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公药物学纲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息风镇痉药

羚羊角

【名称】

学名:Hirschziegehorn( 注:今作 Saiga tatarica Linnaeus)。
别名:九尾羊角、麢羊角、羱羊角。
释名:李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鹿则比类而环角,外向以自防。麢则独栖悬角木上以远害,可谓灵也。故字从鹿从灵(靈)省文。后人作羚。

【原动物】

羚羊为 草类。

【品考及产地】

《伪药条辨》曰:产于亚、美、欧、安南者,类别有十余种之多。产中国者,如陕西哈密外福化城、新疆奇台县为最佳;巩昌、汉中者,次。亦有黑白二种,近年以白者为重。
孙凤翔曰:羚羊角以有挂痕者为真,今磨用之角,不见挂痕,已难确定其真伪。若羚羊角片,有以山羊角镑成,且久煎无味,绝无效力。

【形态】

体长四尺余,高半之,类山羊,毛呈黄褐色,腹部则为白色,角长辄悬木石而卧,类似牛角而细长,长约一尺许,径约一寸余,梢稍光泽,呈黄褐色,末端稍弯曲,关节为螺旋状而缠绕。日本所产为倭羚羊(毡羊),为羚羊之一种,其有名产地为日本奥州南部地方,体高二尺余,毛青灰色,其尖端呈褐色,角带黑色,长五寸余,其基础部有横皱状纹。

【药用之部】

角。

【修治】

磨汁、镑末、切片。

【性味】

咸,寒,无毒。

【用量】

三四分至二钱( 1~6克左右),近代以其价昂,每用不过三四分( 1~1.2克)。

【效能】

(1)《本经》: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常不魇寐。
《别录》: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湿风注毒伏在骨间,及食噎不通;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阴益气,利丈夫。
孟诜:治中风( 注:指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筋挛,附骨疼痛;作末蜜服,治卒热闷,及热毒痢血,疝气;磨水涂肿毒。
《药性》:治小儿惊痫,治山瘴及噎塞。
时珍: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2)张石顽曰:羚羊属木,入足厥阴,伐肝最捷,目暗翳障,而羚羊角能平之;痘疮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而羚羊角能分之;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筋寒历节痛,而羚羊能舒之;惊骇不宁,狂越魇寐,而羚羊能安之;恶鬼不祥,而羚羊能辟之;恶血注下,蛊毒疝肿,疮肿瘘疬,产后血气,而羚羊能散之;湿热留滞,阳气不振,阴器衰痿,而羚羊角能起之;烦惫气逆,噎塞不通,郁为寒热,而羚羊角能降之。详《本经》所主,皆取散厥阴血结耳。愚按: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以其专食百草之毒,兼走阳明,力能祛之外出也,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人但知羚羊角能消目翳,定惊痫,而散痘疮恶血之功,人所共昧。羯羊角治青盲目暗,与羚羊角不殊,而辟除邪魅蛊毒,亦相仿佛,惜乎从未之闻,惟消乳癖,丹方用之,白羯羊角亦能消乳癖,而方家每用琉璃角灯,磁片刮取薄屑,置胸中候脆,杵细酒服方寸匙,屡效,专取宿腐之味,以消陈积之殆也。其鹿角刮屑,善消虚人乳肿,未溃即消,已溃即敛,即《本经》主漏下恶血之治。龙角,神魂不宁,功用与龙齿略同,《千金方》中有齿、角并用者。牛角 ,专主闭血血崩,牛之一身,惟此无用,而《本经》特为采录《,千金》尤为崩漏要药,可见天地间无弃物也(《本经逢原》)。
张秉成曰:清肝胆之热狂,性禀轻灵,咸寒解毒,治厥阴之风痉,功专明目,辟恶除邪(《本草便读》)。
(3)内服治卒中( 注:指高血压性脑血管病)、震颤麻痹、惊风等(《和汉药物学》)。
用作镇痉通经药(《和汉药考》)。
可用为解毒剂(《台湾药物学》)。

【次公按】

羚羊角,据古人传说经验,原为镇痉要药。痉,即近人所谓风,定风即镇痉之谓也。羚羊角所以镇痉,生理上、药理上之作用,尚不可详,以意测之,殆为清泄脑热欤!脑中热而发生痉挛现象,羚羊角胥为妙品。若痉动为局所性,与神经中枢无关者,羚羊角非其治也。
以羚羊角为退热药,始于苏医,实则叶天士之用羚羊角的目的在平肝,并非退热,观以所录之医案可以知之。近日时医以痉动为热极生风,《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羚羊性既咸寒,复能定风,当然退热,于是应用于阳明病之神昏谵语,循衣摸床诸候。渠等尚以为羚羊角退热之力,超过膏、黄、芩、连也。噫!
羚羊、犀角,近世每多联用,实则两药之功用,截然不同。羚羊功在清泄脑热,犀角则为收缩血管、凝固血液之药(华实孚先生之说,吾家太炎先生说亦同之)。东人渡边熙谓羚羊有消灭血液中毒素之效,故可应用于脚气,按此说颇新,志之以备一说。

