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一万个为什么:病原检验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感染病原检验

159.为什么血液是最具有临床意义的病原检验标本之一

答:血液属于人体的无菌体液。血液中含有多种抗菌成分,包括溶菌酶、白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病原生物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胃肠道等方式进入血液。正常情况下,这些病原生物几分钟内在血流中被清除。当宿主防御功能下降、菌数量较多时,就会出现血流感染。所以,从血液标本中检出任何病原生物,排除污染情况,可诊断为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假体植入后感染、关节炎或细菌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帮助临床医师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或调整经验治疗方案。所以血液是临床最有意义的病原学检测标本之一。

160.为什么临床怀疑全身感染的发热患者需送检血培养

答:临床怀疑全身感染的发热患者均应送检血培养(blood culture),特别是畏寒、寒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免疫缺陷者,存在血流感染入侵途径(如留置深静脉导管超过5天)及严重局部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感染等)的患者。送检指征为:发热>38℃或低温<36℃;白细胞增多>10×109/L,“核左移”白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9/L;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二氧化碳分压<32mmHg;昏迷;多器官衰竭;休克、寒战;严重的局部感染;低血压或高血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或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具有上述指征的患者尤其是发热患者很可能发生了血流感染,而血培养作为一个常规项目,能直接从血液标本中检出病原菌,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直观的血流感染病原学诊断,指导临床进行正确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161.为什么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和快速检测法

答: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有血培养和快速检测法,两类方法各有特点,可互为补充,以提高实验室的血流感染诊断能力。传统血培养方法通过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对阳性血培养产物中的微生物进行菌种鉴定,需耗时2~5天,报告时间长。但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血流感染病原学诊断的可靠标准,通过对其分离得到的纯培养菌落进行药敏试验可得到药敏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快速检测法包括生物标志物检测法、病原菌细胞成分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为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常见的病原菌细胞成分检测包括内毒素、真菌β-1,3-D-葡聚糖、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是针对阳性血培养产物进行直接鉴定,报阳当天即可得出鉴定结果,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核酸杂交,核酸扩增及DNA序列分析,实时定量荧光PCR测定,基因芯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等。快速检测法相对血培养耗时短,缺点是无法得到病原生物的药敏结果。

162.为什么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病原的最有价值检验项目

答:感染性疾病的确诊需要通过各类感染标本的培养及检查,从而得到病原学依据。血液属于无菌体液,是最有临床意义的病原检测标本之一。当发生血流感染时,细菌可经血液播散并繁殖。在确保无污染的条件下,通过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培养,能够分离出致病菌,从而明确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因此,目前血培养被公认是诊断血流感染的 “金标准”。此外,阳性血培养产物分离培养可得到纯菌落,对纯菌落进行药敏试验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这对于挽救重症感染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同时血培养还有助于正确采取感染控制措施、监测敏感事件如生物恐怖等。

163.为什么血培养标本采集作为分析前因素会影响血培养结果

答: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血培养标本采集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以提高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减少污染率。血培养分析前各因素均会影响血培养结果,原因如下:①采集时机:血培养采集时间应在患者寒战和发热前1小时或抗菌药物使用之前;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在下一次用药前进行采集;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热前1小时入血,此时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②采集部位:应从静脉采血,动脉穿刺危险性较大,不建议从动脉采血;因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污染可能性较大,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取血,除非怀疑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③消毒程序: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应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用70%乙醇或碘溶液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④采血量: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20~30ml,注入每瓶血培养瓶不少于5ml血;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每瓶1~2ml,儿童为每瓶3~5ml;采血量太多可能导致血培养仪假阳性结果,而采血量太少则会降低阳性检出率。⑤采血套数: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单瓶血培养不仅阳性检出率低,而且难以区分污染导致的假阳性;推荐临床开展血培养 “双侧双瓶”,即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164.为什么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培养标本

答: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病原微生物经血行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并伴赘生物的形成。病原菌通常是高毒力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真菌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弛张热,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可出现皮肤淤点、Osler小结、Janeway斑、Roth斑和甲下线状出血,以及脾大、贫血等。血培养阳性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标准之一,多次血培养可以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同时由于一些常见的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如草绿色链球菌群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可能是污染菌,所以需在多个部位采集血标本进行培养。因此,为尽早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在不同部位多次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培养检查,随后行抗菌药物治疗。

