疑为中国职业年金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朱劲松(2008)也认为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统筹建立职业年金以破除改革障碍。罗倩妮(2010)提出事业单位在保证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再建立两级制的职业年金,第一级为公共部门养老金,第二级为廉政储蓄养老金,以保证公共部门雇员待遇水平的稳定、应对“老龄化”危机、促进劳动力流动,以期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突破。二是探讨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吴蕾、鞠永和(2014)探讨了公立医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从建立制度的意义、问题和制度建设等角度进行研究。孙波(2009)提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遭遇实施乏力的困局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三是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构成研究。何文杰(2013)提出了构建公益类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应遵循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以基金制和缴费确定制为主体,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此外,作者还从费用来源、费用的分担比例、缴费基数、个人账户资金、职业年金的领取条件、职业年金的管理、争议的解决方式、税收优惠政策八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公益类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一些对策。
3. 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研究
2008年,深圳市发布《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总体方案》开始探索聘任制公务员的职业年金制度。2010年,实施的《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构建了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后续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市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同步进行,涉及的地域范围较少,在学界没有引起更多关注。胡晓东(2011)主要以深圳市为例,界定了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的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并借鉴美国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提出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薛博、王道勇(2013)从聘任制公务员建立职业年金的必要性出发,系统阐述了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模式、缴费方式和待遇水平、基金运营等内容。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在建设上偏离了其作为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功能定位,还担负起考核、奖惩及反腐倡廉的作用,聘任制公务员违反制度后职业年金将被收回(杨丽萍、郑向鹏,2008)。
4.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
2015年中国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井喷式出现,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被淹没在研究的浪潮中。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难点突破、可行性(何小伟、郑伟,2014)、实施办法、方案设计(张兴,2014)等方面。朱玫霖(2015)提出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运行的非均等化、机制衔接、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杨晶(2015)提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中因缴费单位经费来源不同而实行的“名义账户制”和“基金积累制”两种模式并存的“小双轨”问题。在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反思中,部分学者对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阮翔(2014)提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从系统整合的角度提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模式选择、筹资机制、给付机制、投资管理、监管机制及其相应的配套措施。随着政策的出台,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宽广,但研究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二)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构建研究
职业年金制度构建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外部基础、覆盖范围、缴费模式、待遇给付、基金管理、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四项改革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内容要素研究较为完备。
1.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理论研究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基本理论研究突出表现为职业年金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中国政府出台相关公共政策并行使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称谓,从保障对象的不同出发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定义,这一行为满足了职业年金实践需求,但缺乏学术的理性思考,混淆了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区别,消解了概念的严谨性。封进(2012)认为,“广义的职业年金指的是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由雇主提供的各类补充养老保险,这其中包括了企业年金”,强调职业年金内涵的统一性,企业年金应该称为企业的职业年金,从学术的角度厘清了职业年金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还有学者从职业年金的功能定位融合的角度,将职业年金界定为养老保险的第二、第三支柱。丁宁宁(2001)在介绍澳大利亚养老保障体系时,将职业年金的对象界定为包括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雇员,将职业年金分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强制储蓄型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的自愿性质的企业补充职业年金,尝试将职业年金定义为涵盖职业年金、商业养老储蓄的补充养老保险。部分学者在尊崇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揭示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建议。苏卫东(2008)认为,面向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应与企业年金统筹并行,面向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二者同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性质的养老保险,在考虑如何推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应一并考虑推进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发展,使二者共同构成一个覆盖所有城镇就业者的补充养老保险体系。职业年金制度框架的构建可以仿照既有的企业年金进行,源于二者之间的同源性。
