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风光:没有存在感的盛世
东汉盛世简表
东汉常常被人们忽略,它夹在超级IP西汉和三国之间,曝光度很低。要从记忆中搜寻起来,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外戚和宦官专权,感觉很不好。东汉是独立的王朝,又是西汉的延续。在中国历史上,复活前朝的案例并不少见。西周之后有东周,西晋之后有东晋,北宋之后有南宋。然而既能复活前朝,又能发扬光大者,唯有东汉。
东汉创建者光武帝刘秀是个很优秀的政治家,他所创立的东汉王朝以厚重儒雅之姿悬布在历史的星空中。“新”朝王莽想全盘用“周政”,结果法禁还特别严。刘秀明确要抛弃他那一套,宣布“吾理天下,亦欲以柔行之”“解莽之繁密,还汉世轻法”,恢复汉初“黄老之术”,只不过不叫“无为而治”,自己另称“柔道之术”。但又不是全盘照搬刘邦,比如“退功臣进文吏”,对开国功臣就不杀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很大程度上就是学刘秀。
“退功臣进文吏”是刘秀最核心的人事政策。“退功臣”,可以保护功臣,更有助于杜绝权臣。“进文吏”,便于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官僚队伍中,更便于皇帝总揽权纲,统御臣工。刘秀通过这一项措施,最终实现了向文治的转变,确立了一整套以文官为中心的体制。
如何安置开国功臣,是每一个新兴王朝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刘秀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作法。重量级的开国元勋,得到了高爵、厚赏,还有特进、朝请之类的荣誉性特权。但是除邓禹、李通、贾复三人可以参议国家大事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退出了国家权力中枢,不再参与国家管理。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像光武帝刘秀这样优容功臣而君臣相安者,大概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了。故王夫之赞叹说,“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
刘秀死后,其子汉明帝刘庄追思前朝元勋,命人把邓禹、吴汉、贾复等追随刘秀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将帅的肖像绘在南宫云台,随时瞻仰。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建国之初,外部侵扰同样不断,这跟刘秀个人选择有关。刘秀比刘邦转身更华丽,战火还没熄灭,一登帝位便高高举起“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大旗。他“每发一兵,头须为白”,尽量少用兵、不用兵。匈奴虽然被刘彻重创,但是像蚊子一样经常入塞骚扰,一赶就跑,不赶又来。公元48年,匈奴王死,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入汉称臣。北匈奴继续与汉为敌,时值连年旱蝗,赤地千里,人畜饥疫,死耗过半。两位雄心勃勃的老臣臧宫、马武要求再次上阵,趁机剿灭北匈奴,彻底安定北边。请战书写得义正词严:
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之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悬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悬购赏,喻告高句骊、乌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
刘秀却不同意。纵观整个东汉,经常有大臣反对用兵。比如和帝时期,任隗就认为匈奴已不构成威胁了,继续派兵到荒漠去服苦役是愚蠢之举,浪费国家资源,所以他先后十几次上奏建议召回窦宪的部队。为此,《剑桥中国秦汉史》批评:
在此时刻,光武帝犯了他在位时期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也属于中国历史中最坏的一个。他本应与南匈奴联合,攻击北匈奴的联合体。公元51年中国的将领们极力主张这场征战,而征战肯定会取得胜利。南单于就可以作为匈奴唯一的统治者返回戈壁之北的土地,而中国人就可以收复西北边陲的几个郡。之所以丧失这个机会,并不是因为它有军事风险,而是因为光武帝没有认识到它的有利条件……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殊不知刘秀惜民惜兵。于是,北匈奴也来贡裘马求和亲,刘秀则赐以缯帛和弓矢,似乎永远和平了。实际上匈奴本性难改,仍然常骚扰边境。北方还有游牧民族乌桓、鲜卑,西部山岳民族西羌及绿洲城市国家群西域,西南少数民族如所谓南蛮、西南夷,都经常制造麻烦。只有东部沿海(东夷)比较安定。这种比较消极的御外之策等到下一代明帝时期才开始变更。
刘秀以“柔道”治国,却以铁腕治吏。无论是掌权的尚书,还是虚位的三公,一旦有过错或者不合皇帝心意,往往会受到严惩。官员经常被拖到皇帝面前捶扑鞭打,毫无体面可言。朝廷选拔的临民之官,也多为行政风格苛严之人。史书上说,“光武承王莽之余,颇以严猛为政”。
《后汉书·酷吏传》中记载的董宣、樊晔、李章,都是光武帝时有名的酷吏。开国之初就任用酷吏,这样的现象历代少见。这些酷吏多数都能够善始善终,同样是罕见的事情。光武帝刚猛治吏的政治风格,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明帝、章帝时期,前后数十年,开创了东汉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吏治清明时代。
对于光武帝刘秀的中兴业绩,司马光评价很高:“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刘秀时期,本着“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原则,大力解决奴婢和土地兼并等历史遗留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人口数量迅速恢复,被誉为“光武中兴”。其后明帝刘庄、章帝刘炟时期,恢复对西域的统治,将儒学系统化,完善历法,引进佛教,被誉为“明章之治”。紧接的和帝刘肇也干得不错,外御四敌,内压外戚势力,刑律“务从宽恕”,特别是他在位时科技、文化有很大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班固、班昭写出《汉书》,窦宪灭北匈奴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因此又有“汉和盛世”之誉。跟西汉初一样,也是三个盛世紧相连。
东汉前三位皇帝光武帝、明帝、章帝都是传统王朝少有的明主,却远远不及西汉汉高祖刘邦及创造“文景之治”的文帝、景帝出名。更重要的是,在发展势头上东汉开国接连三个盛世,看似西汉却不似西汉。东汉从第四代皇帝和帝开始,娃娃皇帝层出不穷,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把东汉政治引向黑暗的深渊,直至灭亡。而西汉“文景之治”之后还有武帝盛世和“昭宣中兴”。
东汉开国70周年(95年)是第四代皇帝和帝统治时期。汉和帝刘肇于此前7年(88年)继位,现年16岁,此后一年窦太后死才亲政,此后10年(10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