165.为什么加有血液标本的血培养瓶不能放入冰箱或孵箱保存

答:加有血液标本的血培养瓶应立即送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如果血培养瓶在送往实验室培养或进行自动化仪器检测之前需放置一段时间,应置于室温。血培养瓶短期内置于室温不影响微生物的检出,但不能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因为某些微生物特别是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培养环境温度较敏感,低温容易死亡。加有血液标本的血培养瓶也不能放入孵箱保存,因为孵育环境下细菌或真菌在血培养瓶中可繁殖进入平台期,放入血培养仪后,仪器无法检测到其生长速率和加速度的改变,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166.为什么实验室会拒收一些血培养标本

答: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血培养的原则和操作程序推荐指南,实验室对于不合格、不规范的血培养标本应予以拒收,原因如下:①血培养瓶无标签或贴错标签无法追溯到被检验患者,血培养瓶有渗漏、破裂或明显的污染、血标本采集后放置12小时以上、用不适当的培养瓶收集标本均会影响血培养结果;②用失效的血培养瓶采集标本影响阳性检出率;③血培养采血量不足,导致检出率低;④未送推荐的培养瓶数或类型,前者会导致无法判断检出细菌是否为致病菌或污染菌,后者会漏检一些相应类型的病原生物如厌氧菌等;⑤血培养瓶中有血凝块会降低血培养阳性检出率。

167.为什么需要多次采集血培养标本

答:要求多次采集血培养标本,原因如下:①病原生物可能为暂时存在或持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多次采血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因为暂时性菌血症发生时,细菌仅在外周血中持续存在数分钟。②间歇性菌血症中,病原菌为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不管患者临床症状是否严重,在无细菌期,其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相当低;临床多次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培养,可提高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三次。③多次采血若培养出复数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肠杆菌、丙酸杆菌等),结合临床症状,则可排除污染,确定为感染病原菌。④血流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许多血流感染来源于肺、尿路、肝脏、肠道和伤口,血培养阳性有助于循环外感染的诊断,多次采集血培养标本可以减少漏检。综上所述,多次采集血培养标本可提高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有利于对污染菌的甄别。

168.为什么血培养瓶的成分除了基础培养基还包含抗凝剂和添加剂

答:血培养瓶按患者年龄可分为成人瓶和儿童瓶,按细菌种类可分为需氧瓶、厌氧瓶、真菌瓶、分枝杆菌瓶等。血培养瓶中除了基础培养基之外,还包含了不同的抗凝剂和添加剂,其原因如下:①血液中含有的抗体、补体、噬菌细胞、溶菌酶及抗微生物制剂会抑制或杀死病原生物,从而影响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血培养瓶中加入抗凝剂,可防止噬菌细胞吞噬作用,抑制补体及淋巴细胞的活性,并可降低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多黏菌素的活性;常见的抗凝剂有聚茴香磺酸钠(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SPS)和烯丙基磺酸钠(sodium allyl sulfonate,SAS);②添加剂:一般添加树脂或活性炭作为抗菌药物吸附剂;树脂和活性炭可以吸附血液中的游离抗菌药物,排除干扰细菌生长的因素,促进细菌生长;培养基中加入溶血素,可溶解细胞,有利于胞内感染的微生物释放,如真菌、分枝杆菌,提高阳性检出率;培养基中添加10%蔗糖可促进L型细菌的生长;培养基中还需添加各种辅助生长因子,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氯化高铁血红素、维生素B6、盐酸半胱氨酸等,不同的辅助生长因子可促进不同类型苛养菌的生长。

169.为什么血培养瓶的培养周期一般设置为5天

答:相关研究表明,自动化血培养系统一般能在2天内检出90%以上的细菌和真菌,能在3~4天内检出95%~97%的细菌和真菌,目前一般实验室的自动化血培养系统中血培养瓶的标准培养周期为5天,除了常见血培养病原菌,包括布鲁菌属、流感嗜血杆菌、放线杆菌属、心杆菌属、侵蚀艾肯菌、金杆菌属以及营养变异链球菌等苛养菌的报阳时间基本都在5天内,即使对怀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也不必延长培养时间。5天后阴性血培养标本无需常规进行转种。需注意的是有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则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如分枝杆菌和双相性真菌的血培养等。

