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集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躯体经络疾病

1.化瘀通窍汤(吴幼卿经验方)
来源:

《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

组成:

丹参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6g、红花6g、白芷15g、葛根12g、钩藤15g、葱白3寸、黄酒30g、生姜5片、大枣15g。

功用: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解:

丹参、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为君药;桃仁、红花促进活血化瘀为臣药;白芷代替麝香祛风除湿,葛根解肌通络,钩藤镇静安神均为佐药;大枣调和诸药为佐药;生姜、黄酒、葱白温经通络为使药。

主治:

血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属于血瘀证者,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脉细涩。

验案举要:

郑某,女,78岁。右颞刺痛5天。于5天前因焦虑不安出现右颞刺痛,每日发作数次,每次3~5秒,痛处固定不移,发作以夜间居多,严重影响睡眠。查体:患者面色黯,血压138/88mmHg。舌质黯,尖红,舌底瘀,苔薄白,脉弦涩。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属血瘀证。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予化瘀通窍汤: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6g,红花6g,白芷15g,葛根12g,钩藤15g,大枣15g,生姜15g,葱白6g,黄酒50g。7剂,水煎服,开锅后兑入葱姜酒,睡前1小时顿服,日一剂。调摄护理:①起居宜避风寒,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②宜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服药7剂后头痛愈。

注意事项:

①头痛伴血压过高(160/100mmHg)者慎用本方;②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禁用;③出血性视网膜病变者禁用;④各种血液病尤其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者,如消化道溃疡出血、咯血等禁用。

相关论著:

熊云.化瘀通窍汤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2013,12(72):52-54.

(整理:熊云,郭楠楠 审阅:吴幼卿)

2.柴芎蔓芷汤(余瀛鳌经验方)
来源:

由清空膏、杏芎散、柴胡半夏汤及治头痛方化裁。

组成:

柴胡10g、川芎15g、蔓荆子10g、白芷10g、当归10g、生白芍15g、秦艽10g。

功用:

调肝养血,祛风通络,止痛。

方解:

本方脱胎于《兰室秘藏》的清空膏,《传信适用方》的杏芎散,《类证活人书》的柴胡半夏汤,《同寿录》的治头痛方,是此四方的方药予以综合思考、变化加减而成。患者如果是偏头痛,柴胡基本上是必用,合白芷、蔓荆子祛风开窍定痛;而方治中的川芎用量比较大,重在活血通络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秦艽散十二经之风,且兼利湿邪,为风药中之润剂。全方治重调肝养血、祛风通络以止痛。

主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症见偏头痛,或连及目痛,痛如电击或雀啄,伴心情急躁,目赤口苦,小便黄赤,舌质红或瘀黯苔黄腻,脉弦数,或细数,或沉细。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作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头面部痛症的基础方加减应用。

兼有耳鸣、头晕,腰酸者,加甘菊花、枸杞子、生地、熟地;头晕、胸闷、有痰者,加瓜蒌、姜半夏、橘红、橘络;巅顶部头痛者加藁本、羌活;大便偏于干结者,加瓜蒌仁、生大黄;发作时鼻塞、不闻香臭者,加辛夷、细辛;偏热者,加黄芩、黄连,甚则加生石膏。

验案举要:

患者,女,31岁。头痛十余年,每于学习或工作紧张后头痛,以左侧及后脑为重,眠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耳鸣头晕时作,易疲劳,胸闷(急躁或劳累后加重),月经量少。舌红、苔黄略厚,左脉细滑、右脉细弦。证属肝郁血虚。治疗以调肝养血,祛风通络,健脾肾宁神。予方药:柴芎蔓芷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蔓荆子10g,白芷10g,菊花12g,枸杞子12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莲子肉10g,瓜蒌10g,木香5g,香附10g,鸡血藤15g,酸枣仁20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随访患者,服上方7剂后,诸症悉减,尽剂后皆愈。

(整理:李鸿涛、张明明 审阅:余瀛鳌)

3.芎芷细辛汤(周超凡经验方)
来源:

川芎茶调散、白芷细辛吹鼻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

组成:

川芎10g、白芷10g、细辛3g、延胡索10g、牛蒡子10g、半夏10g。

功用:

祛风、活血、止痛。

方解:

芎芷细辛汤以川芎为君药,可起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白芷、细辛、延胡索为臣药,有祛风散寒,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效果;牛蒡子为佐药,有疏风清热散结的功效(由于川芎、白芷、细辛等都是辛温药,牛蒡子性寒,尚可监制温药的太过);半夏为使药,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以上六味药,合之共奏祛风、活血、止痛的效用。

主治:

偏头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芎芷细辛汤可用于治疗偏头痛。凡病程短,病情轻,未使用过其他镇痛药物者,疗程较短;而病程长,病情重,又服过多种其他镇痛剂者,则疗程较长。一些具有偏头痛典型症状,服用其他治疗偏头痛药无效者,效果也非常显著。

该方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剂,一般不做过多的加减,即可获效。若随兼症做适当加减,则更加适合病情。如头痛甚,手发凉可加丹参15g、桂枝6g;精神抑郁可加香附10g、合欢皮12g;睡眠不佳可加炒枣仁12g、炙远志6g;肝火旺可加石决明(先煎)18g、钩藤(后下)12g;久病入络可加蜈蚣3g、全蝎2g。

验案举要:

王某,63岁,工人。患偏头痛28年,每周发作1~2次,在某医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发作时左侧颞部呈搏动性疼痛,延及后枕部,枕项强硬,伴恶心、呕吐、头晕、心慌、四肢发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偏头痛,辨证属风寒证。予芎芷细辛汤加减。川芎12g,白芷12g,细辛(后下)3g,延胡索10g,半夏12g,葛根15g,羌活10g。4剂药后,头痛减轻,枕项强硬感消失,发时仅有轻微恶心,继服4剂,症状大减,偶有轻度头痛发作,食欲欠佳,原方加陈皮12g以行气开胃。共服药18剂,经随访头痛未复发。

临床参考:

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川芎内含挥发油、生物碱、阿魏酸,川芎内酯,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能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白芷中含有镇痛作用的比克白芷醚,细辛的挥发油及甲基丁香酚分别具有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牛蒡子含牛蒡苷能分解出牛蒡酚而有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及镇痛作用;延胡索含有延胡索甲、乙、丑素,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半夏含有胆碱,有镇吐作用,以缓解偏头痛的恶心,呕吐症状。组成复方后,经实验对小白鼠具有镇痛、镇静、解痉、扩血管作用,为芎芷细辛汤治疗偏头痛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芎芷细辛汤治疗偏头痛101例分析报告表明:该方治疗10天后,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显效55例,占54.5%;有效:39例,占38.6%;无效:7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尤以风寒型效果最好,有效率为100%;以阳亢型效果较差,有效率为89.3%。(疗效标准: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或头痛偶有轻微发作;有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经服药十天后仍无明显改善者。)

(整理:刘颖 审阅:周超凡)

4.牛膝健步汤(冯兴华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牛膝15g、黄芪15g、淫羊藿15g、杜仲10g、骨碎补10g、续断15g、当归15g、芍药15g、川芎15g、红花10g、威灵仙15g、鸡血藤15g。

功用:

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治疗骨关节炎,证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瘀血阻滞证。

方解:

方中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神农本草经》云:“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黄芪味甘而温,归肺脾二经,功能脾主肌肉,主四肢,故用其健脾益气以荣养四肢肌肉。二者合用为君,既能补肝肾之亏虚,又能补气养血强脊壮骨。淫羊藿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并能通行经络。《本草纲目》曰:“淫羊藿,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者宜之”。《日华子本草》曰:“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则辛温之品,固不独益肾壮阳。并能通行经络,祛除风寒湿痹。”杜仲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当归性属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可辛行温通,为活血行痹之要药,与黄芪配伍奏补气养血之效。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亦能通行十二经,通达四肢。本品辛散温通,又能祛风通络止痛,为治风湿痹痛之良药。四药合用为臣,补益肝肾而兼顾活血补气,通络止痛。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本草正义》谓其“气味俱厚,故兼入气血,能宣行百脉,通利关节,凡经络筋骨血脉诸病,无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长”。骨碎补功能活血续伤,又能补肾强骨,为伤科之要药,此处与续断合用可使血瘀得祛,痹痛得减,肾气充盛而筋骨强健。红花功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为“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要药”,芍药功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既能与当归相伍而养血柔肝,又能配伍续断、杜仲等药而补益肝肾。以上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主治:

骨关节炎,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瘀血阻滞证。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肢体困重,加薏苡仁15g,萆薢15g;疼痛甚,加全蝎5g,蜈蚣2条;关节冷痛,加制附子10g。

验案举要:

马某,女,77岁。双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6年,加重2个月。患者于6年前出现反复发作双膝关节疼痛,劳累及受凉加重。曾用外贴膏药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2个月前因劳累复发,双膝关节疼痛、发冷,上下楼时疼痛加剧,下蹲困难,双下肢发冷,小腿偶有抽搐,无关节肿胀。纳可,夜寐欠安。舌黯,苔薄黄,脉滑。实验室检:ESR:11mm/L。CRP:6.8mg/L。影像学检查:双膝X线:双膝多个关节面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西医诊断: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断:骨痹。辨证为肾虚血瘀,脉络阻滞。治疗以补肾壮骨,活血通络。予牛膝健步汤加减。怀牛膝15g,杜仲10g,川断15g,骨碎补10g,淫羊藿15g,黄芪30g,党参15g,熟地10g,赤芍15g,丹参15g,川芎15g,红花10g,桂枝10g,香附10g,木瓜15g,穿山龙15g,生苡米15g。14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但因不慎受凉,双膝关节疼痛反复,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在前方基础上去黄芪,党参,桂枝,加黄柏10g,知母10g,当归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整理:刘宏潇 审阅:冯兴华)

5.化浊排毒祛瘀痛风方(路志正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金雀根3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萆薢15g、川怀牛膝各15g、苍术15g、酒黄柏10g、桃仁10g、红花10g、威灵仙15g、山慈菇6g。

功用:

化浊排毒祛瘀。

方解:

