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统计的对象和性质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最早是指中世纪拉丁语status一词,意思是指各种现象的状态或状况。后来,由拉丁语的这一词根又出现了意大利语的stato一词,用以表示国家的概念、结构和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学名使用“统计”一词,最早是由18世纪德国哥丁根大学阿亨华尔(Gottfried Achenwall,1719~1772)教授提出的,他把国家定名为Statistika,即现在的统计学,认为它是关于国家应注意事项的学问。到18世纪末,统计一词才从德国传入英国,译为Statistics,并给“统计”赋予了新的内容,明确它是运用数字来表述事实的学问。从此以后,各国相继沿用。在我国古代,早已有原始形态的统计工作的许多记载,但就现代涵义的统计来说,大约在20世纪初才从日本传到中国。统计一词的涵义几经变化,至今人们对什么是统计仍有不同理解,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即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

统计学是阐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从统计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从事统计理论研究的人们往往把统计理解为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方法从事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从事统计业务实践的人们常常把统计理解为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客观事物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的数据资料,包括表现统计数据的统计图表和统计报告等。运用统计成果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人们认为统计即是统计资料。

可见,统计的三种含义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统计,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理论、实践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实践,又用于指导统计实践,使统计工作开展得更科学,得到的统计资料更全面、及时、准确。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随着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其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众多领域。通过对现象数量特征的研究,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进行预测和决策。本书在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时,较多的采用了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实例。

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性

客观现象有质的特征和量的特征,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不仅需要研究事物的质的特征,而且需要研究其量的特征。统计学侧重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即现象的规模、水平、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等。但是,客观现象的数量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质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缺少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把握,就无法研究它的数量表现。例如,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就不可能统计出它的数量。只有了解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质属性,才能确定它的计算口径、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因此,在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时,必须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即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科学认识规律,这是统计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

(二)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由众多个体构成的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这种规律性通常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有些是主要因素,起着决定的、普遍的作用,有些是次要因素,起着不确定的、局部的作用。次要因素的影响使个体单位的数量表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主要因素的影响使总体的数量特征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律性。例如,在研究居民的消费水平时,每个居民的消费水平可能千差万别,但所有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却有规律。由此可见,统计研究尽管是从调查个体开始,可得到个体生动的、丰富的数量表现,但目的并不在于研究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是要对所有个体的资料加以汇总分析,排除偶然的、次要因素影响,揭示主要的、决定因素作用下的规律性。所以,统计是认识客观现象规律性的重要手段。

(三)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所研究的总体的数量是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和数学的重要区别。数学研究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形式,而统计虽然需要数学运算,但所研究的量是具有具体内容的量,总是和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2011年我国现价GDP总量为458217.58亿元,同比增长15.1%;可比价GDP总量为154573.70亿元,同比增长9.5%;2011年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去年同月上涨6.1%,其中城市的物价上涨5.9%,农村上涨6.6%,食品价格上涨13.4%。可见,这些统计数据反映了我国2011年GDP的规模和增速,以及2011年9月物价的涨幅。如果只保留数据而抽掉具体内容,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就不是统计数据了。

三、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探索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以此做出科学推断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是为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工作提供工作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但学科的任务并不在于具体探讨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对比关系,而在于研究怎样才能获得这些数量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例如,统计工作需要向客体搜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等多种搜集资料的工作方法和组织方法;统计工作需要把调查得到的零星的、不规律的数据资料过渡到能反映总体特征的资料上来,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统计分组、汇总、编制次数分配等整理资料的方法。统计方法和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从现象的各种数量关系中总结出来的。脱离了统计对象,统计方法便无从产生,其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加以验证。根据不同领域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性质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统计研究方法,而这些方法是在统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逐步形成的。

统计学是为认识客观现象的规律提供认识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研究认识事物的规律,不同于各领域的实质性科学,如经济学、生物学、天文学属于实质性科学,这些科学直接揭示和阐明现象的实质规律,经济学在于阐明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规律,生物学在于直接揭示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天文学在于阐述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而统计学如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不直接阐明现象的实质规律,而是为研究其实质规律提供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来自于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性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能反映一定的质,统计学通过自己的方法对现象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到反映事物规律性的数据,通过数量最终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者把方法论和认识看作是一致的,本质性认识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因此,认识方法和客观规律也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方法对才能情况明,才能提高认识规律的能力。而正确的方法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按客观规律办事,即是说认识了客观规律,又能形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现代统计学是一门融数学、概率论、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为一体的方法论科学,其显著特征就是它与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在传统统计方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吸收了数理统计方法,为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特征奠定了基础,使统计方法日趋完善。

四、统计学的分支

统计学为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和三级学科,分为理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史、其他统计学等。

(一)理论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为应用统计学提供最一般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统计基本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理论统计学按其研究内容的则重点不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以及学科发展现状等具体因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统计调查、统计分组、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多元分析、贝叶斯分析、预测决策分析等。

(二)应用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作为理论统计学在具体领域内的应用,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比较成熟的分支有政府统计、企业统计、经济计量学、金融统计、保险精算、人口统计、社会统计、科学技术统计、地质统计、生态与环境统计、气象统计、天文统计、生物统计、医学与卫生统计、教育统计与心理计量学、统计质量控制、可靠性分析、生存分析,统计应用软件等。无论什么领域的专业统计,都要以理论统计学为指导,结合本专业特点建立符合本专业要求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对本领域的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研究,探寻事物的规律性。

(三)统计史

统计史包括统计活动史、统计思想史、统计文化史、统计人物史等。

(四)其他统计学

统计学其他学科主要包括统计活动组织与管理、统计法、比较统计研究、统计教育与培训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