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育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一)体育与体质
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不能只看其外表长得高和矮、胖与瘦,而是要看其实质,即体质,也就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精神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即身高、体重、肌肉、骨骼以及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②身体的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素质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而基本活动能力是指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活动技能,如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
③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即经受风吹雨打的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凡符合以上三点,并且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可称之为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完成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体育对身体正常发育的作用
人体由小到大,由轻到重,是人体细胞不断繁殖和细胞间质不断增多的结果,是量的渐变过程,一般称之为“生长”。人体细胞不断分化,器官不断发展,机能逐渐成熟,形态逐渐完善,则称之为“发育”。发育比生长更为复杂,是人体质的变化过程,它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切相关。
1.人体在不同时期各器官系统的发育特点
(1)儿童少年时期 身体各组织器官不断生长发育,多为软骨组织。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坚固性较差,硬度也较小,骨的柔韧性好,易弯曲变形,但不易骨折,肌肉含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盐少,富有弹性。力量较弱,耐力差,易疲劳。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的重量和力量也不断增强。心脏相对发育慢,收缩力弱,心率快,收缩压低。呼吸肌力量弱,呼吸浅,频率快,肺活量小。大脑皮质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活泼好动,物质代谢旺盛。
(2)青壮年时期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基本平衡。有机体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基本完成,是人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骨化已经完成,坚韧性强,能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量: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增强,力量增大。心、肺系统发育已趋完善,心率和呼吸频率比儿童时期缓慢,肺活量增大。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较为平衡,工作能力处于最佳时期。
(3)中老年时期 异化作用逐渐占优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开始下降,机体开始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系统功能减弱,易患心血管疾病;呼吸功能降低,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系统机能衰退,骨骼的坚韧性降低,易骨折,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力量变差,易萎缩;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性降低,内抑制增强。
2.在生长发育的最佳期进行身体锻炼
青年时代锻炼身体,是为健康打基础的黄金时代。从人体生命全部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不同变化来看,人体总的发展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但变化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应抓紧宝贵时间,持之以恒,积极踊跃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进一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利于机体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实践证明:同样年龄和同样性别的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相比较,其身高要高出4~20厘米,而且身体也更健壮,更结实。与此相反,人到中年或老年时期,精力衰竭,体弱多病,力不从心时才感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已是悔之晚矣。
(三)体育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是由大量细胞构成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这些细胞已高度分化,具有不同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并组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各器官和系统,如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生殖系统等。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相互制约与促进。因此,无论从事什么体育运动,都会对多种器官产生影响,并促进机体全面发展。
1.神经系统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是指挥人体活动的最高司令部。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组成,并有严格的分工。人的任何运动均为反射活动,都包含着返回冲动,形成回路的神经联系,即反馈的神经联系。由感觉器官将体内外的刺激输送到指挥部,经过分析综合,下达命令,再由周围神经将行动命令传达给各器官系统去执行,并在执行工作中提高本身的机能。
体育运动项目多,技术复杂。越是对抗性和技术性强的项目,对神经系统的要求就越高,锻炼的效果就越明显。如球类、击剑、体操和跳水等运动,能更好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分析、综合和判断的能力。
人体进行运动时,借助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通过神经中枢的反馈控制,然后再由感受器返回大脑皮质运动区进行校正和改建。这种反馈联系促进了动作技能的形成,使动作更加协调准确。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机能得到提高,同时也可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增强抗疲劳的能力。如一般从事长跑的练习者,神经系统的耐久力比一般人强,且不易疲劳,并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要求越高,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就越大。
2.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肌肉三部分组成。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是构成体形的基础;关节是连接骨与骨之间的枢纽;肌肉附在骨骼上,并在神经的支配下通过交替收缩和舒张,使人体完成屈伸、旋转,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体育运动是在运动系统的协调工作下完成的,并在完成运动的同时使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更加坚固、灵活、结实、粗壮而有力。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作用如下。
