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不吼不叫读懂儿童敏感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认识并善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里的“敏感期理论”

敏感期理论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来的,尽管其源于西方教育,但却并不是西方独有的教育理论。我国古代的先贤们,也都产生过类似于“敏感期”的见解。

比如,我国群经之首《易经》中早就提到过与“敏感期”相类似的理念。《易经·艮卦》就提到,“时止则止,时行则动。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里提到的“时”,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机或时期,这句话意思是,要观察时势,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只要动和静、行与止都不失其时机,其前途就会更加光明。《易经·系辞传下》也提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说的是,君子把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有利的时机而行动,又怎么会有什么不利呢?这两处所讲的意思,尤其是“时”的说法,已接近今天“敏感期”的概念。

此外,《管子·霸言》也提到:“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列子·说符》说:“得时者昌,失时者亡。”《荀子·仲尼》说:“时诎则诎,时伸则伸。”汉代刘向《说苑》也提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些都表明,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的时期,在关键时期内采取行动,可以通过最少的努力取得最佳的效果。这些思想与“敏感期”的概念非常类似。

而最接近“敏感期”概念的当属中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里提到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意思是如果错过了学习某种事物的最佳时期,以后即使非常勤奋刻苦,也很难再学成。这与“敏感期”或“学习关键期”的意义是相同的。

可见,“敏感期理论”就隐藏在两三千年前的中国传统经典中,只是中国的古圣先贤没有明确地提出“敏感期”这个概念而已。

如果仔细研究分析,就会发现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

第一,二者都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敏感期教育思想,强调早期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人生的前几年抓住每一个发育的关键点,给予必要的帮助与重视,促进孩子各方面发育的顺畅自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极其强烈的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因此,将孩子早期每个敏感期的教育紧紧抓住,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而同样的,中国传统教育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我国早期完整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就强调要对孩子及早施教,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汉书·贾谊传》中指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对孩子要尽早开展教育,因为人在小时候精神最专一,这时施教,就容易在孩子纯净未受污染的心灵上“作画”,容易先入为主,教育作用十分深刻而有效,是施教的最佳时机。如果等到再长大一些后,他的思虑就会分散,教育也就会更加有难度。实际上,如果小时候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人从小就有好教养,养成好习惯,长大后自然也会一身正气,不会轻易为歪门邪道所污染。

中国传统教育还提到“三岁看大”,这也说明,儿童时期接受到的教育、受到的影响、养成的习惯,可以预见成年之后这个人的表现是好还是坏。

第二,二者都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规律。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教育理论认为,自由活动是每个孩子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每个孩子发展节奏的最佳途径,为了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孩子在“工作”中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材料、自由确定工作时间。

而中国文化则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肯定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中国文化的这种观念,其实就是在表达对自然的尊重。老子强调“自然无为”,主张“不言之教”,其本意就是不要刻意改变孩子的天赋秉性,尊重他的自然特点,重视其自然的思想觉悟,教育的本意就是要完善他的自我人格。

同时,《学记》中也讲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思就是,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也就是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不超越个体本身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去教导,让其按照自己的规律循序渐进,但也不能错过时机。这也是在提醒人们,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需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到了应该好好学习的时候就一定要抓住时机去努力。总结来说就是,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揠苗助长”的成语,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妄图打破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在教育上,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天性,在合适的时机施展合适的教育,才能给孩子的成长以良好的助力。

第三,二者都强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蒙台梭利敏感期教育提醒教育者,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要以孩子为本,不仅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还要在其中准备充足的可以促进他发展的内容,同时这个环境也要具备自由度和视觉美感,还要有一定的限制与秩序性。通过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与受教育,孩子要学会面临未来世界及不同文化的方法与手段。

同样的,中国文化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也有着强烈的“关注度”。古代的孟母之所以几次三番择邻而居,就是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成长的好环境,避免他从周围环境中学到坏习气,这正如《孔子家语·六本》所指出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亦。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墨子·所染》也强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意思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周围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品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孩子,天性纯然,好的环境才能让他受到更多的正向影响。

