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洁生产概述
1.1 清洁生产的起源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关于产品和生产过程预防污染的一种全新战略,是在回顾和总结工业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清洁生产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一种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它综合考虑了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风险、资源和环境容量、成本和经济效益。与以往不同的是,清洁生产突破了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对策的局限,将污染预防纳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早期发达国家,由于对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缺乏认识,对工业污染控制技术缺乏了解,工业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产品,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跃进,造成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巨大浪费。部分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主要靠自然环境的自身稀释和自净能力进行排放,对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毒性未加处理,常常只是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转移,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社会负担。自此人们开始思考在污染产生的源头减少废物产生量的办法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清洁生产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当年欧共体(现欧盟)在巴黎举行“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思想;1979年4月欧共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1984年、1985年、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能源和资源的短缺也日益困扰着人们。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末端处理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审视环境保护历程,虽然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以及固体和有害废物处置方面均已取得显著进展,空气、水环境质量等取得明显改善,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仍令人望而生畏。人们认识到,仅依靠实施污染治理所能实现的环境改善是有限的,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可能更为有效。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 IE/PAC)根据UNEP理事会会议的决议,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组建两类工作组:一类为制革、造纸、纺织、金属表面加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组;另一类则是组建清洁生产政策及战略、数据网络、教育等业务工作组。该计划还强调要面向政界、工业界、学术界人士,提高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公众,推进清洁生产行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号召工业提高能效,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料,推动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许多国家采取不同措施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例如在德国,将70%投资用于清洁工艺的工厂可以申请减税。在英国,税收优惠政策是推动风力发电增长的原因。自1995年以来,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政府开始把环境战略针对产品,引进生命周期分析,以确定在产品寿命周期中的哪一个阶段有可能削减或替代原材料投入和以最低费用消除污染物和废物。这一战略刺激和引导了生产商和制造商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去寻找更多途径来实现清洁生产。
美国、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在清洁生产立法、机构建设、科学研究、信息交换、示范项目等领域取得明显成就。发达国家清洁生产政策有两个重要倾向:其一是着眼点从清洁生产技术逐渐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其二是从多年前大型企业在获得财政支持和其他种类对工业的支持方面拥有优先权转变为更重视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包括提供财政补贴、项目支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措施。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环境署先后在坎特伯雷、巴黎、华沙、牛津、首尔、蒙特利尔举办了六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在1998年10月首尔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出台了《国际清洁生产宣言》,包括13个国家的部长及其他高级代表和9位公司领导人在内的64位代表共同签署了《国际清洁生产宣言》。《国际清洁生产宣言》签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中关键决策者对清洁生产战略的理解,它也将激发对清洁生产咨询服务的更广泛的需求。《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是对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战略的清洁生产公开的承诺。
当前,全球面临着环境风险不断增长、气候变化异常、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以及资源能源制约等多重挑战,清洁生产理念已经从工业生产向社会服务、农业及社会生活渗入。生态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控制、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将成为今后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并将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