(1)使骨骼的性能、形态发生良好的变化 长期参加体育运动,促使新陈代谢加强,改善血液供给,骨骼粗壮、坚固;同时增强了骨骼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面的机械性能,也有利于骨骼的生长。
(2)增强关节的稳定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体育运动靠关节的活动来完成各项运动技术。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使关节囊、韧带和肌腱增厚,关节的稳定性、伸展性增强,关节的弹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提高。同时对运动外伤和关节疾病起到了防护作用。
(3)增大肌肉的横截面,使之更粗壮、结实、发达 人们都非常羡慕体操运动员和健美运动员匀称的身材,结实的肌肉,健美的体形,潇洒的风度,并期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体魄。骨骼是健美体形的基础,肌肉是健美体形的体现,而健美的身体是需要刻苦练习才能实现的。
体育运动过程中,肌肉工作加强,血液供应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储存能力增强,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从而使肌肉结实、有力。一般正常人的肌肉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从事运动的人肌肉则占体重的45%~55%。
3.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也称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马达,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保证机体代谢的不断进行;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相对恒定,维持和实现血液防卫机能。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一般人为20~25秒,运动员为10~15秒,运动时可缩短至8~10秒。体育运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如下。
(1)增强心脏组织结构 体育运动时,伴随着肌肉的紧张活动,心脏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大,进而改善了心肌的供血机能。心肌为了适应运动的需要而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心肌纤维变粗,心壁增厚,进而使心肌的收缩能力增强,心脏体积增大,外形丰满。这就是通常说的功能性增大,即“运动性心脏肥大”。
(2)减少心脏疲劳,改善心肌功能 心脏的功能状态决定着人体的寿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心肌得到锻炼后收缩能力增强,心脏体积和容量加大,在较小的心跳次数下就能满足身体需要,使心肌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心脏能很快适应需要,心跳频率能及时加快和恢复,能承受较大的负担,发挥心脏功能的最高水平,并有较大的储备能力,能承受一般人承受不了的负担。如剧烈运动时,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每分钟脉搏可达200~220次,心脏搏出量可达35升以上,为安静时的5~6倍,运动后又能很快恢复到安静状态。而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的脉搏每分钟增到180次左右,就出现心跳无力,血液循环减弱,难以坚持工作或运动,表现为胸闷、气急、头昏、恶心等。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脏功能,减少心肌疲劳,提高心力储备,使心脏工作“节省化”,并能承担较重的学习、工作和劳动任务。
(3)延缓和防治血管硬化和高血压病 一般人安静时血压为(100~120)/(60~100)毫米汞柱之间。经常从事运动的人血压为(85~105)/(40~60)毫米汞柱。尤其是运动后会出现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说明体育锻炼可促使血管弹性增加,紧张性降低,对血管硬化和高血压病有防治作用。
(4)促使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提高新陈代谢能力,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增高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一般人每立方毫米的红细胞数,男子为450万~550万个、女子为380万~460万个,经常锻炼的人可达600万~700万个。血红蛋白含量也增高,结合氧的量就大,能提高代谢能力和耐缺氧能力,从而改善循环系统功能。
4.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
机体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和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都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氧化过程中,机体必须不断从外界摄取氧,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确保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这种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总称为呼吸。它是维持机体代谢和机能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过程之一。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的呼吸系统发生如下变化。
(1)呼吸肌发达、有力,呼吸机能提高 人体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肺脏本身在吸气时是不能作主动运动的,它是凭借胸腔的扩大和缩小而随之被动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是在肋间肌、膈肌、腹肌等节律性收缩和放松产生的压力下完成的。经常运动可使这些肌肉发达有力,胸围增大,更好地进行呼吸运动,改善呼吸机能。
(2)提高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胸廓可得到发展,横膈肌的升降幅度加大2.4~2.6厘米,呼吸肌收缩力量加强。一般人每次吸气量为300~500毫升,经常运动的人则为600~1500毫升。由于吸气量的加大,呼吸频率也就相对减少。一般人呼吸浅而快,每分钟12~18次;经常锻炼的人呼吸深而慢,每分钟可减少到8~12次,个别优秀运动员可减到4~6次,这既能保证肺有足够的通气量供应人体活动时的需要,又可使呼吸肌得到很好的休息。
肺活量的大小,反映肺的储备量和适应能力,以及呼吸器官的最大能力。一般人的肺活量为2500~3500毫升,经常运动的人肺活量比一般人大1000毫升,游泳运动员可达7000毫升左右。
5.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口腔、咽、食管、胃肠、胰脏、肝脏和肛门组成。通过物理和化学两种作用完成消化和吸收过程。
体育运动可提高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促进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又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来补充运动时所消耗的大量能量。因此参加运动的人一般食欲增强,消化状态良好,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营养物质.对防治胃肠道疾病起到很好的作用。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改善上述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对泌尿、内分泌、生殖、感觉器官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人体就可以更好地保持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体育对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的作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的机能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即指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
