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在学生中发生的欺凌与暴力事件,并非彼此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很多是因为极小的矛盾冲突引发。有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或觉得哪儿不顺眼,就可能诱发一场足以影响人一生的校园暴力。有的是因为对方老实好欺,把对方当作玩乐的出气筒,实施欺凌。大多数恶性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事件,就是由简单的语言不当或冷暴力引发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诱发学生欺凌与暴力行为的原因是多元的,这与家庭、学校的教育失范有关;与个别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以及网络暴力文化对青少年长期的不良影响有关;与学生本人尚未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及法律意识薄弱有关。图3-10为舆论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的观点占比情况。
图3-10 舆论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的观点占比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2015年7月7日)
一、家庭环境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范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学生施暴行为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
1.家庭教育问题
在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女人格形成的影响非常重要,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培养,采取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女形成正常人格产生不利影响。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倾向于采取“棍棒式”强制来督促儿女成才。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和人格尊严。结果儿女耳濡目染父母的暴力行为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缺少同情心, 充满暴力、冷漠。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儿女过分地袒护放纵,娇生惯养,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的观念,部分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既暴躁又脆弱,到学校碰到挫折之后往往会出现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实施校园暴行。更有家长教育孩子“谁打你,你也打他!”甚至教孩子用凶器,如管制刀具这类危险系数极高的凶器,造成不可预知的危险性升级。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较低,或者期望值高,但丧失了管教的力度和能力,不得不任儿女放任自流,导致儿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
2.家庭关系的恶化
一是家庭结构缺陷, 如丧偶、离婚、留守等。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较低、矛盾较多,子女没有安全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一部分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地痞流氓拉拢的对象,沦为不良少年,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则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保护,一些留守儿童长期遭受社会人员、同学的打骂、侮辱,却只能选择忍受、沉默、退让,心灵遭受了极大的伤害。二是父母的感情危机。父母之间经常暴发矛盾冲突,致使子女的人格和行为容易发生扭曲。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本身有暴力犯罪劣迹的,儿女实施暴力行为的概率更大。另外,许多施暴的学生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
4.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
很多参与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学生的父母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文化程度高但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交流;另一种就是文化程度低,父母没时间或者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家庭并没有教会孩子怎样与别人交往,甚至没有教会他们正常做人做事的规则和是非观。
图3-11为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概况。
图3-11 家庭暴力原因分析
(数据来源《新闻晨报》2014年11月26日)
二、学校教育的失范
1.法制教育、德育教育
一些学校教育内容上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有的学校虽然按规定设立了法律和思想品德课,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使其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没有入脑入心,甚至流于形式。
2.教育模式
一是应试教育中,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前途,其后果是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旦达到学生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二是某些老师关注的是成绩好的学生,导致学习差的学生在学校找不到存在感,在盲从和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无事生非、滥施暴行,甚至不自觉地成了欺凌者和施暴者。三是某些学校“以成绩为标准,以名校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也让老师们只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
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缺乏投入,无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以致无法完善学生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力。另外,在性教育方面我们没有完全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个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专题教育,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性暴力教育欠缺,这造成学生把同学遭受“性暴力”侵害当作挨打的无知局面。这无疑给了诸多校园施暴者以可乘之机,一再恣意妄为。
4.学校技防、物防建设
很多学校技防设备基本上没有安装到位,没有建立视频监控及“110”报警联动。有的学校只安装了视频监控,有的学校门卫只有内线电话,遇到紧急情况无法立即报警。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欺凌与暴力问题虽然出在学生自己身上,但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成年人社会的失范。
1.媒体、网络游戏的影响
一是个别媒体为吸引眼球,引起关注,赚取商业利润,过度渲染暴力、色情新闻,对暴力的细节作详细描述,甚至夸大事实。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传输的不良网络信息、缺乏道德自律的网络行为的严重威胁中,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影响其价值判断,其后果是青少年对暴力伤害的麻木,对人格尊严的漠然,对法律法规的无视。二是在一些网络游戏中,靠暴力解决问题。未成年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
2.社会闲散人员的影响
一些学生在学校不听从管教,经常逃课,到处游荡,甚至放学后经常与社会闲散人员来往,结交不良青年,沾染了许多不良恶习。在某些学校,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在校园周边或进入校园,收取保护费、敲诈勒索。一些校园周边随处可见网吧、不法商贩。
3.法律法规的影响
