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作文的“原材料”
这时,你们要对自己头脑中关于雨的那些“原材料”进行选择了,从事一项建筑工程或者新居装修,不是也得进行选材吗?
你们大脑的选择功能此时发挥作用了。选择需要进行比较。又比较又选择,这是一件必须相当冷静和理性来进行的事,需要你们的理性脑区主动配合。我在前边讲到过,写作文也是一件能够训练和提升你们感性脑区和理性脑区配合工作的能力的事。
筛选“原材料”需要冷静和理性。
同学们,你们感性脑区中那些关于雨的印象,有一部分不适合作为“原材料”,理性脑区这时就要协助排除。
我曾以“雨”作为文题指导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写作文。见他迟迟不下笔,我奇怪地问他为什么。
他说他想到了刮雨器。
我让他讲来给我听听。他便讲了这么一件事:
一个周末,他的爸爸妈妈决定带他到住在郊区农村的姥姥姥爷家。他家有车,爸爸却说明天不能开车去,因为天气预报说明天有中到大雨,而家中那辆车的刮雨器坏了。第二天,一家三口早早地就出门了,先乘出租车,再乘地铁,最后还要乘公共汽车。下了公共汽车,又走了半个来小时,快中午时才到了姥姥姥爷家。而如果开家里的车去,最多一个小时就到了。让人恼火的是,上午没下雨,下午也只是阴天。回程又折腾了三四个小时,妈妈一路上不停地埋怨爸爸,爸爸被埋怨得火起,与妈妈吵了起来。妈妈一赌气,转身又回姥姥姥爷家去了……
我问:“你想写这件事?”
心里想到的并非都是应该写入作文的。
小学生点头回答:“是的。”
我又问:“为什么想写这件事?”
他说:“头脑中关于雨的全部记忆里,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说:“你最好不要写这件事。”
于是轮到他反过来问我为什么了。
我就告诉他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第一点,那一天实际上并没下雨,因此如果硬写,与“雨”这篇作文的文题不符,就跑题了。
第二点,如果想要通过“雨”这篇作文,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不便和不快,这件事当然也是可以写的。但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显然并不是你写“雨”这篇作文的目的。即使你真想写一篇讽刺天气预报不准确的作文,选择这件事也还是“选材不当”。因为如果全家都怀着一种侥幸心理,坐上了由爸爸所开的刮雨器坏了的私家车,可能发生的后果比没开私家车而路上耽误了时间更加严重。吵架虽然避免了,但一家三口的冒险态度是大不可取的。那样写“雨”的作文,难以达到讽刺天气预报不准确的目的。
第三点,归根到底,这件事之所以给你留下印象,不是因为刮雨器,而是因为爸爸妈妈吵架了。如果文题改为“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这件事比较符合文题。但文题明明是“雨”,这就要求所写的某事以与一场实际下起来了的雨发生直接关系为好。
还有一名四年级小学生,以“雨”这一文题写了这么一篇作文给我看——老师预先宣布某日全校春游,同学们自然盼啊盼的。终于盼到了前一天,这天的后半夜却下起了雨。第二天接着下了一整天。
要勇于排除和放弃不恰当的选材。
结果,春游活动因为一场雨取消了,同学们白盼了,大家都失望极了。
他以这么一句话结束了他的作文。全篇作文,也仅仅在最后出现了两个“雨”字。他的兴奋点不在“雨”,而在一种“盼”——一种“盼”的落空所带来的沮丧、失望。
这样的一篇作文,也有“选材不当”的缺点。文题是“雨”的话,内容“文不对题”。文题改为“盼”,就恰如其分了。
正如我前边讲到的,面对“雨”这样的文题,你们头脑之中关于雨的一些这样那样的印象很可能纷纷扰扰地浮现了,这时就需要特别沉着、冷静、理性地进行比较,首先将那些似乎与雨有着某种关联,而实际上只不过沾一点儿边的“原材料”加以排除,也就是“放过”。
克服懒惰才能写出好作文。
亲爱的同学们,我给你们的一个忠告是:某些只与雨有一点儿沾边关系的印象,可能在你们头脑之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正因为如此,更要理性而又果断地予以排除,不可以由着最初的兴奋点提笔便写。那样写来虽然较为顺利,但通篇作文的内容往往只与文题沾一点儿边,又怎么会是一篇好作文呢?人的大脑还有一种懒惰的习惯——明知简单的选择绝不是好的选择,出于应付心理,反而经常作出简单的选择。而我们讨论怎样写好一篇作文,也正是要教你们克服这种懒惰的习惯。人的大脑的懒惰习惯如果不从小就开始克服,长大后想克服也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