170.为什么要开展厌氧血培养

答:目前临床上对厌氧血培养不够重视,对血流感染病原菌的检测多限于需氧菌培养。常规血培养检验不应忽视厌氧菌的分离,多项研究表明,厌氧血培养能检出相当比例的有氧血培养无法检出的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这是因为兼性厌氧菌在血培养厌氧瓶中更易于生长,而严格厌氧菌无法在需氧血培养瓶中生长。如只采用需氧瓶进行血培养,则会造成这些细菌的漏检,使血培养阳性检出率降低。同时,有资料表明,部分兼性需氧菌以及兼性苛养菌,在厌氧血培养瓶的报阳时间早于需养血培养,有利于病原体的快速诊断。血流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所以临床在开展需氧血培养的同时应补充厌氧血培养,这对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71.为什么儿童血培养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厌氧瓶

答:由于婴幼儿患者中厌氧菌所致菌血症的情况比较罕见,而且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血培养采血量较少,所以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儿童血培养可以仅使用需氧瓶,为提高检出率、区分污染菌,应采用两个需氧瓶(2个部位分别采血)为一组血培养。但患绒毛膜炎或分娩时胎膜破裂的母亲所产新生儿、罹患慢性口腔或鼻窦感染、蜂窝织炎(特别是肛周和骶骨)、腹腔感染、咬伤、脓毒性静脉炎以及接受类固醇治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患儿可考虑使用厌氧血培养瓶。

172.为什么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除了导管培养还需进行血培养

答:导管培养(catheter culture)是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实验诊断的常用方法。导管培养半定量法是将无菌采集的插入患者体内最远端约5cm的导管片段在平板中进行来回滚动,并于二氧化碳孵箱中过夜培养后,计算在平皿上检测到的菌落数;定量培养法是将每5cm长的导管片段进行超声洗脱后接种在平皿上培养过夜,计算次日平皿上检测到的菌落数。当半定量培养结果≥15 CFU/平板,定量培养结果≥100 CFU/平板,且与外周静脉血培养(至少1次)分离到的病原菌相同,同时伴有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时,即可诊断CLABSI。由于导管培养需拔除导管,故对需保留导管患者仅可使用血培养法进行诊断,需送检2套标本进行血培养,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从中心静脉导管采集。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前者大于后者3倍可诊断CLABSI;或当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至少提前120分钟时可诊断CLABSI。因此,血培养有助于CLABSI的诊断,尤其是对需保留导管患者的CLABSI的诊断。

173.为什么血培养阳性标本需要进行涂片染色镜检

答:血培养报警阳性后,应立即将其取出,混匀后用无菌注射器取培养物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传代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可初步判断为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或真菌,进行血培养一级报告。临床根据此涂片染色结果可早期经验性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同时可作为后续细菌培养鉴定试验的参考依据,如镜检查见真菌,则可在培养环节增加适合真菌生长的培养基。如果血培养阳性革兰染色未发现病原菌,应加做其他染色如瑞氏染色、吖啶橙染色进行二次镜检。

174.为什么会出现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偏低的问题

答:有多种因素可导致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偏低:①采血量不足:血流感染患者血液中含菌量一般较少,平均1~3ml血液中仅有1个细菌,因此,采血量越多越能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一般成人采血量以5~10m l/瓶为宜,但临床上普遍对患者采血量不足,降低了血培养阳性检出率。②采血时机和瓶数:病原菌通常在寒战时或发热前1小时入血,发热峰值后,病原菌的检出率会随之降低;血培养瓶的采集瓶数应至少在不同部位采集2套或更多血培养瓶,以排除污染菌、提高阳性检出率;由于目前临床采血的时机往往掌握不准确,且部分医院仅采集1套血培养,使阳性检出率降低。③假阴性:血培养瓶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过长,可能导致实际为阳性的血培养瓶不报阳的情况,出现漏检。④抗菌药物:血培养标本应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采集,但临床上往往会忽视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其体内药物浓度很高时进行采血,使得血液中的细菌受到抗菌药物的抑制作用而难以生长,导致阴性培养结果。⑤苛养菌、少见菌的漏检:苛养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血培养报阳,涂片可见细菌而转种血平板或麦康凯平板在有氧环境下不生长,极有可能是苛养菌感染;国内实验室常常忽视这些细菌的检测,导致苛养菌检出率低。⑥未能识别常见细菌的形态变异:血培养瓶的营养成分丰富及抗生素的滥用都可能导致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形态变异,如L-型细菌等。

