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门
琉璃厂:文房四宝“梦工厂”
现在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是闻名中外的古文化街。漫步街上,形态各异的店招幌子,文气十足的老店牌匾映入眼帘,加之商店橱窗中琳琅满目的古书善本、金石篆刻、文房四宝,让您不知不觉间便被这浓浓的书卷气息所包围。而这股书卷气,已经笼罩在琉璃厂足足三百年了。
早在元朝营建大都时,北京城内大兴土木,不管是宫殿王府,还是衙署庙宇,都需要大量的琉璃构件。当年的琉璃厂一带还是一个叫作海王村的地方,属于元大都的南郊,既是地广人稀,同时距离城区也不算远。因此,元朝便在此建立琉璃窑,专烧琉璃构件。到了明初,恢宏一时的元大都毁于战火,明成祖朱棣再次修建新都,因为海王村一带有烧造琉璃的传统,明朝工部就在此建立了五大厂之一的琉璃厂。琉璃厂也就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但琉璃厂从工业区到文化区的转变,还要从乾隆年间说起。一方面,清朝的乾隆皇帝标榜文治武功,在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馆,广征天下图书,对于古书善本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日盛,使得文人对于三代钟鼎文字和历朝碑帖钟爱有加。恰巧琉璃厂位于文人聚居的宣南地区,巨大的商机吸引了不少经营文玩古董、笔墨纸砚的游商、坐商汇聚于此。因此在乾嘉盛世时期,琉璃厂便悄然完成了它的转型,成为京城最大的文化用品街。新中国成立后,买卖珍玩古董的店铺全部并入了北京文物公司,门市多已取消,而经营文房四宝,却仍是这条街上百年不变的主题。
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琉璃厂里,几乎家家都卖毛笔,但是要说最具声望的,还是要数戴月轩湖笔店。戴月轩湖笔店位于琉璃厂西街路南,店铺的创始人是浙江湖州人戴斌。湖州本就是制笔之乡,因此戴斌自幼便学会了制作湖笔的手艺。最早戴斌在贺连青笔庄制作毛笔,因制笔手艺出众而闻名一时。大约在民国五年时,他自立门户,在琉璃厂盘下了一家店铺,就以自己的表字“月轩”两字为名,创立了戴月轩笔庄。时至今日,琉璃厂街上的老字号,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就只有戴月轩一家了。戴斌与当时京城的高官显贵交往很深,所以他店铺的牌匾特意求北洋时期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题写,这块匾至今悬挂在店门口。
戴月轩所制作的毛笔均严格执行传统湖笔的制作标准,毛笔的做工精细,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他所制作出的毛笔,以“尖、齐、圆、健”四德而闻名琉璃厂。与此同时,他又在笔杆上下功夫,镶嵌上象牙、牛角等高级材料,并镌刻上优雅的字体。这使得戴月轩的毛笔,既是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必备之物,同时也能满足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心理,因此生意红火非常。不少的文人都来此消费,像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北京居住期间,就一直到戴月轩购买毛笔。
正乙祠:花雅之争的主战场
正乙祠,被学者们誉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连巴黎的法兰西喜剧院、英国的卡文公园歌剧院这样的老牌剧院,在它面前也都只能算是小字辈。但正乙祠这位“老前辈”,如今仍是老当益壮,不仅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戏楼中仍然鼓乐齐鸣、丝弦拨动,每天上演着各种精彩演出。那架势,与一百年前一般无二。
来到正乙祠观看演出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参观一下这座古戏楼。建筑学者们称它是“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那绝非虚言。正乙祠气派的广亮大门坐南朝北,五级汉白玉台阶直通院里,比起湖广会馆,这里显得更加气派。左右两侧抄手游廊贯穿其间,碰上雨雪天气,客人都可以通过游廊直通任何的房间而不被淋湿,从中可看出中国古建筑中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实这里在明代时还是一座古庙,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将其购置下来,成立“银号会馆”,目的是为了“以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助游燕也”。经过改造装修,内中建成神殿、戏楼、厅堂、客房等建筑,气派非常。其中神殿供奉的主神为财神赵公明,而赵财神在道教里又被封为正一元帅,民间“一”“乙”二字通用,也就有了如今正乙祠的名字了。
但随着时代变迁,正乙祠商业会馆的性质慢慢淡化,戏楼的性质却突出了起来。自清中期以来,正乙祠承接的商演越来越多。历年每逢春秋吉日,王公贵胄、名流巨贾都会大摆酒宴,约请戏班演戏。借着演出收入,正乙祠也一再扩大规模,于是就建成了如今的三面开放式大戏台。戏台对面和两侧,均为上下两层敞开的包厢。戏台前约有百平方米看池,可容纳二百位观众同时看戏品茶。程长庚、梅巧玲、卢胜奎、杨小楼等名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借着当年这些知名的演员大腕,正乙祠也名噪京华,盛极一时。
除去正规商业演出,正乙祠里还经常上演妙趣横生的反串戏,这让正乙祠的人气越来越旺。1919年的“9·11”,是京剧名伶余叔岩为母做寿的日子。堂会就选在正乙祠举行,当时名角云集、盛况空前。白天演出曲艺、杂耍,到了晚上就开始上演各种名角反串戏。如《春香闹学》,竟由架子花脸李寿山扮演丫鬟春香,以其魁梧彪悍之躯硬作少女娇憨之态,令人捧腹不已。又如《打杠子》,甜美的旦角芙蓉草反串强盗张三,武花脸钱金福反串村妇,又是别有一番效果,尤其演到村妇用计诓过杠子之后,钱金福露出本色,运用武花脸的表演,将木杠挥舞得上下翻飞,博得阵阵掌声。观众都说这哪里是村妇,简直就是母夜叉孙二娘。东道主余叔岩为给老母亲祝寿,演出也格外卖力。他在大轴戏《辕门射戟》中扮演刘备,由梅兰芳反串小生吕布,麻穆子扮演张飞,李寿山扮演纪灵,可谓强强联合。梅兰芳扮相英俊潇洒,一洗脂粉之气,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把堂会推至高潮。
说起这座正乙祠,与梅兰芳的家族算是颇有渊源。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位列“同光十三绝”之一。他以扮演萧太后出名,是当时著名的京剧艺人。据《中国京剧史》记载,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梅巧玲就携“四喜班”在正乙祠演出,轰动一时。梅兰芳成名之后,更是频繁在正乙祠登台献艺。时间到了2009年元月,梅兰芳之子,年逾古稀的梅葆玖和谭派后人谭正岩在正乙祠同台演唱《坐宫》,完成了京剧界两大家族的又一次合作。由此说来,梅家与正乙祠的缘分超过了百年。所以不少学者都说,要想研究中国戏曲史,正乙祠是绕不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