【附】叶天士医案

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鲜生地 玄参心 桑叶 丹皮 羚羊角 连翘心
(见《临证指南医案》)
天麻

【名称】

学名:Gastrodia Elata,L.
别名:赤箭、独摇芝、定风、离母、合离草、神草。

【科属】

兰科。

【品考及产地】

四川、云南、陕西汉中所产者均佳。贵州亦有产,但气味全无,不堪入药。

【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寄生于山野林中之阴地,春日擢芽,茎高三四尺,色红黄,形圆直立,中空有节,宛如箭簳,故有赤箭之称。茎之下部,生鳞状叶,无叶绿素。至夏梢头开不整齐之花,色亦红黄相缀,而为总状花序。其根为淡褐色之块根,长三五寸,径寸许,上圆下不尖锐,有皱纹,入药以根已成熟开裂透映而坚实者为佳品。

【药用之部】

根、嫩茎。

【修治】

切片,微焙。

【性味】

辛,温。

【用量】

八分至二钱( 2.4~6克)。

【效能】

(1)《本经》:
蛊毒恶气。
《别录》:消痈肿,下支满,寒疝下血。
《开宝》: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甄权:治冷气痛痹,瘫痪不随,语多恍惚,善惊失志。
《大明》: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通血脉,开窍。
元素:治风虚眩运头痛。
(2)李东垣曰:
肝虚不足者,宜天麻、芎 以补之。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罗天益曰: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驱风之验也。
寇宗奭曰: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本草衍义》)。
张石顽曰:为肝家气分药,故肝虚不足,风从内生者,天麻、芎 以补之。诸风掉眩,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治。小儿惊痰风热,服天麻即消(《本经逢原》)。
(3)眩晕头痛筋痛之特效药也(《台湾药物学》)。
专用为镇痉药(《和汉药考》)。
赵燏黄曰:本品治眩晕及头痛之特效药(《本草纲目今释》)。

【次公按】

本品根据功效,而测其生理上作用,大致有镇静脑神经、弛缓脑神经之功。故古人无论正头风、偏头风、肝阳上冲、血虚眩晕、四肢偏枯等症,均配伍用之。惜近世以其辛温,谓于肝家风阳有妨,畏惧不敢用,即用亦不敢多用也。
甘松

【名称】

学名:Nardostachys Jatamansi,Royle( 注:有2种甘松供药用,分别是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别名:苦弥哆、鹿射男、人身香、穿心排草。
释名:时珍曰: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科属】

败酱科。

【产地】

甘肃、西藏、四川、贵州。

【形态】

为山地自生之多年草,茎高4 8毫米,叶概为根生,无柄,椭圆形,长2 3毫米,叶面平滑,或带粗毛,全缘,锐尖头,茎叶仅一二对,小形,顶生伞形花序。供药部分,即用其干燥之根茎。本品附着红棕色之大鳞片而为木本性,其根之大者,常多分枝,径0.5 2毫米,长5 12毫米,其老根之部分,生纵形之大皮鳞,枝根上少须根,根头之鳞片,包围残存之叶基于中央,而成臃肿之状态,且有密生白色之幼芽存在之材质,呈淡棕色,而显棕色之放射纹。

【药用之部】

根茎。

【修治】

洗净,切碎用。

【性味】

甘,温。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一种挥发性油,名甘松油,并含一种酸,名甘松酸(《贺氏疗学》)。
含有一种挥发油Baldriansaure(巴露德利安酸)、龙脑及龙脑酟(林春雄《药理学》)。
有效成分为挥发油,药学士朝比奈泰彦氏试验证明,其挥发油中,含有倍半萜(Sesquiterpen,塞司葵铁鲁连,C 15H 24),为其主要成分之一(《和汉药考》)。
缬草根成分是缬草油(Valerianoil),缬草油含有缬草酸(Valeriansaure)、醋酸等种种物质,又含有Kessilalkohol(开西尔阿尔可尔,C 24H 24O 2)等(房雄)。

【用量】

八分至三钱( 2.4~9克)。

【作用】

梁心曰:本品用小量,能令神经发扬,及血压升腾;大量则脑及脊髓均呈麻痹现象,且致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等反应作用;尤大分量,则使呕吐,脉搏加速,体温升腾;再大分量,且令泄泻,或不省人事(《新纂药物学》)。
林春雄曰:龙脑有减少反射兴奋性之作用,然缬草平常用量中所含之量,尚不足以发现其作用也(《药理学》)。

