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评估
我们所说的心理困扰,在心理诊断层面又叫心理异常现象,是指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也是对许多不同种类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通常对于心理异常的评估,有以下4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心理反应的合理性。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我们来说,每时每刻都在基于外界环境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饿了就会嗷嗷大哭;儿童时期,当有人对我们态度恶劣的时候,我们会很愤怒;即使在成人后,遇到伤心的事情我们也会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合理的反应模式。如果这些正常的反应模式被打破了,人的心理就会表现出某种异常,也就是说,当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的模式遭到破坏的时候,可能就会被评估为心理异常。比如一个人经常性地在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时不顾场合地乱发脾气,这种反应是不合理的,说明这个人已经出现了某种心理异常。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如人在过度疲劳或者紧张时会产生幻觉,这种反应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如果经常莫名其妙地产生幻觉,并且事后还深信不疑,那么这种反应就属于心理异常现象。我们判断身边的人某些行为不正常时,都是基于这样一种不合理的反应所做的判断。所以,就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去进行评估,这是心理异常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对于疫情暴发时大家心理状态的评估,要考虑到疫情这个背景,要在此背景下去评估个体的行为,切不可脱离情境认为自己的焦虑或者失眠是不正常的。
第二个原则,心理过程的协调性。人的心理是人类大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人的心理现象几乎都是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或心理体验与其所处的环境明显不一致,甚至相反,则这种行为表现或心理体验极有可能是异常的。譬如成年人当众脱衣露体或者在炎热的夏天身着棉衣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便是与环境不协调的异常行为。再譬如说,疫情暴发期间,出门戴口罩是大众的共识,是出于对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负责任的表现,但若有人一意孤行,仍然不戴口罩外出参加聚集性活动,排除个体认知水平因素外,也可以考虑其是否出现了某种心理行为的异常。另外,如果一个人的情感过程是正常协调的,那么他可能会因为一件开心的事情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还会有对应的语言表达,这属于心理健康的表现。但是如果这种协调性一旦遭到破坏就会表现出异常,比如有的人感觉能力正常,但是他的记忆力衰退,思维也变得迟缓,或者是用低沉无力的语调去表达一种很快乐的情绪,或者明明有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他却无论如何也开心不起来,那么这些情况就属于心理异常的表现。
第三个原则,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任何人都具有一些持续稳定的个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比如一个性格很外向的人,他平时总是给人一种热情开朗的感觉。虽然他可能因为某些外界的刺激导致心理过程发生变化,变得沉默寡言,但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不过,如果这种反应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就预示着他的心理现象可能已经产生了异常。一个人持续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很有可能就会影响到他的个性特征。再比如一个人本来一直性格内向、被动,突然变得外向、活泼、主动,喜欢支配和指使别人,这种性格的变化便是心理障碍中躁狂发作的表现之一。所以,个性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也是心理异常的标志之一,因为人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疫情发生期间,我们也需要关注个体的个性特征,若短暂出现情绪波动或者行为失常,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表现得与平时个性特征十分不相符,且有持续发展的趋势,那么我们就应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其做出准确评估。
第四个原则,对现实错误的感知或解释。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感觉系统和认知过程会使我们形成对环境的准确心理表征。看到不存在的东西和听到不存在的声音被认为是幻觉。通常,幻觉被认为是潜在精神障碍的征兆。同样,如果患者持有不现实的想法或者妄想,那么他也处于心理异常状态。当然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并没有出现幻觉,但是他们常常会有一些被心理咨询师认为是不合理的想法,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友好”“大家要尊重我的想法”等,通常这些想法不会让他们处于精神异常的状态,但是会让他们陷入一种极大的痛苦中,因为他们常常会感受到想象与现实的落差。那么,这类群体也是需要做心理诊断的对象。
在疫情发生期间,很多人处于恐慌、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状态,这时人们会出现认知狭窄,往往会对现实有不客观的感知和解释,加之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杜撰并传播谣言,这种现象就会加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心理出现了异常。随着人们情绪状态的调整,认知水平恢复,能够客观评估事物,这一现象也会得以缓解;但若是人们的情绪状态无法调整,同时在更多真实信息呈现且辟谣的前提下仍然固执己见、思维偏激,那就另当别论了。
掌握以上心理异常现象的评估原则,我们就能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去进行评估。通常有以下4种评估途径和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主观经验。由上述评估原则可知,我们主要通过心理反应的合理性、心理过程的协调性、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及对现实错误的感知或解释4个标准来判断我们自己或者身边其他人有没有心理异常现象。这样的判断其实就是基于主观经验的判断,这种主观经验是心理异常判断标准的第一个标准。换言之,主观经验的判断标准就是基于对一个人情绪、行为、心理现象的评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这种主观经验的标准也是心理评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应用比较广泛。在心理咨询热线中,较多使用这种方法来评估来访者是否处于心理异常状态。
第二个标准是统计分析与心理测量。由于心理异常现象是相对于正常现象而言的,那么它的界限就可以相对于普通人的特征去进行测量,然后获得统计学的数据来进行比对,进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基于统计学的标准,可以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比如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来测试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等。最近,很多网络平台都公布了一些常用的心理状态自测量表,若对自身的状态无法做出有效评估,也可以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进行评估。
第三个标准是病因症状。所谓的病因症状,就是判断一个人身上的某些异常行为具体有哪些。有些人可以很精准地捕捉到,比如一个人经常失眠,他会怀疑自己患有失眠症这样的心理异常现象。再比如一个人经常记忆混乱,出现幻觉,那么他就需要判断自己可能有感知障碍这样一种心理症状。这就是基于病因症状去进行的评估。疫情发生期间,很多人都有较为明显的身心症状,如负性情绪、行为困扰及机体症状等,它们都可以作为心理评估的线索。
第四个标准是社会适应。所谓社会适应,就是看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他不能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与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相违背的。比如一个小孩随地大小便,这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成人随地大小便,这就属于社会适应不足了,他很有可能产生心理异常现象了。总之,任何一种表现出怪癖的、离奇的、不能为常人所理解的、不符合年龄与身份地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适应社会,即其社会功能受损,那就都有可能是某种心理异常现象。在疫情发生期间,我们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困扰时,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情景对人的情绪及行为产生的影响,但是也要注意,如果这些状态持续且无法得到缓解,影响其社会功能,那也是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的。
结合心理异常的评估原则以及评估的4种方式和标准,大家可以对自身或者家人的心理状态做出有效评估。那么,大家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除了从心理异常的角度去评估,我们能否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评估自己是否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呢?参考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健康心理应有的标准,结合疫情发生期间大众的心理行为反应,我汇总出以下8条健康心理应有的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无论是何种状态,“宅”在家,还是羁留在外,都能较好地适应。
(2)充分地了解自己:对自身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能做到有效、及时且客观的评估。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不做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及当前环境要求的不切实际的事情。
(4)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会有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甚至机体症状,但能在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
(5)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拥有学习能力,且能从自己或是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和成长。
(6)能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而不是自我封闭。
(7)适当的情绪发泄及控制: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能做出有效的自我调节。
(8)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基本需求做恰当满足,且能做有限的个人发挥。
需要说明的是,若是通过自我评估发现自己出现了某种心理异常,也无须太过担心,人的心理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每个人都会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获得自己独有的自我调节方法,大多数人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愈。
完成自我心理评估,正确面对,科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