可见,敏感期理论与中国传统教育有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中西融合。让孩子受到更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教育的同时,又能吸收西方敏感期教育的精华,让两者共通的理念相互碰撞融合,对孩子无疑是有好处的。这需要教育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多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孩子开展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成人的细心对待,更需要成人本身做一个好榜样。教育者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以及谈吐表现,都将成为影响孩子的关键因素。作为妈妈,也同样肩负着向祖国新一代传承文化的重任,所以若想要更好地在敏感期教育中做到中西融合,就要多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如此才能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做到游刃有余,且不会出错。

比如,推荐孩子看的经典书籍,妈妈应该了如指掌,熟知其内容,这样不管是向孩子推荐也好还是讲解也好,妈妈都将更有发言权,如果能对书里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那在以后的教育中也将会对孩子有更好的引导与帮助。

另外,有些妈妈对传统文化有误读,认为一旦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便与现代社会脱节,觉得这种学习是死板而又无意义的。我们生活在现代,要学会用传统文化的理念来处理现代遇到的问题,要将传统文化学活。所以,一定要亲自去接触传统文化,而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对孩子开展教育。

第二,把传统文化与蒙氏教育相融合。

每一种优秀的教育模式都是在与本民族文化融合中才能生根发芽进而开枝散叶的,来源于西方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与中国的实际教育现状也难免会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观点与方法又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所以一个可以借鉴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蒙氏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比如,可以以中国传统的方式来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将西式的教育内容,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水墨画等形式来展开,结合孩子了解的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道理来进行讲解;用跳绳、跳房子、丢沙包、翻花绳、剪纸、七巧板等玩具或游戏,也能很好地实现蒙氏教育中的要求。因为蒙台梭利所设计的教具的核心是以孩子的生命成长需要为中心,符合人类生命成长的规律,也符合人类认知产生的规律,但蒙台梭利并没有把所有的教具都设计出来,她鼓励结合本土文化为孩子研发教具。所以,妈妈完全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给孩子制作、提供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玩具和游戏等。当然,这对妈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就是要根据自身所学,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理念中的精髓进行对比融合,以传统的正确思想理念为依据,开展更适合今天孩子成长的教育。

第三,要理性看待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上。而中西教育理念的交流,在本质上还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虽然,今天提倡学习儿童敏感期理论,但并不提倡完全照搬、照抄这种教育思想。因为中西文化底蕴不同,所以蒙氏教育理念中也会存在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或者不相符的地方。

比如,蒙氏教育强调给孩子自由,强调成人应该给予孩子尊重,理解孩子,帮助其成长。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却并不仅仅要求成人要尊重孩子,也同样要求孩子遵守孝亲尊师的做人原则。儒家文化对中国影响十分深刻,儒家教育重在教孩子学会正确做人的道理是原本蒙氏教育中并未着重提及的。如果一概照搬、复制蒙台梭利原本的教育思想,就不能实现其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化、本土化。

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敏感期教育的过程中,应适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穿插其中,不仅要让孩子接受更全面、更深刻的教育,也能保证中华传统文化在下一代更好地传承。妈妈要学会在实践中反思,更要保证自己的教育不会变成“空中楼阁”。

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理念与模式的学习、吸收与借鉴,只有根植在中国文化的坚实沃土上,才能让蒙氏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有利结合,使之成为真正对中国孩子有意义的教育,才能使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共存。

现在,我们从高妙的教育理论中回到现实生活——如果妈妈能够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儿童敏感期理论,并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就会增长很多智慧,也会大幅提升自身修养,再面对孩子的各种“不听话”“任性”等行为,也就不会甚至不忍心大吼大叫了。

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理论当然不提倡吼叫式教育。实际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也是没有吼叫教育的,正如明代学者苏士潜在《苏氏家语》中所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孔子、曾子教育孩子不骂、不怒,以至孩子连什么叫骂,什么叫怒都不知道。可见,圣贤子弟,其成长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是跟常人不一样的。家里没有吼叫,没有打骂,没有吵闹,没有愤怒……有的只是“善教”——父母懂教育,会教育,即善于教育,而且还教孩子向善。能让孩子“不知骂”“不知怒”,是不是父母的一种修养?是不是教育者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当然是。希望你也能从中有所感悟,努力让自己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