【效能】

(1)《开宝》:
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
藏器:黑皮 ,风疳齿
好古:理元气,去气郁。
时珍:脚气膝浮肿,煎汤淋洗。
(2)倪朱谟曰:
甘松醒脾畅胃,主心腹卒痛。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本草汇言》)。
张秉成曰:辟恶气,疗腹痛,皆甘松芳香之用耳(《本草便读》)。
(3)散精神忧郁,治腹痛(《和汉药物学》)。
梁心曰:妇人歇斯底里(Hysteria,癔症),用为镇痉药良效,而其他癫痫、舞蹈病,及酒狂(和吗啡服),神经疾患之兴奋状态,用为镇静剂。此外,用为驱虫药及尿崩症之止尿剂,皆有效(《新纂药物学》)。
《南京医药卫生通俗报》曰:本品为镇痉药,专用治神经诸病,而于妇人尤有奇效,如歇斯底里(Hysteria,癔症)等病是也。查吾国有神经病,有神经药,而无神经医。历考前贤诸书,凡类似神经病状者,通称之曰肝风、肝气、痰火等,如歇斯底里(Hysteria,癔症)者,即妇人神经病之一种。再甘松之功用,《本草纲目》载明醒脾开郁,此品大都用于香料配合,但参考西医之效用,既广且备。吾国产生者,亦属不少,兹为提倡国产及治疗应用起见,不得不将其功用表而出之。

【次公按】

甘松为胃神经痛之效药。治胃神经痛方中,苟投入本品,奏效甚捷。痢疾腹痛,本品亦可用。盖患痢者因肠部蠕动亢进,故有急迫之感。用甘松镇静之,使肠部比较安静,则急迫既得弛缓,而疼痛亦得轾减,能减少病者之痛苦,诚治痢方中之要药也。
天南星

【名称】

学名:Arisaema Japonicum,L.
别名:虎掌、鬼蒟蒻、半夏精、蛇头草根。

【科属】

天南星科。

【品考及产地】

产湖北为多。产镇江来者为京星,产广西者为西星。

【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自生山野之阴地。茎高三四尺,叶为复叶,具长叶柄,小叶为广披针形,数叶相凑,状若鸟足。花为单性排列,作内穗花序,花轴之上部,钝而不锐,被以黑色之佛焰包。果实成熟,则呈鲜美之红色。儿童每误食之,则唇舌立即肿 。其地下茎为圆块状,大可寸许,外灰褐而内白。其味辛烈如灼。

【药用之部】

根。

【修治】

生用者温汤洗净,白矾汤浸三日,暴干。熟用以酒制、姜汁或牛胆汁制。

【性味】

辛,温。

【成分】

为有毒植物,但毒之成分未详。此外,含淀粉及极少之安息香酸(《新本草教本》)。

【用量】

八分至钱半( 2.4~4.5克)。

【效能】

(1)《本经》: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别录》:除阴下湿,风眩。
甄权:主疝瘕肠痛,伤寒时疾。
《开宝》: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藏器:金疮折伤瘀血,捣敷之。
《大明》:蛇虫咬,疥癣恶疮。
元素:去上焦痰及眩运。
李杲:主破伤风,口噤身强。
好古:补肝风虚,治痰功同半夏。
时珍:治惊痫,口眼 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2)倪朱谟曰:南星开结闭,散风痰。治中风不语,口眼 斜,麻痹不仁。或跌仆损伤,血凝气聚。或打伤头脑,破伤风肿。或痈疽痰核,红肿坚结。若风痰湿痰,急闭涎痰,非南星不能散。如小儿惊风惊痰,四肢搐搦,非胆星不能疗也(《本草汇言》)。
张石顽曰: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响导(《本经逢原》)。
王东皋曰:天南星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黄柏则下行,得火炮则不毒(《握灵本草》)。
黄宫绣曰:中风不语,或破伤风瘀,书载能克治,以其辛能散风故也。稠痰固结,筋脉拘挛,得以能通,以其燥能除湿,而痰自去也。惟其性紧,则凡疝癥结核,胎产难下,水肿不消,得以攻逐,以其性紧急迫,而坚自去也。性虽有类半夏,然半夏专主肠胃湿痰,南星专主经络风痰,功虽同而用有别也(《本草求真》)。
(3)为镇痉祛痰剂。可治癫痫及急痫,其他痉挛发作等症,适量用之有著效也(《台湾药物学》)。
有镇痉祛痰健胃诸效,此外尚能发汗、驱虫(刘曜曦)。

【次公按】

天南星据古人名方考之,其效用有二:一兴奋;一麻醉。三生饮、白圆子用之,则为兴奋药(三生饮本治中风不语,在脑出血时本不宜用兴奋剂,缘病者痰壅气滞,脉沉伏,急则治标,三生饮固可用之);玉真散用之,则为麻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