175.为什么有时血培养报警阳性但革兰染色镜检未找见细菌

答:通常血培养阳性报警,提示血培养瓶内有病原菌生长,取培养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细菌或真菌。有时革兰染色却未见细菌,其原因可能是有些细菌与染液沉渣混在一起或某些细菌革兰染色着色性较弱,不易辨别。因此未找见菌体时应补充其他染色方法,如瑞氏染色法易查见形态清楚、着紫色的病原菌;吖啶橙染色法则可检查弯曲菌属和布鲁菌属;抗酸染色可以检查分枝杆菌属。若使用其他染色方法仍未发现细菌,应转种厌氧血平板、需氧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然后继续培养监测,密切注意其他不常见细菌的生长。极少数情况下,由于血细胞数量过多导致CO2增加,造成假阳性结果。

176.为什么血培养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答:大部分全自动血培养仪的工作原理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CO2,CO2与瓶内的荧光染料反应,系统通过感应器检测荧光水平并计算形成生长曲线,通过生长曲线斜率变化速度来判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若血培养瓶中血细胞数量过多,瓶中的CO2气体也会迅速增加,造成假阳性结果。产生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可能因为仪器原理本身存在缺陷,如以荧光标记为原理的血培养系统,阳性判断是针对生长速率和加速度生长曲线变化,当采血后血培养瓶未及时放入血培养仪时,其中的细菌在仪器外已进入繁殖平台期,放入仪器后不出现生长速率和加速度的改变,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177.为什么血培养会出现污染现象

答:血流感染患者抽取的外周血中病原菌含量极少,每毫升血液中一般仅有数个病原菌。若采血过程中混入污染菌,则血培养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可能会使污染菌得以生长繁殖,使血培养结果为阳性。所以血培养的关键之一是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然而,在理想的消毒条件下,仍有3%~5%血培养中混有污染菌,它们来源于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梭杆菌属,类白喉杆菌群)或来源于环境(革兰阳性芽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生物有时也有致病作用。

178.为什么阳性血培养可进行直接药敏试验

答:经过血培养增菌过程,阳性标本中菌量较多且大多为单种菌感染,可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药敏试验执行标准选择合适的药敏培养基和纸片,对危重患者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直接药敏试验。使用传统方法,血培养报阳后需分离培养获得单个菌落才能获得药敏结果,一般需要48小时;而利用直接法进行药敏试验,在报阳后6~7小时就可获得初步药敏结果,这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并相对准确的用药依据。次日再使用纯培养细菌再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得到更为准确的报告结果。

179.为什么血培养需实行三级报告制度

答:当患者发生菌血症时,处理不当会发展至脓毒症,其死亡率随之成倍增长。有文献报道,脓毒性休克患者每延迟1小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病死率就增加7.6%。由于血培养结果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所以目前血培养实行三级报告制度(level 3 report system),实验室可分阶段及时将血培养结果通知临床,有助于临床医师及时有效进行抗生素治疗。①一级报告:血培养阳性报警后,立即抽取2~3滴培养液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立即以电话方式向临床医护人员报告涂片染色结果,临床医师可根据一级报告选用合适的经验治疗药物;②二级报告:阳性血培养产物转种培养基并进行初步鉴定和直接药敏试验,将结果及时通知临床,医师可根据二级报告结果选用有针对性的、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③三级报告:对纯培养的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鉴定和药敏试验,向临床报告最终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医师可根据三级报告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180.为什么要严格执行血培养技术规范

