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肥胖如何分类?
中医认为,肥胖主要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所致,也与体质、遗传(先天禀赋)、久卧久坐、年老体衰、性别、情志失调、久病正虚等因素有关。《黄帝内经》中将肥胖者分为肥人、膏人、肉人,如《灵枢·卫气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肌肉坚实、皮肤紧绷的叫做肥人;肌肉萎软、皮肤松弛的人叫做膏人;皮肉不分的叫做肉人。
金代名医李东垣在其著作《脾胃论》中指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肥胖患者初期通常食欲旺盛,随着病程发展,长期饮食无度,导致脾胃损伤,机体气化功能减弱,出现“少食而肥”的症状。
历代医家多认为,肥胖病位多在脾、肺、肾、肝胆,致病因素多责之于膏脂、水湿、痰瘀,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多见,肺虚、脾虚、肾虚为主,临床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活动气喘、腹满便溏、恶热畏寒、面色晦暗、下肢虚浮、健忘溲频、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或厚、脉濡细。标实以胃热炽盛、痰浊内盛、气滞血瘀为主,临床常见善食易饥、易困嗜睡、头重昏眩、脘腹胀满、胸闷嗳气、胁肋不舒、易发疔疮、便秘、烦躁多梦、唇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涩、苔滑腻或厚腻、脉濡数。
对于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中医也提倡从饮食上调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气血调和则百脉疏利,不致痰湿瘀阻、膏脂堆积,因而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有效地防止肥胖的发生。
现代中医将单纯性肥胖分为五大类型,即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两虚型、肾阴虚型。
脾虚湿阻型表现为: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舌苔薄腻,舌质淡,脉沉细。对于此类肥胖人群,可从健脾化湿方面进行调理,宜多食用扁豆、蚕豆、豌豆、赤小豆、绿豆、黄豆芽、绿豆芽、玉米、冬瓜、冬瓜皮、黄瓜、黄瓜皮、西瓜、西瓜皮、白菜、鲤鱼等。
胃热湿阻型表现为:肥胖,头胀,眩晕,肢体困楚,倦怠,口渴,喜饮,舌苔微黄腻,脉细沉。此类肥胖人群,可从清热化湿通腑方面调理,宜多吃白菜、圆白菜、芹菜、莴苣、竹笋、莼菜、莲藕、苦瓜、马齿苋、马兰草、荸荠、鸭梨等。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质暗,脉细弦。此类肥胖人群适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多吃橙子、橘皮、橘子、佛手、荞麦、高粱米、刀豆、白萝卜、茴香、茉莉花、山楂、茄子、醋等。
脾肾两虚型表现为:肥胖,疲乏无力,头晕腰酸,膝软,阳痿,舌苔薄,脉细沉。此类肥胖人群可从温阳化气利水方面进行调养,可多吃豇豆、刀豆、枸杞子、羊乳、牛乳、羊瘦肉、核桃仁等。
肾阴虚型表现为:肥胖,头昏,头疼,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苔薄,舌尖红,脉细数微弦。此类肥胖人群需要滋阴补肾,可多吃银耳、黑木耳、黑豆、桑葚、甲鱼、猪瘦肉、鸭肉、鸭蛋、海参、海蜇、黑芝麻、猪肾等。
中药中也有很多减肥降脂的药材,如大黄、虎杖、茯苓、白术、泽泻、荷叶、山楂等,如何选择,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不可贸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