1.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用最短时间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速度素质在运动中表现为三种形式。
(1)反应速度 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发令到起动的时间。
(2)动作速度 指人体完成单位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排球的扣球速度等。
(3)位移速度 指人体在周期性运动中,通过一定距离的最短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较长距离,如跑速和游速等。
2.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人体在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紧张和收缩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是由完成某一动作时肌肉群收缩的合力、各肌肉的协调能力、骨杠杆的机械率三种要素构成。肌肉力量可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其特点是身体不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而是维持或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其特点是身体产生明显的位移,使人体或器械产生加速度运动的力量,如人体蹬离地面的跳跃和投掷器械等。动力性力量就其性质而言,又可分为速度性力量和重力性力量两种。
力量素质在体育运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没有力量就无法完成一些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力量素质是速度、灵敏等素质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一个人的力量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同时还反映其他素质的水平。因此,力量素质的提高对全面发展人体的身体素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耐力素质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活动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的分类和命名较多,按照该项工作所影响的主要器官系统来划分,可以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按照所参加运动的能量供应的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按照耐力素质与专项运动的关系,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按照参加工作所动员肌群的数量,可分为局部耐力和全身耐力。实践中又把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运动的能力称为速度耐力,而把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用力的能力称为力量耐力。
耐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强弱的一个主要标志。发展耐力素质,对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等,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益,且会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4.灵敏和柔韧素质
灵敏素质又称灵巧或机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它是运动者各种运动技能和各种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灵敏素质在需要迅速改变体位的运动项目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球类、体操等项目中的迅速起动急停和快速转变方向等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以及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关节面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和肌肉、韧带组织的伸展性。良好的柔韧素质能提高动作的质量,使动作幅度加大,优美协调,舒展大方。特别是在体操、艺术体操、武术、跳水、田径等运动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
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作基础。世界各国的体育工作都十分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我国的体育工作也是如此。大、中、小学的教材也增加发展身体素质的项目和内容,并列入考试范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的制定,也以身体素质为依据。这就充分说明发展身体素质是增强体质,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和手段。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就强,掌握运动技术快而准,锻炼身体的效果就好,能更好地适应各种活动的需要。
(五)体育可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1.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指日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绝不能离开的重要因素。人体是恒温的有机体,体温一般保持在36.8℃左右,这样才能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光照、气温、气压、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除增减衣服,取暖纳凉外,通过改善营养和从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体温调节功能来适应这种变化。
喜爱体育的人,有的喜欢在户外跑步、做操、打拳等;有的喜欢在酷暑天或严寒天到江河中游泳;有的不分季节、不分场所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人体长期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可以较好地改善体温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体育可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就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人体所处的外界环境随时都在改变,所以人体必须在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种条件反射来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大脑皮质即刻兴奋,并调动全身各器官系统加强工作,产生防御反射,使皮肤血管收缩,热量储存增加至70%,并减少散热。机体抵抗寒冷刺激时,表现为起鸡皮疙瘩,反之在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使热量散失增至90%,大量排汗加强散热,保证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也能正常学习和工作。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提高,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会迅速而准确。体温调节作用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机体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培养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