2.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值选择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础条件等。中国学界对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系统阐述了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价值选择问题。吴蕾、鞠永和(2014)探讨了公立医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从建立制度的意义、问题和制度建设等角度进行研究。杨燕绥、胡乃军(2012)指出“企业年金是中国职业养老金的先驱”,中国企业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能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也为职业年金的体系化发展树立标杆。何小伟、郑伟(2014)认为,“养老金双轨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社会保障公平性的突出问题,依据国际经验提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支晓晴、吴忠、张鹏等(2010)认为,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是缩小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的必然要求,缓解改革后退休人员待遇下降的必然要求,减轻国家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的必然要求。章泓(2010)认为,职业年金具有补充养老、福利激励、合理避税、资源配置等功能。在价值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学界也广泛讨论了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配套政策。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为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基本保障,做好顶层设计,应对养老保障存在的风险,优化职业年金制度,实现职业年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林桐、伍恩平(2014)从企业年金收益保障的角度,提出探索境外资产配置方式,建立有效的收益保障机制,确保企业年金制度获得科学发展。
3.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内部构成要素研究
职业年金制度的构成要素较多,包括制度原则、实施方案、缴费主体、费用分担比例、缴费基础、账户管理、待遇给付等方面。本书研究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规定的基本原则,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建议(袁少杰、韩鸿蕊,2015),针对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缴费主体、筹资模式、年金替代率、基金管理等建议(李友根,2015)。在制度原则和内容构建上进行混合论述,施瑶、李昂(2014)通过提出制定《公务员年金法律》为职业年金制定专门法律、健全职业年金建设的法律基础提供了思路,通过建设专门法律规范年金主体责任,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邓大松、刘昌平(2004)以中国企业年金为对象,阐述了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结构,分析了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体制等内容,为中国职业年金基金运营和监管提供了有效建议。
(三)中国职业年金借鉴国际经验研究
中国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学术研究大多包含了“引进来”的因素,通过学习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的成果开创国内研究的起点,通过研究国外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案例为理论建设提供实证。
1. 中国职业年金借鉴国际制度建设的内容
关于内容方面进行国际借鉴的文献较多,借鉴内容涵盖了职业年金制度的各个方面。根据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不同阶段,分为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公务员职业年金等研究阶段。根据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内容划分,分为系统研究和内容要素研究。在系统研究方面,毛慧红、戴维周(2004)通过系统总结日本企业年金制度的概况及运作模式,分析了日本企业年金的类型、计算方式、给付方式、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构建的具体建议。邹德新、刘春雪、李洪梅(2009)通过美国职业俱乐部联盟建立了职业运动员401(K)年金计划结合中国国情,建议构建中国特色的运动员职业年金制度模式,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设计灵活、弹性的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运动员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刘经纬等(2011)分析了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起源与作用,从管理体制、计划类型、缴费水平、替代率水平、治理结构、投资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国外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概况和特征,总结了其对中国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经验和启示,为中国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在监管体制方面,罗采薇(2015)以企业年金监管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美国、日本企业年金制度模式,提出了监管机构与监管模式的选择、完善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基础、加强信息披露等建议,为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提供思路。在缴费模式选择方面,刘琳(2009)针对给付确定型计划和缴费确定型两种职业年金计划运作模式,结合英国、波兰和美国的职业年金改革实践,分析了两种制度的利弊,提出中国职业年金应选择缴费确定性运作模式。在年金基金管理方面,彭琼(2013)通过分析美国加州职业年金近10年的投资回报,认为职业年金投资抵御市场系统性分析风险能力较弱,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提出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寻求配套措施。
2. 中国职业年金借鉴国际制度建设的过程
关于过程方面进行国际借鉴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决策选择及其条件等方面。龙玉其(2015)通过梳理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的演变过程,阐述了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完备的基本条件,为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创造平台。刘钧(2002)通过分析美国企业年金计划对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巨大贡献,提出中国应该通过建立企业年金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认为中国不具备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条件,提出通过商业保险方式提供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虽然研究内容较早,但对考察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过程极具启发作用。2004年前后中国推出企业年金试点,其后实施进程的缓慢无不表明这一借鉴性研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通过分析国外金融危机对职业年金制度产生的影响以增强制度的发展弹性,王坦然(2010)研究金融危机对美国401(K)计划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事件中美国401(K)计划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为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提供警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