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注重教化的朝代
儒学虽然被刘彻“独尊”,但落到实处并不多,直到西汉末才上升到主导地位,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开始真正成为官学。公元29年,光武帝建太学,置博士,传授诸经,不过实际上也没有从中选取儒生到朝廷重要的岗位上来。刘秀巡视鲁地时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封孔子第17代孙孔志为褒成侯,开历史之先河。对于王莽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礼聘,表彰他们忠于汉室的高风亮节,培养重名的社会风气。
汉明帝刘庄更进一步,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功臣子弟都要读经。他特别重视孝,决心“以孝治天下”,令军人都要背诵孝经。但用人还是务实,如公元66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条件两个:一是“视事三岁”即任职三年以上,强调资历;二是“理状尤异”指政绩特别突出。
汉章帝刘炟时期就比较务虚了。他东巡到阙里祭祀,演奏古乐,会见孔家后裔62人。刘炟问孔僖:“今天举行这么隆重的活动,你们家族是不是感到很荣耀?”孔僖连忙叩谢皇恩浩荡,万分激动地说:“当然当然!臣听说,圣君明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如今陛下屈尊光临我们卑微乡里,这是崇敬先师,发扬君王的圣德,不只是微臣家族私有荣耀!”这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刘炟听了大笑:“如果不是圣人子孙,怎么可能说出这么好的话!”当即提拔孔僖为郎中。
经过任城时,刘炟到在野名人郑均家看望。郑均自小喜欢老子。他哥哥当县吏,经常收受别人馈赠,郑均多次劝谏不听。于是,郑均外出打工,赚钱回来给哥哥,说:“东西没了通过劳动可以重新获得,而人的名誉一旦毁掉终身难以挽回。”他哥哥很感动,变成一个廉官。郑均推恩好让,善化一方,美名四扬,朝廷多次召他为官被推辞。现在刘炟路过,赐他“尚书”称号,俸禄终身。这事传开,人们称他为“白衣尚书”。白衣本指平民,这里指离职去官。后来,人们以“白衣尚书”比喻虽已不作官但仍领俸禄的人。
刘炟到东平祭祀献王刘苍。刘苍是刘秀之子,封东平公17年,晋爵为王。刘苍是个美男子,留有须髯,但他自幼好读经书,雅有智思。朝中修礼乐定制度,常请他主持。现在,刘炟缅怀先辈,伤感不已。他对刘苍儿孙叹道:“朕常常思念他啊!现在,我来到他故地,他的房屋还在,人却归天……”说着,泪流满襟。意犹未尽,又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其间听说骠骑府吏丁牧、周栩侍奉过刘苍祖孙三代,忠心耿耿,至今不肯离去,刘炟又很感动,立即提拔他们当议郎。由此可见,刘炟用人重表面且随意。
汉和帝刘肇继承这一方针。本年(95年)四月初一,刘肇召见公卿,奏议机密事,然后强调:“天子不英明,感化流俗没有上策,政事不得民心,上天会谴责的。”于是,决定学祖上“举孝廉”。此事需上溯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郡国推荐“孝廉”各一人。所谓“孝廉”是刘彻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明清以此雅称举人。为此,柏杨说:
东汉王朝再仿效西汉王朝,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茂才”“孝廉”人士,于是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即士大夫人数,更形增加,而终于凝聚成为一种力量。
以“举孝廉”为主要途径选拔官吏的儒学过分强调所谓思想品质,很快出现副作用。早在战国时代,孟子就抱怨当时人们将儒术作为“敲门砖”,一旦升官就抛弃。荀子指责更严厉,说太多儒生只是贵族的食客和走狗,骗吃骗喝。到东汉,这种情况更严重,时谚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当时有个人,葬亲后在墓旁挖地洞住着,服孝20多年,地方官争颂他的孝行,纷纷向朝廷推荐。新太守陈蕃凡事较真,得悉他其间生了5个儿子,便责问:“你竟然在守孝中有儿女情,岂不是欺世惑众,亵渎鬼神?”陈蕃不仅不予提拔,反而将这伪君子法办。陈蕃这样的官员太少了,导致沽名钓誉者多,真才实学者少。从此千年,伪君子也越来越多。
陈蕃年少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