我国法律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界定不清晰,目前尚未做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缺乏法律上的新的制度和教育矫治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现实情况是这部分年龄小的学生恰恰占有很大比重,其中14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明显上升。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发布会上公布,2016年1~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与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同时,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697人,经审查,起诉2337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小学生占15.3%,中学生占79.3%,大专院校学生占5.4%,见图3-12。
图3-12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学生占比
(数据来源:《新京报》2016年12月29日)
新形势下,通过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惩戒施暴者,将会有效地遏制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综观多数案例,欺凌与暴力事件多发于学习不佳、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身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孤单,上学后喜欢拉帮结派,而且他们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亏,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有些学生可能学会了文化知识,但在层层庇护下,社会认知差,缺乏责任心,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存在。据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抽样调查,在学生中,出现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均超过50%。同时,焦虑、自责、恐惧、冲动倾向已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青春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叛逆心强、偏执性突出,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重要原因。
2.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年轻气盛,喜好追求刺激,爱走极端,因此,一遇矛盾冲突,即我行我素,任性而为,采用暴力手段,根本不考虑后果。不少学生认为当自己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老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要切实解决纠纷,只能依靠“以暴制暴”。
3.学生模仿欲强
2016年网上曝光的肇庆中学生自编自演的“暴力秀”,表现出青少年对暴力的普遍膜拜以及群体性的精神扭曲。许多学生将影视作品和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大侠、英雄视为自己的偶像,对不良书刊、影视作品、游戏中所渲染的暴力手段在模仿其实施的“英雄行径”中,体验前所未有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4.学生是非不辨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性质。施暴学生违法犯罪尚不自知,甚至以此为快乐,将打人视频用手机传播到网上,成了校园的另类“时尚”,学生的道德观被颠覆,法制意识淡薄。有些学生把蛮横看作勇敢,把哥们义气当作友谊,“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有些学生把欺凌与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折射出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5.学生遭受欺凌与暴力缄口不言
由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羞愧感和恐惧感,学生不愿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别人,而选择默默承受。不少受害学生的忍气吞声,恰恰助长了校园“小霸王”的嚣张气焰,一些被欺凌学生的自杀悲剧就是这样酿成的。
6.结成团伙,称霸校园
一些学生被以暴制暴的“黑道原则”思想占领,开始“拜把子”。结拜之后,如果再遭受他人的欺负,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这一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比如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
总之,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原因复杂多种,学校、社会、家庭在预防和监督这类事件上起着重要作用,要遏止这类事件的发生,各方都要不缺位、不失职。
案例
1.基本案情
这是曾经一度在媒体引起轰动的一起境外暴力案件。2015年3月30日,在美国南加州私立高中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翟某、杨某、章某(三人均19周岁)等人,将另一名留学生刘某引诱至一公园并进行长达5个小时的围殴,包括扒光受害者的衣服、用烟头烫伤她的乳头、试图用打火机烧她的头发、用高跟鞋踢她的头部、强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及剃掉她的头发逼她吃掉等。在殴打过程中,还有人用手机拍照留念。事后三人担心刘某报警,更胁迫她向警方谎称是被男朋友殴打,但刘某没有听从,在朋友建议下报警,翟某、杨某、章某等人被拘捕。
经法庭调查,这场轰动中美两国的、留学生被告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的大案,竟然是因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而引起的。
2.本案结果
本案共有十几名华人留学生被确认涉案,最小的14周岁,最大的21周岁。案发后,有六人被逮捕,四人逃回中国,有两人是受害者。被告人翟某涉及四项罪,即绑架罪判8年,严重人身伤害罪判3年,攻击罪判1年,攻击导致的严重人身伤害罪判1年,数罪刑罚相加,共获刑13年;杨某涉及绑架罪判8年,攻击罪判1年,使用暴力工具攻击罪判1年,共计获刑10年;章某涉及绑架罪判5年,攻击罪判1年,共计获刑6年。陆某涉及绑架罪和袭击罪,获刑3年;并将在服刑期满之后被驱逐出境。其中被告人章某真实感到自己很无辜,因为他没有直接殴打受害人,只是绑架时开车和提供了折磨受害人的工具剪刀,用来剪掉受害人的头发。但美国法律认为,开车和提供剪刀甚至仅仅在场围观,也是对同伙的鼓动和壮胆,故同样构成绑架罪和攻击罪,没有严重人身伤害行为,故少了该罪,未使用工具,故少了使用暴力工具攻击罪。法庭裁定章某两项协助使用致命武器攻击罪成立,判罚其7~9个月的行为训练营惩罚。案件中的两名受害学生已分别向涉案学生提出民事赔偿诉讼,四名判刑被告都是成年人,由本人承担赔偿责任。其余几名未成年被告,法律规定其父母要承担子女最高2.5万美元的赔偿责任。
3.本案启示
一是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教,不要只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忽略了对他们的人格教育,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道德对他们的约束力;二是青少年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且不可越过“红线”以身试法。
据了解,几名被告的家庭均为中产家庭,父母辛苦赚钱不易,他们并非“富二代”。他们被父母送出国留学,父母是为了让他们今后有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全面的教育,更好地成人成才。他们作为儿女本应珍惜难得的出国学习的机会,可是他们离开父母,少了家庭的约束,伴随着更多、更大的自由,不仅丧失了自我约束力,而且变得越发孤独和迷失。他们不是每天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加强英语口语的训练(法庭上,他们均请了翻译),而是把精力用在恋爱上,因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泯灭人性,严重违反了美国法律,最终受到了严惩,不仅丢尽了中国留学生的颜面,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灾难。
作为学生无论在哪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宽容待人、和睦相处;更何况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在国外更应亲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