方中金雀根清肺益脾,活血通脉,治虚损劳热、咳嗽,高血压,妇女白带、血崩,关节痛风,跌打损伤。《纲目拾遗》:“治跌打损伤,咳嗽。暖筋骨,疗痛风,性能追风活血,兼通血脉,消结毒。”是路老治疗痛风之经验首选药。土茯苓、萆薢、威灵仙、四妙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则可促进湿浊泄化,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值得一提的是怀牛膝和川牛膝二者均可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怀牛膝多制用,善补肝肾、强筋骨,又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以及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者;川牛膝多生用,又能通利关节,凡风湿痹痛无论属寒属热均可选用。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本草新编》:山慈菇,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药理研究发现山慈菇主要含秋水仙碱,而秋水仙碱是西医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效的抗炎剂,尤其急性发作期有特别显著的止痛效果。

主治:

湿毒瘀阻之痛风。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路老认为痛风的病机关键因素是湿毒、痰浊、血瘀内停,故而气血运行阻滞。分析其发病过程,则是由于脾肾先亏,运化失司,湿浊不化,加之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蕴化热,灼津成痰,浸淫血脉,而成血瘀,湿浊、痰饮、血瘀互结,留于经络、血脉、筋肉、关节,又兼外感风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终致病成。“浊毒瘀滞”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相当于西医所言血尿酸增高,路老诊治痛风多年,创制出痛风基本方:化浊排毒祛瘀痛风方。

痛风的不同发展阶段,治疗侧重点有所不同。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从清热利湿解毒、化瘀降浊、消肿定痛立法,可于化浊排毒祛瘀痛风方中加土牛膝、金银花、连翘、徐长卿等;痛风缓解期:治疗宜从中焦脾胃入手,益气健脾,化痰利湿、升清降浊,加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葛根、羌活、独活等;痛风反复发作期:所波及的关节也逐渐增多,尿酸盐结晶逐渐沉积在关节内,出现关节畸形,屈伸不利,耳廓、跖趾、指间、掌指关节等处可见痛风石,治疗宜扶正、祛湿、化浊、散瘀并进,加人参或党参、重用生苡仁、猪苓、附子、土贝母、莪术等;痛风性肾病期:治疗宜从益肾健脾、化浊祛湿,加人参、仙灵脾、补骨脂、益智仁、生黄芪、山萸肉、生山药、益母草等。

验案举要:

刘某,男性,45岁。患痛风多年,经常足大趾肿痛,伴有牙齿松动,口腔溃疡,眼睛干燥,阴囊部湿疹,有时挠破出血。这次服药一个月余,痛风仅轻微发作一次,牙齿松动有好转,阴囊仍有瘙痒,但程度减轻,大便黏滞,小便黄,诊时见其面色少华,舌质黯,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沉细。路老分析,病人牙齿松动,有牙龈和牙齿两方面的问题,从中医角度,牙龈属胃,牙齿属肾,应脾胃和肾同治方能解决问题。治疗以疏风祛湿,清泻胃热,滋肾固齿。予化浊排毒祛瘀痛风方加减。金雀根30g,五爪龙20g,藿香12g,生石膏30g,炒苍术15g,黄连10g,当归12g,升麻12g,丹皮12g,炒薏仁30g,土茯苓30g,萆薢15g,山慈菇20g,醋莪术12g,坤草15g,川牛膝15g。14剂。

临床参考:

痛风属于中医热痹范畴,湿热痹阻,浊阴不降是其主要病机,所以清热利湿,降浊活血,亦应是其治疗大法。方中金雀根活血通络疗痛风,五爪龙、炒薏仁、萆薢、土茯苓、山慈菇清热利湿解毒,藿香、炒苍术和胃化湿,石膏、黄连泻胃热,当归、丹皮、醋莪术、坤草活血,牛膝在此作用有二:①活血利水,引血、水下行,②滋补肝肾固齿。关键是升麻一味,调节升降,在前面诸多药中多为利湿、降火、降浊之品,其性以降为主,方中升麻则为升阳之品,配合上述降药以调节中焦气机,使升降相依,湿浊自去,朱丹溪谓“气升则水自降”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张景岳在“济川煎”中用升麻通便亦是此意。

(整理:张维骏,苏泽琦 审阅:姜泉)

6.风湿安(冯兴华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苦参15g、苍术15g、黄柏15g、生薏米30g、萆薢12g、金银花30g、连翘15g、土茯苓30g、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0g、桃仁10g、莪术15g、甘草6g。

功用:

清热除湿,化瘀通络。

方解:

方中苦参性味苦寒,入肝、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杀虫。《本经》云其:“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黄柏性味苦寒,入肾、膀胱二经,善清下焦之湿热,为“足太阳经引经药,足少阴经之剂”;二者相须而为君,专清下焦之湿热。苍术辛苦而温,最宜燥湿强脾,祛风散寒,《神农本草经》曰其“主风寒湿痹”;土茯苓性味甘平,入肝胃经,为阳明之本药,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本草纲目》曰“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除痹;兼以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四者合而为臣,共奏清热除湿之功。连翘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配伍金银花增强其清热消肿止痛之功;红花、桃仁、莪术功能破血活血,当归、赤芍活血补血,萆薢功能利湿祛浊、祛风除痹,尤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配伍黄柏可助其清热除湿之功,但其性味苦燥,易耗伤气血,故配合归、芍活血养血,使邪去而不伤正,并通过活血而加强祛湿之功,上七味共为佐药。加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而缓急止痛,使此方标本同治,共奏清热利湿、舒筋通痹之功。

主治:

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属湿热瘀阻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关节肿甚,加泽泻30g,猪苓15g;关节疼甚,加穿山龙30g,乌梢蛇15g,或加香附10g,元胡10g;或加全蝎5g,蜈蚣2条;上肢痛,加羌活12g、秦艽12g;下肢痛,加川牛膝30g;口渴,加天花粉15g,北沙参15g;眼干,加黄芩15g,菊花30g。

验案举要:

张某,女,57岁。四肢多关节肿痛4年,加重2个月。患者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手多关节肿痛,伴双腕关节,双肘关节肿痛,遂于我院诊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雷公藤多苷20mg,每日3次,来氟米特10mg,每日1次及中成药治疗,近4年病情控制稳定。半年前患者自觉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停用雷公藤多苷及来氟米特,坚持中成药治疗。近2个月,四肢多关节肿痛加重,双手多关节肿痛,触之热,伴双肘关节肿痛,双肩疼痛抬起困难,右踝关节肿痛,晨僵>1小时,乏力,纳差,口干,眠差,小便可,大便黏滞。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体:四肢多关节,双手多关节及右踝关节肿胀,关节周围皮温高。双肩关节抬起困难。实验室检查:WBC 3.6×109/L,Hb 9.7g/L,PLT 367×109/L,ESR 64mm/h,CRP 92mg/L,RF 1100U/L。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辨证属湿热痹阻证。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予风湿安加减。苦参15g,苍术15g,生薏米30g,萆薢12g,双花30g,茵陈15g,连翘15g,土茯苓30g,当归15g,赤芍15g,莪术12g,三棱12g,泽泻15g,丹参30g,生黄芪30g,生甘草6g。56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用药8周,患者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局部皮温正常,晨僵减轻,行走不利明显改善。上方继服4周,巩固疗效。

(整理:刘宏潇 审阅:冯兴华)

7.四妙消痹汤(房定亚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银花30g、玄参20g、当归15g、生甘草10g、白花蛇舌草20g、山慈菇9g、豨莶草30g、虎杖15g、白芍30g、土茯苓30g、威灵仙15g、萆薢20g。

功用:

清热解毒、利湿通痹、柔筋利节、活血止痛。

方解:

本方由《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化裁而来。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为君药;辅以当归活血养血,行血气之凝滞,祛瘀而生新;玄参清热滋阴,助金银花清热解毒,合当归以和营血;甘草生用,取其泻火解毒之作用为佐使。药仅四味,量大力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豨莶草祛风湿,利筋骨;虎杖祛风、利湿、破瘀;土茯苓清湿热,利关节;白芍养血敛阴柔肝,配生甘草缓急止痛,和血脉;威灵仙通经络;萆薢祛风湿、强骨节。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通痹、柔筋利节、活血止痛之功。

主治: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毒痹证”或湿热痹。症见活动期关节肿胀疼痛不可触近或暴痛如虫兽咬伤,局部灼热或肤色发红,常伴有发热,口渴,汗出,面赤,心烦,咽痛,或有口疮及皮下硬结,大便干,小便黄,舌质多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其关节症状、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多呈明显的湿毒热征象。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1)主治病症: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关节红肿焮热,痛如锥刺或如毒虫咬伤,往往伴见发热、或有皮下结节,皮疹,手指糜烂,或红眼羞明,口糜舌燥、大便干结、疲倦等症,证属毒热湿痹者,治疗此证时清热解毒药宜多。

(2)特殊使用:

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关节炎或血管炎表现且辨证属湿热痹阻者也可以应用本方,如银屑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斯蒂尔病等疾病关节肿痛等。

(3)加减化裁:

湿重者加汉防己20g利水消肿,清利湿热,生薏仁30g利湿消肿;毒热偏重时加天葵10g、蛇莓10g、地丁10g等清热解毒,夹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土鳖虫10g活血化瘀,阴虚者加生地20g、北沙参30g、石斛30g养阴生津、关节僵痛甚者加全蝎10g、蜈蚣2条、乌梢蛇或白花蛇1条穿筋透骨,搜风逐瘀止痛,脾虚加山药20g、炒白术10g、茯苓20g等健脾化湿。

验案举要:

李某,女,40岁。初诊:1996年1月14日。双手指及腕关节疼痛1个月。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及腕关节疼痛,自服阿司匹林、布洛芬无效,症状日益加重,来我院门诊求治。症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双侧腕关节红、肿、热、痛,晨僵明显,每晚发热,体温37.8~38.6℃,口渴、心烦,睡眠差,大便偏干。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及双侧腕关节肿胀、压痛、皮色发红、扪之灼热,不能握拳、握力差,舌质红、苔白微黄,脉滑数。化验:血沉96mm/h,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O”阴性。中医诊断:毒热痹,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痹。予方药:四妙消痹汤加味。银花30g、玄参20g、当归15g、生甘草10g、白花蛇舌草20g、山慈菇10g、鹿衔草15g、白芍30g、青风藤30g、威灵仙15g、萆薢20g、蜈蚣2条、生地2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12剂后,手指、腕关节肿痛减轻,体温恢复正常,患者仍感夜间关节疼痛,查双手指及腕关节肿胀减轻,皮色微红,舌红、苔白腻,脉滑,睡眠差,大便稀,前方去生地,加羌活15g,清半夏15g,服上药12剂后,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手指、腕关节活动灵活,复查血沉18mm/h,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随访半年未复发。

注意事项:

(1)本方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热毒痹证”而设,“急则治标”,以祛邪为主,但应视患者体质及用药反应,注意顾护正气,正气充盛方可祛邪外出,出现湿热偏胜或兼夹症状时临诊需随证加减,不可一味攻伐。脾胃虚弱者减少清热解毒药的用量并加健脾养胃药,气血虚者需加益气养血药等。

(2)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基本病机为湿热毒痹,若还表现关节怕冷,或周身畏寒,此为湿热毒瘀交炽,气血壅滞不通,阳气内郁,不达于外,并非风寒痹阻,只要热毒得祛,气血流通,则关节怕冷之症可除,不可一见怕冷便投以辛热之品,反而助热伤气。

(3)类风湿关节炎基本病理为滑膜炎和血管炎,符合中医络病概念和范畴,无论新病久病,均有邪毒入络留瘀的病理机制,故常用虫类药如蜈蚣、全蝎、穿山甲等入络搜剔,活血散瘀,可以增强疗效。加虫类药时如出现皮肤瘙痒皮疹时需停药。

(4)清热解毒法实为类风湿关节炎“标本兼治”之法,可视关节红肿、局部灼热之轻重,口渴、身热、舌红、脉数之有无,加减进退,以平为期。

临床参考:

(1)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四妙消痹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治疗有特色和优势病种项目临床研究“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的研究”,通过120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验证诊疗“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其总有效率达到92.3%,优于对照组70.6%(MTX组),达到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先进水平。

(3)“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新药金藤清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获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获国家药监局的新药证书。

(4)创制院内制剂“四妙消痹颗粒”,国家新药“金藤清痹颗粒”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广。

相关论著:

[1]周彩云,唐今扬,房定亚,等.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275-279.

[2]周彩云,唐今扬.房定亚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0,(10):877-878,880.

[3]曹玉璋,杨怡坤,郭德海.房定亚运用四妙勇安汤治疗风湿性疾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4):598-600.

[4]王鑫,周彩云,马芳,等.房定亚运用专方治疗风湿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3):1-3.

[5]王智斌.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热毒痹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4):139,144.

[6]刘敬宝,刘涛.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20):56-57.

(整理:唐今扬 审阅:房定亚)

8.四草寄生汤(陈鼎祺经验方)
来源:

父亲陈治良经验方四草汤结合临床经验形成。

组成:

豨莶草、透骨草、伸筋草、老鹳草、川牛膝、汉防己各10g,桑寄生、威灵仙各15g,羌活、独活各9g。用法:每日1剂,煎2次,和匀,分2次服。

功用: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解:

豨莶草散风通络,活血化湿,止痛利痹,治麻木,祛痒疹,强腰膝,疗偏枯;透骨草、伸筋草、老鹳草祛风通络,利关节,止麻痹;威灵仙散风去湿,通络止痛,疗风寒湿痹,止筋骨酸痛;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治风寒湿痹;防己祛风利水,清热消肿,治风湿痹痛,脚气水肿;羌活、独活散风通络,祛湿止痛;川牛膝宣通关节,活血通络。

主治:

痹证,属风寒湿痹。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症见关节肌肉酸痛,遇冷、受潮湿及阴雨天酸痛加重,关节肿胀,甚则变形。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症见关节肌肉酸痛,遇冷、受潮湿及阴雨天酸痛加重,关节肿胀,甚则变形者。西医检查有血沉增快,抗链“O”阳性,或见类风湿因子阳性。临床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

寒重而怕冷,关节局部凉而喜热,疼痛很重者,加制附子、桂枝各9g,细辛3g,元胡10g。湿重者,由居室潮湿,或在地下室工作而受潮湿,有淋雨后加重,加茯苓、猪苓各15g、车前子20g(包)、苍术10g。

验案举例:

王某,女,56岁。1988年1月15日初诊。患者8年前开始四肢关节肿痛,受凉加重,开始用西药拔努风等治疗,服后好转,每年冬季易犯,畏风恶冷,局部发凉,以后四肢关节逐变形,尤其双手指关节均变形,强直。昨日查血沉58mm/h,抗链“O”增高,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欲求中医治疗。患者四肢关节肿痛,小关节变形强直,局部畏冷。舌黯,苔白微腻,脉沉涩。治以四草寄生汤,每天1剂,服7剂后复诊,关节肿痛及局部畏冷减轻,但关节局部仍较凉,原方加制附子6g、桂枝9g、细辛3g,继服7剂。三诊时诸症大减,指关节强直也好转,已能屈伸自如,再用此加味方服7剂,血沉复查已下降为28mm/h,守此方不变,1个月后血沉已恢复至16mm/h,抗链“O”亦恢复正常,类风湿因子已阴性,指关节变形也有好转。用此方4剂配成蜜丸(研末用蜜炼为丸),每丸9g,每日3次,每次1~2丸,以善其后。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慎用。

(整理:刘宗莲,张润顺 审阅:陈鼎祺)

9.加味四妙丸(孔令诩经验方)
来源:

《成方便读》四妙丸。

组成:

炒苍术10g,炒黄柏10g,炒苡仁30g,川牛膝20g,川萆薢15g,银花15g,威灵仙10g,土茯苓20g。

功用:

清热燥湿,通利关节。

方解:

方中苍术燥湿祛风,为君药;黄柏清热燥湿,为臣药;薏苡仁、萆薢、土茯苓渗湿通痹,川牛膝、威灵仙活血通络,金银花清热透达,同为佐使。全方清热燥湿,活血通经,除痹止痛,对于湿热下注型痛风、关节疼痛尤为适宜。

主治:

湿热下注型痛风、关节炎。症见下肢关节疼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

临床应用:

加味四妙丸可用于湿热下注的痛风、关节炎的基础治疗。

热重者,加生地、生石膏、栀子;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土鳖虫、三七粉;腰酸者,加杜仲、桑寄生、川断。

验案举要:

李成保,男,60岁,左下肢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检查尿酸偏高,诊断为“痛风”,先后中西药物治疗,时好时坏,现左下肢踝关节微有红肿,不能任地,疼痛,晚间尤甚,形体偏丰,喜饮酒,舌红苔薄滑,脉左细右滑,湿热不清,渐欲伤阴,当以清化。处方:炒苍术10g,炒黄柏10g,炒苡仁30g,川牛膝20g,猪苓20g,川萆薢15g,银花15g,威灵仙10g,土茯苓20g,桃仁10g,赤芍15g,栀子10g,桑寄生15g,炒杜仲10g。并嘱其清淡饮食,戒酒,7剂后,疼痛消失,红肿皆退。上方加减治疗6个月,病情稳定,检查指标正常。

注意事项:

阴虚患者慎用。

(整理:李娟 审阅:徐世杰)

10.加味四神煎(房定亚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银花30g、生黄芪30g、远志6g、石斛30g、川牛膝15g、蜈蚣2条、生甘草10g、白芍30g。以上8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饭后温服,1日2次。

功用:

清热解毒、补气养阴、化痰活血。

方解:

本方由《验方新编》“四神煎”化裁而来。该方重用生黄芪为君,其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利水之功效。常用于气虚血滞所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证。本方取其既可补气通痹,又可解肌托毒之功,可标本兼顾;石斛性甘,微寒,归胃、肾经,具有养阴、清热、明目、强腰膝的作用。故本方臣以石斛,助芪除痹;金银花甘、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本品能清经络中的风、湿、热邪而止疼痛,故常用于风湿热痹。牛膝苦、酸、平,入肝、肾经。具有活血祛瘀、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引血下行的功效。本品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而利关节。故治疗腰膝、关节酸痛为其专长。两者共为佐药;本方择远志为使,其味辛、苦、微温,归肺、心经。具有蠲痰消肿、豁痰强筋的功效。白芍、生甘草、蜈蚣缓急止痛。且蜈蚣还具有活血通络之效。

主治:

急性膝关节炎辨证属毒热兼夹气阴亏虚证。症见膝关节肿胀疼痛、不可触近,局部灼热或肤色发红,常伴有乏力,口渴,汗出,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多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其关节症状、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多呈明显的毒热夹气阴亏虚征象。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作为膝关节炎活动期关节红肿焮热,痛如锥刺,往往伴见乏力,口渴,汗出,心烦,大便干,小便黄等症,证属毒热兼夹气阴亏虚者的基础治疗。特殊使用:支气管哮喘、肾炎等辨证属毒热兼夹气阴亏虚者也可以应用本方。

辨病加减:

类风湿关节炎在四神煎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物。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虎杖、青风藤、山慈菇、威灵仙、萆薢、鹿衔草;骨性关节炎在四神煎基础上加入补肾活血,滋阴清热药物。常用药物有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地骨皮、龟板、黄柏、知母、红花、桃仁、川芎。辨证加减:热毒蕴结常用药物有虎杖、山慈菇、白花蛇舌草、青风藤、虎杖、黄芩、水牛角、玄参;痰瘀互结常用药物有防己、豨莶草、蜂房、当归、木瓜、赤芍、薏苡仁、萆薢;肝肾不足常用药物有紫河车、枸杞子、杜仲、仙鹤草、菟丝子、龟板、桑寄生、鳖甲、五味子、淫羊藿;阳虚寒凝常用药物有附子、生麻黄、乌梢蛇、鹿角霜。临证加减:膝关节肿胀常用药物有防己、山慈菇、豨莶草、木瓜、葛根、蜂房、青风藤、赤芍、薏苡仁;膝关节热常用药物有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虎杖、玄参、赤芍、生地、知母、秦艽、水牛角、黄芩;膝关节拘急疼痛常用药物有青风藤、威灵仙、乌梢蛇、全蝎、蜂房、红花、炙南星;下肢重浊常用药物有防己、山慈菇、木瓜、葛根、豨莶草、青风藤、白花蛇舌草、萆薢;腰膝酸软常用药物有紫河车、菟丝子、仙灵脾、枸杞子、巴戟天、桑寄生、鳖甲、龟板、鹿角镑、杜仲;倦怠无力常用药物有党参、紫河车、枸杞子、仙鹤草、太子参、北沙参、玉竹、黄精、五味子;屈伸无力常用药物有防己、豨莶草、山慈菇、木瓜、葛根、赤芍、威灵仙、仙灵脾、紫河车;口干常用药物有枸杞子、百合、紫河车、菟丝子、知母、北沙参、麦冬、灵芝、仙鹤草、五味子。

验案举要:

李某,女,65岁。初诊:2003年7月5日。双膝关节肿痛。患者有骨性关节炎病史,此次爬山后自觉双膝关节肿痛,晨僵<1h,活动后僵硬感可稍缓解,久立后疼痛加重,自觉双下肢重着。查体:双膝内翻畸形,双膝可及骨摩擦音。ESR16mm/h,CRP7.8mg/dl。舌黯、苔白、脉紧。西医诊断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气虚血瘀、痰热蕴结。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痰散结。予方药:加味四神煎。生黄芪30g,川牛膝15g,石斛30g,远志8g,银花30g,白芍30g,生甘草10g,蜈蚣2条,山慈菇9g,汤药七剂口服。服后顿觉双膝僵硬感较前减轻,肿痛明显消退,行动较前自如。2003年7月12日处方调为上方加木瓜10g。口服七剂后膝关节肿痛已基本消退,活动自如。

注意事项:

①本方为急性关节炎活动期而设,对于肿胀疗效较好。慢性膝关节炎仅以疼痛为主证者疗效欠佳。②服用本方部分患者易出现腹泻,需少佐以健脾药为妥。③加用蜈蚣时如出现皮肤瘙痒皮疹时需停药。

相关论著:

[1]樊相军,高永富.房定亚教授应用四神煎治疗多种膝关节炎[J].中医药研究,2001,17(4):1.

[2]潘峥.房定亚以四神煎治疗急性膝关节炎经验[J].世界中医药,2007,2(3):149-150.

[3]潘峥.四神煎治疗膝骨关节炎急性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12):1087-1088.

[4]李斌,唐今扬,周彩云,等.房定亚三期论治骨关节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31-33.

(整理:潘峥 审阅:房定亚)

11.补气温阳化痰祛瘀方(胡荫奇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生黄芪15g、山萸肉30g、炙附子6g、炮穿山甲6g、炙鳖甲30g、炒白芥子6g、胆南星6g、夏枯草10g、山慈菇15g、莪术12g、川芎10g、穿山龙30g、玫瑰花10g、伸筋草15g。

功用:

补气温阳、活血化痰。

方解:

方中生黄芪、山萸肉、炙附子补气温阳为君药;莪术、炮山甲、川芎、穿山龙活血化瘀,炒白芥子、胆星、夏枯草化痰散结共为方中辅药;山慈菇、炙鳖甲软坚散结为方中佐药;玫瑰花、伸筋草理气活血、舒筋活络为方中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温阳化痰祛瘀之功。

主治:

硬皮病阳虚寒凝、痰瘀痹阻证。症见肢端、面部或躯体皮肤发紧、发硬,捏之不起,周身肌肉关节酸痛,伴有晨僵,畏寒怕冷,体倦乏力,受凉及劳累后症状加重,舌质黯红,苔薄白腻,脉沉细滑。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临床上常应用于硬皮病中后期。

伴有畏风怕冷明显者加仙灵脾、巴戟天;伴有体倦乏力者加红景天、党参;伴有肢体拘急活动不利者加白芍、炙甘草、鸡血藤等。伴有吞咽困难者加枳壳、白术、炒莱菔子等。

验案举要:

梁某,女,43岁。硬皮病病史7年余。患者于2001年因手部受凉后出现雷诺氏现象,而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给予强的松等药治疗,病情尚平稳。1年前出现周身肌肉关节酸痛,服用艾诺华后疼痛加重。刻下症见:两上肢远端皮肤发紧、发硬,捏之不起,周身肌肉关节酸痛,伴有晨僵,畏寒怕冷,体倦乏力,受凉及劳累后症状加重,纳可眠差,二便调。素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2年,子宫肌瘤病史1年。查体: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滑细。双上肢远端皮肤发亮、发硬,捏之不起,双侧手指屈伸不利。证属气阴两虚、痰瘀痹阻。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化痰祛瘀通络。予方药:补气温阳化痰祛瘀方加减。炮穿山甲10g,炙鳖甲(先下)30g,桔梗10g,陈皮10g,三棱10g,莪术15g,土贝母10g,夏枯草10g,生黄芪15g,山萸肉30g,元胡10g,穿山龙15g,玫瑰花10g,炙附子6g。14剂,水煎服,日一剂。药后患者周身肌肉关节酸痛,体倦乏力症状减轻,但仍感双上肢远端肿胀疼痛、皮肤发紧发硬伴有畏寒怕冷,双手受凉后易出现雷诺现象,纳眠可,服药胃脘部胀满不适,二便调。查体: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坚持服用中药上方加减10个月后,周身发紧症状消失,双上肢远端肿胀疼痛、皮肤发紧发硬症状明显减轻,体倦乏力症状好转,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滑。继服中药上方加减调理,以巩固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由于中西医治疗硬皮病均收效甚慢,服用中药治疗前应向患者交代清楚,本病收效缓慢,不可急于求成,只要辨证准确,就应按疗程守方坚持用药治疗。

临床参考: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之邪乘隙外侵,邪郁不去,寒凝血瘀,痰瘀痹阻于皮肤肌肉,皮肉失养而致。病久累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加重病变。治疗多从补气温阳、化痰祛瘀通络立法。

(整理:唐先平 审阅:胡荫奇)

12.祛风除湿通痹汤(吴幼卿经验方)
来源:

《备急千金药方》独活寄生汤方化裁。

组成:

老鹳草30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2g、桑寄生15g、防风10g、威灵仙15g、川牛膝15g、茯苓20g、赤芍15g。

功用: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方解:

方中老鹳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为主药,羌独活理伏风、祛下焦与筋骨间风寒湿邪,防风祛风邪以胜湿,秦艽除风湿而舒筋;寄生、威灵仙、川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茯苓健脾利湿,赤芍活血化瘀。

主治:

风湿痹痛证。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遇风寒湿则重,得热则舒,甚者疼痛较剧,关节屈伸不利,局部肤色不红,触之不热,或伴有肢体关节肿胀、重着,苔薄白,脉弦紧。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祛风除湿通痹汤可用于痹证的基础治疗,适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等辨证为风湿痹痛者。

寒胜者,加细辛3g、制川乌6g(先煎30分钟);热胜者,加丹皮12g,忍冬藤15g;气血不足者,加人参、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各10g;疼痛较甚者,加乌梢蛇、地龙、红花各10g。

验案举要:

黄某,男,71岁。双膝疼痛3年。患者于3年前因感受寒凉出现双膝发凉僵硬疼痛,每逢天气变化加重,中距离行走后双踝肿胀,休息后缓解。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既往贲门癌6年,胃大部切除术后,双膝骨关节退行性变3年。现双膝关节变形,无红肿,有压痛。舌黯红,苔白,脉弦。西医诊断:双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属风寒湿痹,肝肾亏虚证。治疗以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予祛风除湿通痹汤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调摄护理:①避寒湿,勿攀登,勿持物负重;②适当活动。二诊:服药后患者病情好转。舌黯红,苔白,脉弦。继服原方7剂。电话随访患者本人,病情明显好转,双膝发凉僵硬疼痛减轻,双踝肿胀减轻。

注意事项:

热胜表现为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者不宜使用本方。

(整理:郭楠楠,熊云 审阅:吴幼卿)

13.热痹饮(刘志明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当归12~15g、生薏仁18~24g、防风12g、防己12g、连翘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5g、生甘草12g。用法:上方,每日一服,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用:

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解:

方中当归有行血祛风之功,《本草纲目》谓其能“治一切风”,为治痹之要药,常与疏风之防风,活络止痛之海桐皮配合使用。如:热偏胜者,多选用黄芩、连翘、生甘草、知母、栀子、忍冬藤等以清热泻火。其中生甘草,《本草纲目》谓其生用能“降火止痛”,《用药法象》亦谓其“生用泻火热”,刘老常重用至15g,往往可增强疗效。湿偏胜者,多选用防己、生苡仁、半夏、苦参、滑石等化湿药物。其中苡仁淡渗,为治湿痹之要药,用量当重。若阴虚之象已见,则选用生地黄、知母以养阴清热。若兼寒象而见寒热错杂之证,可于清热利湿宣痹剂中加附子、白术,寒热兼施。上肢疼痛较著者,可增羌活、桑寄生之属。下肢疼痛剧烈,加独活、秦艽等品。

主治:

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舌质红、苔黄腻偏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热痹饮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疼痛肿胀的基础治疗。

热盛者,加黄芩9g,知母12g,栀子9g;肢体疼痛剧烈者,加羌活9g、独活9g、秦艽9g;湿热盛者,加半夏9g、黄芩9g、苦参15g、滑石15g;阴虚者,加生地18g兼寒者,加白术12g、制附子12g。

验案举要:

马某,男,27岁。发热恶寒2周。患者于两周前开始发热恶寒,体温在38~39℃之间,伴头痛,咽痛,汗出较多,全身关节疼痛,以膝关节为甚,行动困难。兼见胸闷,心悸,口干喜饮,大便秘结,4~5日一行,小便短黄。曾经西医治疗,发热不退,又服中药,效亦不显。检查:脉弦滑数,舌苔黄腻;体温38.4℃,心率100次/分,律尚整,肺部听诊无异常,两膝关节局部红肿,有灼热感,两小腿可见结节状红斑。血检:白细胞10 200,中性86%,淋巴14%。血沉35mm/h,抗链“O”1∶400,类风湿因子阴性。心电图示:右束支不完全性传导阻滞。西医诊断: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证属热痹热胜型。治则:清热利湿,宣痹通络。处方:当归12g,黄芩9g,知母12g,栀子9g,连翘12g,生甘草12g,生苡仁18g,防风12g,防己12g,羌活9g,独活9g,忍冬藤15g,海桐皮15g。服上方15剂后,热退,关节疼痛明显缓解,余症均减。经治月余,诸症悉除,行动自如,血沉等化验及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继以调理气血合宣痹通络之品而竟全功。

临床参考:

热痹多见于痹证初起或复发期,是疾病的一个阶段,其病性属热证范畴。然一旦热邪已除,黄芩、栀子、连翘等清热泻火药物就当及时减去。但因风湿之邪缠绵难却,故祛风胜湿之品必需继续使用,同时增以调理气血之品以善后,如此则能扶正与祛邪并举,而收增强疗效,缩短疗程之功,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这就是热痹后期的治疗原则。因为热痹后期,病人大多正气已虚,以致余邪留恋,影响疗效。此时若增以补气药物诸如黄芪、太子参等品,使正气充实,鼓动血脉,则气血流行通畅,且能发挥祛风湿药物的功效,达到祛邪务尽之目的。其中黄芪一味,《本草纲目》谓其能去“诸经之痛”,历代治痹名方每多用之。在补气的同时,还当和血。《灵枢·本藏》篇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方中和血之品已有当归,再辅以白芍,二者都有养血祛风蠲痹之功。可见上述调理气血药物,既能补养气血,又兼祛风湿、止痹痛,一药二功,标本兼顾,诚为热痹后期必用之药。

相关论著:

刘志明,虞胜清,孙学东.热痹证治[J].广西中医药,1981,4:6-8.

(整理:刘如秀 审阅:刘志明)

14.菥络止痛驱风汤(王今觉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菥蓂10g、络石藤20g、光慈菇10g、鱼鳔10g、石蒜10g、枸杞20g、车前子10g。

功用:

清解热毒、凉血散瘀、通络止痛、利水消肿,兼以养阴益精。

方解:

菥蓂苦、辛、微寒,归肝脾经,化湿利水、清热解毒、辛散活血,治疗湿痰热郁、血瘀病邪为患,系君药。络石藤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药性微寒可凉血、味辛能散瘀,功能清化湿痰、解热舒络、止痛消肿,从西医角度看,在治疗本病时,络石藤能显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合成尿酸。光慈菇甘辛、寒,归肾肝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从西医角度看,在治疗痛风时,光慈菇能对抗痛风,尤其对急性痛风有显著效果。鱼鳔甘、平,归肾肝经,补肝肾、养血止血、散瘀消肿。枸杞子甘、平,归肝肾肺经,能养阴益精。上述四药辛散通降、泻补兼备,共为臣药。石蒜辛甘、温,有毒,归肺胃肝经,祛痰解毒散结,能明显排出尿酸。蛴螬咸、微温,有毒,归肝经,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味厚于气,阴中之阳”,明·倪朱谟《本草汇言》云“可升可降”,本方取其破瘀散结、止痛、解毒、升降兼施。此二药既协助君药和臣药,还可防止药性过于寒凉,共为佐药。车前子甘淡、微寒,归肺肝肾膀胱经,清热利水、渗湿止泻、明目祛痰,能降低尿草酸浓度及形成尿石的危险,为佐使药。全方总体显示出的药性为苦辛甘、微寒,归入肝经,而肝主筋脉,筋脉络于关节,故本方功能清解热毒、凉血散瘀、通络止痛、利水散结消肿,兼以养阴益精,使病邪从尿、便排出体外。从西医角度看,本方既能排出尿酸,又能抑制合成尿酸。综合辨析,全方针对痛风病的虚实、标本两个方面均产生治疗作用。此“核心方药”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和制方原理,又具有西医药理学明确显著的药理作用,从而显示确切的疗效。

主治:

高尿酸血症,或伴关节肿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用于痛风患者,血尿酸升高,或伴关节肿痛。

严重血瘀证候,加苏木;血瘀夹热重证,加丹参、蠡实;血瘀夹寒重证,加当归;阳虚寒瘀证,加蛴螬;阴虚血瘀口渴证,加天花粉、桑白皮、枇杷叶、没食子、白果叶、苏木、丹参;阴虚内风证,加制龟板、生牡蛎、紫贝齿、女贞子、白菊花、天麻、僵蚕;气虚湿重证加生苡仁。

验案举要:

伍某,男性,56岁,痛风反复发作3年。患者3年前因足趾关节红肿热痛在当地医院诊为痛风,至今反复3次,间断用药。此次半月前复发,伴有手指关节疼痛,经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寻求中药治疗。现症手指关节压痛,足趾关节肿痛,易急,口渴喜饮,影响睡眠,大便偏干不畅,尿黄,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2010年4月25日血生化:血尿酸620mmol/L,血糖6.6mmol/L,总胆固醇7.5mmol/L,低密度脂蛋白5.9mmol/L,甘油三酯4.1mmol/L,高密度0.78mmol/L。血压140/90mmHg。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一直服用降压药,高脂血症10年,间断治疗。中医诊断为湿热痹,属热毒蕴结,湿瘀互阻证。西医诊断为痛风,治以清解热毒、凉血散瘀、通络止痛、利水消肿,予菥络止痛驱风汤加减。经治疗3个月,辅以饮食控制,复查血尿酸430mmol/L,关节肿痛亦无,患者之后间断服用本方治疗。

相关论著:

王今觉.痛风病中医治疗体会[J].中医杂志,2013,54(6):528-529.

(整理:提桂香 审阅:王今觉)

15.清利凉血解毒方(胡荫奇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漏芦10g、连翘15g、山栀子15g、金银花30g、川牛膝10g、蒲公英15g、土贝母15g、白芷10g、三七粉3g、车前子10g、地龙10g、土茯苓30g、泽兰15g、生甘草15g、鬼箭羽10g。

功用: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解:

方中漏芦、连翘、山栀子、金银花、蒲公英、白芷、车前子、土贝母、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鬼箭羽、泽兰、穿山龙、地龙凉血活血化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主治:

脉痹之湿热蕴毒、瘀血痹阻证。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要应用于血管炎患者症见双下肢红斑灼热疼痛,劳累后及遇热加重,甚者患处破溃出现溃疡,流少量黄白色分泌物,体倦乏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或弦细涩。

兼有气阴两虚者加生黄芪、生地;气血亏虚者加生黄芪、当归;夜间疼痛明显者加水蛭、穿山甲等。

验案举要:

任某,女,56岁。双下肢皮肤红斑,疼痛20余年。20年前无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瘀斑瘀点,伴有发热、乏力。患者未重视,后双下肢瘀斑瘀点逐渐融合成片,并出现下肢肌肉疼痛。1999年5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反应性血管炎”给予口服强的松10mg,每日1次治疗,一直服用至今。刻下症见:双下肢红斑灼热疼痛,劳累后明显,遇热加重,有溃疡,流少量黄白色液体。自汗,体倦乏力,纳眠一般,小便调,大便2日一行。查体:舌苔黄腻,舌嫩红,脉细。全身关节无肿痛。双下肢从足尖至小腿上2/3处颜色紫黯,压痛明显,皮温稍高,多处溃疡,流少量黄白色液体,皮肤失去弹性变硬。中医诊断:脉痹。证属湿热蕴毒、瘀血痹阻。西医诊断:反应性血管炎。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佐以补气养阴。予方药:清利凉血解毒方加减。漏芦10g,连翘15g,山栀子15g,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川牛膝10g,丹皮15g,蒲公英15g,白芷10g,天花粉20g,三七粉30g,车前子10g,夏枯草10g,地龙10g,土贝母15g,土茯苓30g,泽兰15g,生甘草15g,生地30g。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服药后双下肢灼热感较前好转,但仍有疼痛,双下肢溃疡结痂,无分泌物,汗出,体倦较前好转,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稀,日一行。查体: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全身关节无肿痛。双下肢从足尖至小腿上2/3处颜色紫黯,压痛明显,皮温稍高,溃疡处结痂,无分泌物,皮肤失去弹性变硬。继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佐以补气活血的中药汤剂内服,中药上方天花粉20g用量增至30g,加炙鳖甲30g,皂角刺10g以加强滋阴活血通络之功,继服14剂。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先后服用28剂,双下肢红斑消失,溃疡愈合。

注意事项:

由于西医治疗血管炎常规应用激素治疗,当患者服用中药前服用激素治疗,开始服用中药治疗时应让患者继续服用激素治疗,后逐渐规律减量至停服。不可骤然停用激素,导致病情突然加重,失去患者信任。

临床参考:

血管炎(vasculitis)是一组以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炎性细胞浸润和/或血管壁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异质性炎性疾病。血管发生炎症后,如为局灶性可导致血管瘤形成甚或破裂;如为节段性(血管全周径受损)则可能发生血管狭窄,最终闭塞。其临床表现常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表现各异。血管炎可以是系统性的,可引起多系统脏器的功能障碍,也可以局限于某一器官,鉴于血管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称之为血管炎综合征或系统性血管炎。

相关论著:

胡荫奇,唐先平.简明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10.

