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智力测验

一、概述

智力测验是评估个人一般能力的方法,根据有关智力的概念和理论经标准化过程编制而成。智力测验在临床上用途广泛,不仅用于研究智力水平,而且在研究其他病理情况(如神经心理)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临床上多采用个别智力测验,教育界和某些研究也用团体智力测验。

在智力测验中常用IQ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尺度。IQ是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是用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IQ又分为比率IQ和离差IQ。

1.比率智商(ratio IQ)

比率IQ最初由特尔曼(Terman LM)提出,计算公式是:IQ=MA/CA×100。公式中MA为智龄(mental age),指智力所达到的年龄水平,即在智力测验上取得的成绩;实龄为CA(chronological age),指测验时受试者的实际年龄。设定MA与CA相等时IQ为100。例如,某儿童智力测验的MA为6,而他的CA为5,那么他的IQ为120,说明该儿童比同龄儿童的平均IQ高。如果MA为9,CA为10,那么IQ为90,说明该儿童比同龄儿童的平均IQ低。

比率IQ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建立在智力水平与年龄成正比的基础上,所以只适用于一定的年龄范围。实际上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后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呈平台状态,此后随着年龄增加,智力还会逐渐下降。因此,比率IQ适用的最高实际年龄限制在15岁或16岁。

2.离差智商(deviation IQ)

为解决上述问题,韦克斯勒(Wechsler D)提出了离差IQ,他用统计学的标准分概念来计算IQ,表示受试者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每个年龄组IQ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计算公式为IQ=100+15(X-)/s。公式中为样本成绩的均数,X为受试者的成绩,s为样本成绩的标准差,X-/s是标准分(Z)的计算公式。离差IQ实际上不是一个商数,当受试者的IQ为100时,表示他的智力水平恰好处于平均位置。如IQ为115,则高于平均智力的一个标准差,为中上智力水平;如IQ是85,则表示低于平均智力的一个标准差,为中下智力水平。

离差IQ克服了比率IQ计算受年龄限制的缺点,现已成为通用的IQ计算方法。

3.智力分类和分级

目前主要采用国际常用的IQ分级方法。IQ与智力等级的关系见表4-2。

表4-2 智力水平的等级名称与划分
二、常用的智力测验与发展量表

评估智力水平多采用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和发展量表(developmental scale),一般0~3岁采用发展量表,4岁以后采用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量表。这是因为4岁前婴幼儿智力的发展与生理发展分化尚不完全,测验方法难以清晰地区分。另有研究表明,3岁以上受试者的IQ才与成年后的IQ有较高相关。

智力测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采用单一测验形式,测查某一智力功能,其结果不能用IQ表示,如绘人测验、瑞文推理测验等;有的则采用成套测验形式,测查多种智力功能,结果用IQ表示,称为IQ测验,目前这类智力测验使用的较多,国际通用的有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W-S)、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S-B)和考夫曼儿童能力成套测验(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K-ABC)等。在临床中用得最多的是韦氏智力量表。

1.韦氏智力量表

韦氏智力量表包括三个年龄版本。最早是由韦克斯勒于1939年编制的W-B,以后逐步发展成为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和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WAIS于1997年还做了再次修订,称为WAIS-Ⅲ。我国已修订的韦氏智力量表有WAIS(龚耀先等,1981)、WISC(林传鼎等,1986;龚耀先、蔡太生等,1993)和 WPPSI(龚耀先等,1986),并根据我国国情分别制定了城市和农村两套常模。以下以我国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Adult-Chinese Revised,WAIS-RC)为例加以说明。

WAIS-RC全量表包含11个分测验,可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其中前者包含6个分测验,后者包含5个分测验。各分测验及其功能如下:

言语量表的分测验及其主要功能:

(1)知识:

由一些常识组成,测量知识广度和长时记忆。

(2)领悟力:

由一些有关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法规等问题所组成,测量社会适应和道德判断能力。

(3)算术:

由一些心算题组成。测量基本的数理知识、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相似性:

找出两物(名词)的共同性。测量抽象概括能力。

(5)背数:

分顺序和倒背两种。即听到一读数后立即照样背出来(顺背)或按原来数字顺序的相反顺序背出来(倒背)。测量短时记忆和注意力。

(6)词汇:

给一些词下定义,测量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操作量表的分测验及其主要功能:

(7)数字符号:

90个数字,每个数字下面有一个规定的符号。要求受试者按此规定填写数字下面所缺的符号。测量手-眼协调、注意力和操作速度。

(8)填图:

一系列图片,每图缺一个不可少的部件,要求受试者说出所缺部件名称和指出所缺部位。测量视觉辨别力,对构成物体要素的认识能力以及细节注意的能力。

(9)积木图案:

用红白两色的立方体复制平面图案。测量空间知觉、视觉综合分析能力。

(10)图片排列:

将打断顺序的图片调整成有意义的系列。测量逻辑联想、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11)拼物:

将一个物体的碎片复原。测量想象力、思维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根据测验结果,按常模换算出三种 IQ,即全量表 IQ(full IQ,FIQ)、言语 IQ(verbal IQ,VIQ)和操作 IQ(performance IQ,PIQ)。其中FIQ可代表受试者的总体水平,VIQ代表言语智力水平,PIQ代表操作智力水平。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分测验负荷三种主要的智力因素,即A(言语理解)因素、B(知觉组织)因素和C(记忆/注意)因素。对受试者的智力进行分析时,不仅要看三种IQ的水平,还要比较VIQ与PIQ的关系,以及分析各分测验成绩分布的剖面图形等。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 A)和医生西蒙(Simon T)合作,于1905年首先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用来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后来分别于1908年和1911年进行了修订,将所测项目由32项扩展为54项,扩大了适用范围。1916年,美国的特尔曼对B-S做了较大的修改和发展,首次提出了IQ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比率IQ计算法)。后来又做了4次修订,1960年改比率IQ计算法为离差IQ计算法。修改后的S-B共有15个分测验,组成四个领域,即词语推理、数量推理、抽象/视觉推理和短时记忆。

该量表在教育领域使用较多,临床上则很少使用,因为该量表最初是为预测儿童的学习能力而编制的。我国陆志韦曾于1937年修订过S-B的1916年版本,吴天敏1986年根据陆志伟的修订本作了再次修订。

3.K-ABC

由考夫曼夫妇(Kaufmam AS.&Kaufman NL.)根据鲁利亚信息处理理论和斯佩里(Sperry RW)大脑特异性功能理论于1983年编制而成,主要适用于2~12.5岁的儿童,是目前国外比较新颖的儿童智力量表,在临床、教育评估及心理学基础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儿童发展量表

儿童早期发展量表,主要包括身体生长和心理发展两大内容,其中心理发展又以适应行为为主。婴幼儿时期所观察到的主要是一些本能和动作以及一些初级的智力活动,虽与以后的智力水平相关程度不高,但临床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此,发展量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发展量表很多,常用的有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适用于被试年龄为2~30个月)、丹佛发展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适用于被试年龄为2周~6岁)和盖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适用于被试年龄为2.5岁~6岁)。国内各有相应的修订本。

5.适应行为量表

适应行为也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达到他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即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从人生的早期到成人至老年,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适应行为特点,所以有各种适应行为评定量表。适应行为主要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下的获得性行为技能,适应行为量表则用于评估个体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广泛应用于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MR)的诊断、分类、训练及特殊教育等领域。对于一些婴幼儿、老年人、智残者和重症病人,进行适应行为评定有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早期有杜尔(Doll EA)编制的威兰德社会成熟量表(Vineland social maturity scale,VSMS),随后有美国智力低下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AAMD)的适应行为量表(1969~1981),以及其他一些适用于不同年龄的适应行为量表。我国有姚树桥、龚耀先1991年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适用于3~12岁智力正常或低下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和特征的评估,该量表用适应能力商数(adaptive quotient,ADQ)表示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总体水平,为智力低下儿童的诊断性工具之一。龚耀先等编制的“成人智残评定量表”对成年智力缺陷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定向能力进行了评定和程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