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十年一瞥:和氏璧见证历史
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拾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人鉴定,玉匠说是普通石头,厉王大怒,砍掉卞和的左脚。楚武王继位后,卞和又进献那块玉,没想到玉匠仍然说是石头,武王大怒,砍掉了他的右脚。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下痛哭,连哭三天三夜,泪干流血。楚文王听闻,派人询问。卞和说:“我不伤心两脚被砍,而是悲伤把宝玉当石头,把忠贞的人当作骗子啊!”楚文王命玉匠加工这块玉璞,果然是一块宝玉。
由此可见,楚文王比武王、厉王更具慧眼。文王很小的时候,楚武王就特地从申国请来老师葆申,专门教导他,他也挺温顺地听从老师。楚文王继位后有所放纵,有一次意外得到当时名闻遐迩的茹黄之狗和宛地之箭,非常高兴,随即到云梦泽打猎。在那里,他迷上一个美女,一发不可收拾,居然3个月不回,回来也一年不上朝。他老师看不下去了,直言进谏道:“按照楚室法规,您要受鞕刑!”
文王清楚后果,但没想过真有人要执法。他不想狡辩,只是说:“不是说‘刑不上大夫’吗?我从小位列诸侯,请换一种处罚,不要鞭打。”
葆申说:“我受先王之命,不敢擅自更改。您不受鞭刑,是让我弃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也不能获罪于先王。”
文王只好说:“那我遵命吧!”
于是,葆申拉过席子,让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拿起来再放,反复两次,然后说:“请您起来吧!”
文王却说:“我已经背上受鞭刑的恶名了,你索性真打一顿吧!”
葆申说:“君子让他心里感到羞耻就行了,小人才要让他皮开肉绽。”葆申说着,快步离开,自行流放到河边,请求文王治以死罪。
文王说:“确实是我错了,你有什么罪?”于是,杀死茹黄狗,折断宛地箭,把美女也驱走,励精图治,先后兼并39个诸侯国,使楚国日益强盛。
当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战百胜。有一次,楚文王打了败仗,狼狈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开城门。他大怒,正要发作,忽然想起一个让他敬畏的人。前些年,他要杀蔡侯,大臣鬻拳却反对,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协。鬻拳说:“我用武器威胁国君,罪莫大焉。”于是自断一足。楚文王感其忠义,让他负责守城门。
这回鬻拳在城门上见文王,居高临下问胜败。楚文王坦言此战失利。鬻拳说:“自武王以来,楚军战无不胜。小小巴国,大王亲征却失败,岂不让人耻笑?”鬻拳接着说:“黄国与巴国同罪,如果能击败黄国,也算是对宗庙有个交代。”文王知道他的个性,硬闯不得,只好转身,攻克黄国才回师。对此,《左传》评论:“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那个时代的君臣坦然如此!这是后来2000多年再也看不到的历史风景。
且说楚文王得和氏璧后,将它列为国宝,不肯轻易示人。他总是说:“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不易,我们不仅要守好这份家业,而且一定要发扬光大。”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为了表示诚意,特地献上这块传家宝。
再后来,秦王听说和氏璧之宝贵,提议用十五座城交换。当时,秦强赵弱,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甘愿,便派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秦国的名声始终不好,早年就因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所以才请商鞅改革,秦国开始崛起并积极扩张。
秦国声名狼藉,蔺相如机警权变,及时发现秦王有诈,当即使计把和氏璧夺回自己手中,说:“我看大王不想给十五座城,所以只好要回来。如果要抢,我的头就跟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请他不要冲动,并重申要给城池。最后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给秦国和氏璧。
然而,秦国用欺诈没能得到的后来用武力得到了。秦灭赵,还是夺得和氏璧。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打造为传国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期望和氏璧与秦国江山万世永传……
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玉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秦末战乱时,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王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西汉末王莽篡权之时,皇帝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王莽命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传国玉玺顺利地从秦传到两汉再传到魏晋。待传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为止。
再后来的传国玉玺在王朝更替中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往下传,直至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传国玉玺再也不见踪影。和氏璧若能言,它肯定会更详尽地讲述两千多年来亲身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