(整理:唐先平 审阅:胡荫奇)

16.痛风方(房定亚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葛根30g、马齿苋30g、海金沙12g、金钱草30g、汉防己20g、萆薢20g、豨莶草30g、威灵仙20g。以上8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饭后温服,1日2次。

功用:

清热利湿、通痹止痛。

方解:

方中以葛根、马齿苋为君药,《神农本草经》中称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开宝本草》中言马齿苋“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癥结痈疮”。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力,二者和而为君,共奏清热解毒之力。豨莶草祛风湿、利筋骨,主治风湿痹痛,威灵仙通经络,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本草正义》载“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食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二者合用,祛风湿、利关节、通络止痛,为臣药。海金沙、金钱草、汉防己、萆薢四药清热利湿,同为佐药。

主治: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证属湿热蕴结。症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小便黄,大便溏滞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证属湿热蕴结。症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小便黄,大便溏滞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肿胀甚,加土茯苓20g、汉防己15g、车前草30g利湿消肿;尿路结石及痛风石,加滑石10g、石韦20g;热盛,加生石膏30g、知母10g清热利湿;关节红热甚,加银花30g、黄柏10g清热解毒。

验案举要:

季某,男,39岁。初诊:2011年10月25日。跖趾关节红肿热痛7年。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至北医三院诊治,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未系统治疗,此后每年发作约2次,发作曾累及双踝、双足背、双足第一跖趾关节,每次发病自行外敷膏药,未系统治疗。2010年底查血尿酸>700(患者自述,未见化验单),未服用降尿酸药物,无关节肿痛。3天前因过度劳累出现左足踝肿痛,继而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双侧足踝关节疼痛,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局部皮色稍红,皮温稍高。纳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黄。既往史:高脂血症病史数年,未规律服用药物。查体:周身皮肤黏膜光滑完整,未见皮疹、皮下结节及溃疡。颈椎活动度正常,胸、腰椎及骶椎棘突及棘旁无压痛,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压痛,皮肤色稍红,皮温稍高,双侧踝关节压痛,无明显肿胀。余关节无明显肿痛。舌黯红,苔薄黄腻,脉沉细。辅助检查:生化:ALT 36.4U/L,AST 23.8U/L,GGT 24.7U/L,TBIL 3.5μmol/L,DBIL 2μmol/L,IBIL 1.5μmol/L,G 31.1g/L,A/G 1.46,UREA 2.3mmol/L,BUN 6.44mg/dl,CREA 69.5μmol/L,UA 559.2μmol/L,Fe 11.6μmol/L,GLU 6.94mmol/L,TCH 5.31mmol/L,TG 2.746mmol/L,HDL-C 0.97mmol/L,CK 76.2U/L,CK-MB 11.4U/L;风湿三项:HSCRP 6.49mg/L,RF 8.1IU/ml;血沉:ESR 36mm/h。诊断:中医诊断:痹证。证属湿热下注,瘀血阻络。西医诊断:①痛风性关节炎;②高脂血症。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痹止痛。予方药:痛风方加减。葛根30g,马齿苋20g,金钱草30g,海金沙12g,萆薢20g,土茯苓20g,汉防己15g,车前子(包)30g,豨莶草30g,威灵仙20g,黄柏10g,赤芍15g,双花30g,滑石10g。水煎服,日1剂,服7剂后患者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双侧足踝关节疼痛已明显好转,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局部皮色正常,皮温不高,关节肿胀已不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黯红,苔薄黄,脉沉细。考虑治疗有效,上方去黄柏、双花,继服7剂。

注意事项:

①本方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证属“湿热蕴结”而设,对于缓解期患者应结合具体情况加减变化。②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多饮水,低嘌呤饮食。并且在服药前后1小时内避免进食牛奶、茶水等以免影响药效。

(整理:杜丽妍 审阅:房定亚)

17.痛风汤(周超凡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生黄芪20g、当归12g、秦皮12g、苍术12g、黄柏10g、川牛膝10g、徐长卿12g、薏苡仁10g。

功用:

补养气血,清利湿热。

方解:

黄芪、当归为君,法同当归补血汤,补养气血,护肾,改善肾功能,为扶正之品。秦皮、苍术、黄柏为臣,清热燥湿,消肿止痛,川牛膝、薏苡仁、徐长卿为佐,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薏苡仁健脾利湿,扶正祛邪。徐长卿祛风除湿,与当归配伍镇痛作用加强,有相得益彰之效。徐长卿辛温,牡丹皮苦辛微寒,痛剧者用徐长卿,瘀热重者用牡丹皮。两者均含有牡丹酚,但中医药性却不同,所谓同中有异,临床须灵活掌握,随机应变。

主治:

痛风。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关节疼痛加延胡索、地龙、红花;关节结节加白芥子、莱菔子、陈胆星、半夏、僵蚕;关节畸形,结节质硬加炮山甲、僵蚕、蜂房;尿路结石加广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芍药、甘草;湿热痹加青风藤、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寒湿痹加白术、桂枝、芍药、泽泻、萆薢、甘草、防风;瘀血痹加丹参、郁金、红花、益母草、鸡血藤、鬼箭羽、水蛭、姜黄、延胡索;脾胃虚弱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秘结加大黄、决明子;蛋白尿加白术、黑大豆、玉米须;血尿加仙鹤草、三七、土茯苓、槐花、女贞子、旱莲草;慢性肾功能衰竭加大黄、丹参、虫草、绞股蓝、人参、三七、益母草、附子、蝉花;高血压:清热降压(石膏、大黄、金银花);豁痰降压(法半夏、瓜蒌、地龙、陈皮);祛风湿利尿降压(防己、豨莶草、青风藤、独活、泽泻、瞿麦、萹蓄、半边莲、白术);养肝肾降压(桑寄生、黄精、枸杞、女贞子、红景天、淫羊藿、肉苁蓉、地黄);补益气血降压(绞股蓝、鸡血藤);高脂血症加山楂、大黄、丹参、虫草、枸杞、姜黄、绞股蓝、决明子、女贞子、三七、水蛭、茵陈、泽泻、骨碎补、玉竹、红花、柴胡、桑寄生、法半夏、薤白、鸡血藤、槐花;高血糖加大黄、丹参、虫草、地黄、防己、三七、鬼箭羽;冠心病加黄精、玉竹、瓜蒌、薤白、法半夏。

验案举例:

张某,男,45岁。血生化检查:尿酸513μmol/L,易疲劳,偶尔头昏,思睡,眼充血,舌质红,脉弱。2010年6月5日影像学示:两肺纹理增强,两上肺少许纤硬灶,右肾囊肿,浅表性胃炎。诊断为高尿酸血症,浅表性胃炎,治疗以化瘀止痛。予痛风汤。生黄芪20g、当归12g、丹参15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8g、绞股蓝15g、灵芝15g、白花蛇舌草20g、炙甘草5g。服药70剂后检查尿酸340μmol/L,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①强调饮食控制。食物中摄取嘌呤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血液中尿酸的水平,甚至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因此合理选择饮食是预防高尿酸血症的重要途径。首先避免摄入含高嘌呤食物;其次避免饮酒,因酒精可抑制尿酸排泄,同时使脂肪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转向形成乳酸,进一步抑制尿酸排泄。尤要鼓励病人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2500ml,因为大量饮水有利于尿酸排泄和预防泌尿系感染;尿液的稀释可减少尿酸在肾小管及间质的沉积。②降尿酸目标要明确,血尿酸应降至<6mg/dl,并长期维持。避免应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B、胰岛素、复方降压片、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普萘洛尔、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左旋多巴、环孢素等。避免使用味酸药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等,以防止尿液酸化而致尿路结石。

(整理:杨巧丽 审阅:周超凡)

18.石楠藤汤(周文泉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石楠藤15g、骨碎补12g、狗脊12g、补骨脂12g。

功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解:

方中以石楠藤辛温活络,强腰膝,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脉络不畅、精气不足之本,直达病所,为君药;狗脊固肾强腰,骨碎补补肾强骨,助君药填补肾精,共为臣药;补骨脂补肾助阳,佐助君药通络,为佐药。

主治:

肝肾不足,络脉不畅证。症见腰背疼痛、四肢疼痛,舌黯红苔薄白。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临床常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若肝肾亏虚明显致络脉失于濡养,则加杜仲、桑寄生加强补益肝肾之力;若瘀血或湿浊阻滞经脉,络脉循行不畅,所致疼痛明显,则加鸡血藤、络石藤加强养血活血祛湿通络止痛之力。

验案举要:

赵某,男,75岁。腰凉3~5年,逐渐加重,范围扩大,曾用针灸、火罐治疗稍有好转。自觉乏力,虚弱,便秘,小便可,睡眠常年服安定类药物,纳可,口干多饮。舌红,舌尖明显,舌苔黄腻,脉细。证属肝肾不足,络脉失畅。予方药:石楠藤汤化裁。石楠藤15g,骨碎补12g,狗脊12g,补骨脂12g,鸡血藤15g,络石藤15g,杜仲12g,川断12g,寄生15g,山萸肉12g,党参30g,桃仁12g,炒枣仁20g,柏子仁15g。每日一剂。二诊:服用七天,后背发凉有好转,仍感凉,体力好转,下午仍有背凉,夜寐欠佳,纳食可,口干,大便干,小便调,口不苦。舌苔根部黄厚腻,舌质偏红,脉细。证属肾气不足。方药如下:石楠藤15g,钩藤12g,骨碎补12g,补骨脂12g,杜仲12g,川断12g,巴戟天12g,仙灵脾15g,鸡血藤15g,络石藤15g,细生地12g,熟地12g,郁李仁12g,桃仁12g,炒枣仁20g。三诊:服药7剂,后背怕冷好转,下午易作,仍后背出汗,发凉,家属感觉后背潮湿,但未大汗淋漓,疲乏无力。舌质红稍黯,舌苔黄腻少津,脉细。证属肾气不足。方药如下:仙茅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2g,当归10g,补骨脂12g,杜仲12g,石楠藤15g,狗脊12g,鸡血藤15g,络石藤15g,乌蛇肉15g,制附片10g,黄芪30g,合欢皮30g。连续服药3周,每日一剂。连续服药一月余,腰冷症状基本消失。

注意事项:

本方使用时需注意与温肾阳药物及化浊药物的配伍关系。

(整理:韦云 审阅:张晋)

19.独活寄生汤加减方(蒋位庄经验方)
来源:

独活寄生汤化裁。

组成:

独活20g、乳香10g、没药10g、三七粉3g、防风12g、川芎9g、牛膝15g、秦艽10g、杜仲12g、当归9g、茯苓10g、桑寄12g、党参15g、白芍10g、细辛3g。

功用:

祛风散寒利湿,温经通络止痛。

方解:

本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乳香加没药增强止痛效果,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和血,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三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主治:

风寒湿困型腰腿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应用于风寒湿困偏重型腰痛病患者,腰腿痛有定处,重着而痛,肢重步艰,遇风寒湿邪腰腿痛加重,自觉肢端冷痹,得温热减轻,多有下肢麻木刺痛感。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验案举要:

王某,男,56岁。腰痛1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周。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近一周淋雨后出现腰痛伴左下肢疼痛,肢端冷痹,得温可稍缓解,腰痛重着明显。查体:L4-5棘间及左侧棘旁压痛,叩击痛,放射至小腿。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左40°(+),右70°(-)。刻下见:腰腿重着疼痛,行走困难,发病以来,神清,纳可,睡眠差,大便黏腻,小便正常,舌胖苔白腻,脉沉。证属风寒湿困。治疗以祛风散寒利湿,温经通络止痛。予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方。共7剂,水煎煮,日一剂,早晚分服。一周后复诊,诉腰腿痛明显减轻,嘱其配合局部理疗继续治疗2周。

注意事项:

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复诊;本方偶有胃部不适症状,宜饭后服用。

(整理:靳蛟 审阅:张世民)

20.强骨灵胶囊(周文泉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骨碎补20g、淫羊藿15g、制首乌15g、鹿衔草12g、莱菔子12g、制川草乌各6g。

功用:

温肾阳、补肾阴、活血祛瘀止痛。

方解:

方中骨碎补性温,味苦,归肾、肝经,有补肾、活血之功效为君药;淫羊藿、制首乌、鹿衔草为臣药,加强温肾阳、补肾阴、活血祛瘀;佐以制川草乌、莱菔子,制川草乌性辛味热,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作用;莱菔子入肺、胃经,行气消食,使中焦气机畅通,诸药补而不滞为使药。

主治:

肾元亏虚证。症见腰背酸软疼痛,周身骨痛,或者形寒肢冷,或手足心热,舌质黯红有瘀点,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临床常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若血瘀症状明显,宜加赤芍、丹参等加强养血祛瘀通络功效;若腰痛尤甚,加熟地、杜仲、补骨脂等补骨生髓;若脾虚明显,加党参、炒白术、黄芪等补益脾气。

验案举要:

王某,女,62岁。腰背酸软疼痛2年。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腰背酸软疼痛,周身骨痛,夜间加重,下肢酸软无力、抽筋,走路多时加重,弯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动受限,曾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治疗后腰背四肢疼痛无力症状缓解。但近半年,腰背四肢酸痛加重,活动受限加重,伴形寒肢冷,耳鸣耳聋,头晕,偶有胸闷气短,遂来我院治疗。该患者既往无骨折史。入院查体:血压:135/80mmHg,神清语明,心肺查体正常,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骨密度:-2.4。中医诊断:骨痹,辨证为肾精亏虚兼血瘀。西医诊断:骨质疏松症。治疗以补肾填精壮骨、活血化瘀。予方药:强骨灵胶囊。骨碎补20g,淫羊藿15g,制首乌15g,鹿衔草12g,莱菔子12g,制川草乌6g(先煎),川芎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服药一周后,腰背四肢疼痛症状略有改善,但仍有下肢无力等症状,患者自觉口唇麻木,大便干,上方制川草乌减量至3g,加狗脊12g,加强强筋壮骨之力。15剂,水煎服,日一剂。以上为基本方,临床随症加减,连服1个月余,患者腰背四肢疼痛、下肢抽筋症状明显好转,活动能力改善,查骨密度无明显变化-2.3,后长期门诊治疗巩固疗效。

注意事项:

方中药物以温热为主,可能会引起患者便秘、腹胀等症状,服用时可配合食疗或者通便药物。同时川草乌大毒,煎煮时尤其需要注意先煎半小时待尝其不致口舌麻木时,再下其余诸药。

临床参考:

强骨灵胶囊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理想。于2008年在我院进行了120例的随机、钙尔奇D平行对照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强骨灵胶囊能降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能改善中医临床的主客观症状,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8.9%,临床总有效率为70.4%。同时,通过降低患者酸性磷酸酶水平、提高骨钙素水平,从而降低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骨代谢。强骨灵胶囊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关论著:

[1]程伟.强骨灵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元亏虚型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2]程伟,周文泉,杨怡坤,等.强骨灵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9):62-63.

[3]程伟,周文泉.强骨灵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情分级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1842-1844.

(整理:韦云 审阅:张晋)

21.腰痛康颗粒(蒋位庄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三七4g、赤芍10g、郁金10g、五灵脂9g、桃仁9g、红花6g、乳香10g、没药10g、当归15g、制草乌3g、川芎10g、鸡血藤12g、香附10g、枳实12g、茯苓10g、泽泻10g。

功用:

活血化瘀,散寒利湿,行气止痛。

方解:

方中选用三七为散瘀、消肿、止痛的伤科主药,赤芍活血、散瘀止痛作用强,两者功能互补,立为君药。郁金、五灵脂行气活血,通利血脉,桃仁、红花对跌打损伤有明显的破血行瘀、消肿止痛作用,加用乳香、没药增强了止痛效果,当归补血和血,本方血分药味较多,使破中有补,以免损伤气血,以上均立为臣药。本证由于瘀血内结,导致经脉闭阻、气血不和,遭风寒湿所侵,加入制草乌,起疏散风寒湿邪,通经活络的作用,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鸡血藤对寒湿痹痛、肢麻有良效。香附、枳实破积导滞,立为佐药。茯苓补益脾胃,渗湿利水,合用泽泻加强水湿运化,为使药。全方共奏活血止痛,散寒利湿之效。

主治:

血瘀夹寒湿型腰腿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应用于血瘀夹寒湿型腰腿痛患者,症见腰痛拘急,伴下肢疼痛、麻木,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行动及转侧困难,咳嗽或活动后加重,抬腿困难,遇风寒湿症状加重,舌质紫红或舌边瘀斑,苔白腻,脉弦。查体可见腰椎棘间、棘旁压痛及放射性疼痛、麻木。本方常用于跌扑损伤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验案举要:

王某,男,58岁。腰痛伴双下肢疼痛1天。1天前吹空调后出现腰痛伴双下肢疼痛。查体:腰肌僵硬,L3-5棘间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30°(+)。刻下见:腰痛拘急,伴下肢疼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行动及转侧困难,咳嗽或活动后加重,抬腿困难,遇风寒湿症状加重,发病以来,神清,纳差,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清长,舌质黯红,舌下有瘀斑,苔白,脉弦紧。证属气滞血瘀、风寒痹阻。治疗以活血化瘀,散寒通经止痛为主。予方药:腰痛康颗粒。共14剂,水煎煮,日一剂,早晚分服两周后复诊,诉上述症状均减轻,嘱其配合腰部理疗及增加腰背肌功能锻炼。

注意事项:

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复诊;本方偶有胃部不适症状,宜饭后服用。

临床参考:

腰痛康颗粒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对血瘀夹寒湿型腰腿痛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的分析,吸收了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活血化瘀经典方中的精华,拟方而定。经过二十余年临床实践,经历近万例病人的治疗和药物制剂、药效、毒理等的实验研究证明,该药的制备工艺稳定、质量标准可行、药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医院制剂深受患者的欢迎。该药于1978~1989年,进行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疗效显著,后应用于“重症椎间盘源型腰腿痛辨证施治临床研究”课题,曾获1985年卫生部乙级科研成果奖。1989年对该方药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再次进行了专家鉴定,在治疗近万例病人的基础上,选择143例血瘀夹寒湿腰腿痛病人住院进行可比性研究,治疗组显效率40.4%,有效率93%。

(整理:靳蛟 审阅:张世民)

22.慢性腰痛方(蒋位庄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肉桂20g、制附子6g、熟地20g、山萸肉12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当归10g、木瓜10g、地龙10g、川芎10g、三七3g。

功用:

滋补肝肾,通经活络。

方解:

肝主筋,肾主骨,慢性腰腿痛患者多属肝肾不足,损伤筋骨,表现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此类患者当治病求本,标本同治,治疗以补益肝肾为主,兼活血通经止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阴阳互补,肾阴充足则肾阳自然充足。方中制附子温补肾阳,肉桂补元阳,通血脉。此二者均为气厚者,加以熟地、山萸肉等滋补肝肾之阴,山药补脾阴又可涩肠固精,茯苓、泽泻配合去除上述三味补阴药的增湿作用。以阴中求阳之法共达滋补肝肾之效。又佐以活血之品当归、川芎、三七,通经络之木瓜、地龙以治标,达到标本同治之功。

主治:

肝肾不足型腰腿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应用于慢性腰痛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腰腿痛,久治不愈,临床可见筋转跟痛,腰酸肢重,行动困难,遇劳更甚,伴耳鸣、重听、阳痿等症。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偏阴虚,去制附子、肉桂改六味地黄丸加减;风湿痹痛者加独活、羌活。

验案举要:

陈某,男,64岁。腰痛10年余,加重伴右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1周。10年前,患者劳累后出现腰痛,休息后可缓解,期间反复发作,未经系统诊治。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酸肢重,行动困难,遇劳更甚。查体:L4-5棘间及左侧棘旁压痛,叩击痛,放射至小腿。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20°(+)。刻下见:腰酸肢重,行动困难,发病以来,神清,纳差,怕冷,手足发凉,睡眠可,大便秘,小便频,舌红少苔,脉细。证属肾阳不足、脉络痹阻。治疗以补肾壮阳,通经止痛。予方药:慢性腰痛方。共14剂,水煎煮,日一剂,早晚分服。两周后复诊,诉疼痛减轻,手足不温明显改善,继续予方药14剂。

注意事项:

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复诊;本方偶有胃部不适症状,宜饭后服用。

(整理:靳蛟 审阅:张世民)

23.补肾强脊汤(冯兴华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淫羊藿15g、骨碎补10g、杜仲10g、续断10g、菟丝子10g、怀牛膝10g、枸杞子10g、川芎15g、当归15g、细辛3g、草6g。

功用:

温补肾阳,活血通络。

方解:

方中淫羊藿为君,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并能通行经络。《本草纲目》曰:“淫羊藿,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者宜之”。《日华子本草》曰“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则辛温之品,固不独益肾壮阳。并能通行经络,祛除风寒湿痹”。补骨脂可补肾助阳,《本草经疏》称其为“壮火益土之要药也”。二者合用,补益肾中之元阳,又能通行经络,故为君药。杜仲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神农本草经》云:“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本草正义》谓其“气味俱厚,故兼入气血,能宣行百脉,通利关节,凡经络筋骨血脉诸病,无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长”。菟丝子补肾益精,《药性论》称其可以“添精益髓,去腰痛膝冷”。此四药皆能补肾强筋骨,协助君药治疗肾督亏虚之主证,故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亦能通行十二经,通达四肢。两药合用可使血瘀得祛,痹痛得减。细辛辛温走窜,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之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三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配伍,共奏温阳补肾,祛瘀通络之功。

主治:

强直性脊柱炎,证属肾虚瘀阻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肢冷畏寒,加制附子10g;肢体困重,加薏苡仁15g,萆薢15g;关节肿甚,加泽泻30g,猪苓15g;颈痛,加葛根15g;肩痛,加姜黄15g,威灵仙15g;胸胁胀痛,加柴胡10g;疼痛甚,加全蝎5g,蜈蚣2条;或加制乳没各5g。

验案举要:

王某,男,31岁。腰背疼痛反复发作12年,加重3个月。患者2012年出现腰背疼痛,晨起僵硬,伴足跟疼痛,无关节肿胀,活动后症状减轻。曾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肌肉损伤,外用膏药贴敷治疗及间断口服NASID药物,腰背疼痛消失。以后每因受凉或劳累腰痛反复,特别是6年前腰背疼痛加重,且出现腰部活动受限。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经骶髂关节X片及血清化验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曾用(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一年,症状缓解。以后间断用药,症状时轻时重。3个月前因受凉后症状加重,诉刻下:腰背疼痛,晨僵1小时,恶风怕凉,活动后可缓解。舌黯,苔薄腻,脉弦。实验室检查:HLA-B27(+),血常规:PLT:330×109/L,ESR:12mm/h,RF:7.9U/L,CRP:13.7mg/L。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CT报告:双侧骶髂关节致密,关节面呈锯齿样改变,关节间隙狭窄,部分融合。符合ASⅢ-Ⅳ级改变。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脊强。辨证为肾虚血瘀证。治法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予补肾强脊汤化裁。怀牛膝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骨碎补10g,狗脊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萆薢15g,丹参15g,羌活1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三棱9g,莪术9g,附片10g,穿山龙15g。30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腰背疼痛减轻,晨僵减轻,舌黯,苔腻,脉弦。原方加生薏米30g、生黄芪30g。水煎服,每日一剂,30剂。三诊:腰背疼痛已不显,上方继服30剂,巩固疗效。

(整理:刘宏潇 审阅:冯兴华)

24.清热强脊汤(冯兴华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苦参10g、金银花30g、黄柏10g、苍术10g、土茯苓15g、续断15g、川牛膝15g、丹参15g、莪术10g、川芎15g、萆薢15g、羌活10g。

功用:

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方解:

方中苦参大苦大寒,长于清热燥湿,《本草正义》称其可以“退热泄降,荡涤湿火”。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本草纲目》称其可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散热解毒”。二者合用,清热利湿消肿,故为君药。黄柏主入下焦,清热燥湿,尤善祛下焦肾与膀胱之湿热。苍术主入脾胃,既能燥脾湿以杜生湿之源,又能外散湿邪。此二药相合,可湿热同除,共为臣药。土茯苓除湿、解毒、通利关节,《本草正义》称其能“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萆薢有祛风湿、强腰脊之效,《本草经疏》云:“萆薢得火土之气,而兼禀乎天之阳气,故味苦甘平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阳明、少阴、厥阴。为祛风除湿,补益下元之要药,故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能“去腰脊强,脚痹”。萆薢苦燥,易耗伤气血,配合丹参养血使邪去而不伤正,并通过活血而加强祛湿之功。川芎活血行气,是血中之气药。以上共为佐药。本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之功。

主治:

强直性脊柱炎,证属湿热瘀阻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发热,加生石膏15g,知母10g;肢体困重,加薏苡仁15g;关节肿甚,加泽泻30g,猪苓15g;颈痛,加葛根15g;肩痛,加姜黄15g,威灵仙15g;胸胁胀痛,加柴胡10g,郁金15g;疼痛甚,加全蝎5g,蜈蚣2条;或加制乳没各5g;大便干,加玄参15g,生地黄15g;或加大黄5g。

验案举要:

陈某,男,20岁。右髋关节疼痛3年,伴右膝肿痛1年。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髋关节疼痛,症状时轻时重。近一年右膝关节肿胀明显,局部皮温高,活动受限,足跟痛,恶风怕冷,纳呆,乏力。舌红苔白厚腻,脉沉细。实验室检查:血沉:57mm/h,CRP:42mg/L,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HLA-B27阳性。辅助检查:骶髂关节X片:双侧骶髂关节致密,关节面不光滑,关节间隙正常。符合AS二级改变。骨盆X片:右髋关节间隙变窄。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脊强,属气虚湿热,瘀血痹阻证。治法以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化瘀通络。予清热强脊汤。生黄芪60g,苍术15g,生薏米15g,黄柏10g,牛膝15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30g,萆薢15g,金银花30g,连翘15g,防己15g,三棱9g,莪术9g,穿山龙15g。56剂,水煎服,2次/日。二诊:服药2个月后,右膝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右髋关节疼痛减轻,化验:ESR 27mm/h,CRP 8mg/L。上方加制附片10g以加强止痛之功。

(整理:刘宏潇 审阅:冯兴华)

25.解痉舒督汤(房定亚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葛根30g、白芍30g、生甘草10g、蜈蚣2条、威灵仙20g、生薏仁40g、生黄芪30g、川牛膝15g、白花蛇舌草20g。以上9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饭后温服,1日2次。

功用:

清热祛湿,解痉止痛。

方解:

方中葛根养筋通痹,为君药;白芍养血濡筋,并合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蜈蚣祛风解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生薏苡仁舒筋除痹;白花蛇舌草清热疏风,祛湿解毒;威灵仙、川牛膝强筋壮骨,祛风活血通络;生黄芪肝脾同调,使脾旺肝宁,有养肝舒筋之妙。诸药合用,共奏舒督解痉、通痹止痛之功。

主治:

强直性脊柱炎“湿热内蕴,筋脉绌急证”。证见腰背疼痛、僵直,吸气及咳嗽时胸痛,俯仰及头颈旋转受限,翻身困难,症状以夜间及晨起为重,活动后可缓解,常伴有发热,口渴,汗出,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多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其关节症状、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多呈明显的湿毒热征象。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1)主治病症: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腰背疼痛剧烈、僵直,俯仰及头颈旋转受限,翻身困难,常伴汗出,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多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其关节症状、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多呈明显的湿毒热征象。或红眼羞明,口糜舌燥、疲倦等症,证属毒热湿痹者,治疗此证时清热解毒药宜多。

(2)特殊使用:银屑病关节炎以中轴关节症状为主要表现且辨证属湿热痹阻者也可以应用本方。

(3)血沉、C反应蛋白较高,毒热症状明显合四妙勇安汤;脊柱僵硬较重加虫类药,如乌蛇、土鳖虫、全蝎、穿山甲;疼痛明显加选川乌、炮附子、麻黄、清半夏、乳香、没药;合并葡萄膜炎加赤小豆当归散;腰骶怕凉、腰酸无力加鹿角胶、狗脊、杜仲;膝关节肿痛,合四神煎。膝以下肿痛,加鸡鸣散。

验案举要:

司某,男,29岁。初诊:2009年4月27日。颈、背部僵痛2年。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背部僵痛,活动受限,于外院查HLA-B27阳性,ESR、CRP升高,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服柳氮磺吡啶、白芍总苷及非甾体抗炎药,服用半个月后患者自行停药。此后病情间断发作,天气变化时加重,于多家医院就诊未见明显好转。半个月前因劳累关节疼痛加重。就诊时颈部、背部、髋关节僵痛,抬头、弯腰受限,疼痛影响睡眠,晨僵大于2小时,腰酸,乏力,纳食可,夜眠欠安,二便调。体格检查:驼背畸形,脊柱侧弯,颈椎、腰椎活动受限,枕墙距6cm,胸廓活动度1cm,指地距37cm,双侧“4”字试验阳性。舌黯,苔白,脉沉细。化验:HLAB27阳性,ESR 15mm/h,CRP 26.74mg/L。胸、腰椎正侧位片:胸、腰椎竹节样改变,符合强直性脊柱炎。骶髂CT平扫:双侧骶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变窄,部分融合,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表现。中医诊断:痹证,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以柔肝舒筋,解痉止痛。予方药:解痉舒督汤加味。葛根30g,白芍30g,山慈菇10g,蜈蚣2条,威灵仙20g,生黄芪30g,钩藤15g,乌梢蛇15g,防风12g,生薏苡仁30g,狗脊15g,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日1剂,服10剂。上方服10剂后,颈背部僵痛、髋关节疼痛较前缓解,纳食可,夜眠安,二便调。诸症好转,效不更方,上方继服,水煎服,日1剂,服4剂。诸症均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复发。

注意事项:

本方为房定亚教授结合现代免疫药理研究创立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专方,针对“肌腱端炎”这一本病基本病理改变而设,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缓解软组织痉挛,以利于炎症介质的吸收消散和病变组织的修复,多途径阻断病理环节,故能切中病机,顺应病情,因此在疾病的各个时期均可加减应用。其中活动期应加强清热利湿解毒之力,缓解期及病程较长者应加强补肾活血药的应用。

相关论著:

[1]马芳,周彩云.房定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体验[J].中医杂志,2009,08:685-686.

[2]王鑫.房定亚运用补肾疏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探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07:1-2.

[3]杨怡坤.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4]张硕.基于数据挖掘的房定亚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整理:马芳 审阅:房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