答:血培养标本采集、储存、运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血培养结果的准确性,任一环节处理不当,均能引入误差和错误的检查结果。采血前要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操作以减少污染情况,而采集时需关注采血时机、采血部位、采血量、血培养套数、血培养瓶类型选择是否符合规范。采集后血标本应立即送实验室,运送时间过长或错误的储存和运送方式也会严重降低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实验室应拒收不合格标本,及时并规范地进行血培养检验流程。最后,血培养阳性结果需遵循三级报告制度,临床实验室应将检测结果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因此,严格执行血培养技术规范能提高血培养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81.为什么要对血培养结果进行评估

答:血培养检出的细菌或真菌并非一定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所致,应检查双侧双瓶培养得到的细菌种类是否一致,并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等)对血培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若两个血培养瓶一瓶为阳性、一瓶为阴性,应分析检出细菌种类;检出的细菌为皮肤定植菌,一般考虑是污染菌;检出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可能是病原菌;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需要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相互沟通、综合分析,建议复查血培养。若两瓶均为阳性但检出不同细菌,如分别为棒杆菌、微球菌时,可认为是污染菌;若是革兰阳性球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阳性杆菌则可能为污染,建议复查血培养;若其中一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另一瓶为皮肤定植菌,应及时和临床医生沟通。所以实验室若对血培养检出结果有疑义时,应尽快与临床医生联系,了解患者症状、抗菌药物使用和血培养套数等情况,对血培养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判断血流感染或脓毒症是否存在,指导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治疗。

182.为什么检查丝虫病需要在晚上9点至次晨2点期间进行采血

答:丝虫病(filariasis)由是蚊等昆虫传播的一种古老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它是由丝虫(filaria)寄生人体引起的疾病。丝虫种类很多,包括马来丝虫、班氏丝虫、罗阿丝虫、盘尾丝虫、链尾丝虫等,我国仅有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这两种丝虫成虫雌雄异体、线状,寄生于淋巴管中,交配后产出微丝蚴幼虫,微丝蚴随循环进入血液,停留于血管或组织积液中。丝虫分为周期性和亚周期性,我国流行的这两种丝虫均为周期性丝虫,即丝虫的幼虫阶段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有夜现周期性,也就是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部毛细血管中,夜晚才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的现象。两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不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所以检查丝虫病采血最好在晚上9时至次日凌晨2时期间进行。

183.为什么常用厚血膜涂片染色检查丝虫病

答:当含有感染期丝状蚴的蚊子叮咬人体后,幼虫可迅速侵入宿主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常互相缠绕在一起,以淋巴液为食。两种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的部位有所不同。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见。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可停留在淋巴系统内,但大多随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微丝蚴的数量与感染程度有关,由于薄血膜检查的血量极少(1~2μl),很难查到微丝蚴,一般不用;为了提高微丝蚴的检出率,多采用厚血膜涂片染色法检查,取指尖或耳垂血,三大滴血约60mm3,用吉氏染液染色镜检;如感染度过底,微丝蚴检出更难,这时还可静脉采血进行浓集检查。

184.为什么在丝虫病患者的体液中也能查到微丝蚴

答: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丝虫成虫都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寄生于淋巴管中的丝虫成虫和幼虫刺激淋巴管内皮引起炎症,反复发作,致管壁增厚,加之虫体的存在,可致管腔部分以至完全阻塞。阻塞的淋巴管内淋巴回流受阻致淋巴管内压力增高,造成淋巴管曲张直至破裂,淋巴液注入周围管腔或组织,继而引起鞘膜积液、乳糜尿、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而成虫在淋巴管产出的微丝蚴则随破裂淋巴管渗入到管腔组织内的淋巴液中。因此,采集由丝虫寄生引起的体液也可查微丝蚴(microfilaria)。

185.为什么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液中不能查到微丝蚴

答:丝虫成虫大多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慢性期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积,出现凹陷性淋巴液肿,以后淋巴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致淋巴管闭塞,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围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形成下肢象皮肿。象皮肿的发展很慢,一般在感染后的10~15年以上才能达到显著程度,患者的血液中大多已找不到微丝蚴,可能因成虫已死亡,不能产生微丝蚴,或因淋巴循环障碍,微丝蚴不能进入血流。

(俞静 刘瑛 陈韶红 陈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