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集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气血津液疾病

1.双调方(林兰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熟地黄20g、党参20g、白术10g、肉苁蓉10g。

功用:

滋阴温阳。

方解:

方中熟地黄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云其“大补五脏真阳”,“大补真水”。肉苁蓉味甘能补,甘温助阳,质润滋养,咸以入肾,为补肾阳,益精血之良药。二药合用滋阴温阳,以治下元虚衰之本。党参有补脾肺气、养血生津的功效,《本草从新》云:“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安。”白术甘苦性温,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土旺则能健运,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二药配合可补后天以充养先天。诸药配伍,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

主治:

糖尿病后期阶段,辨证为阴阳两虚证者。症见畏寒倦卧,手足心热,口干咽燥,但喜热饮,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阳痿遗精,女子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双调方可用于糖尿病后期,并发症多且严重的基础治疗。

小便频数加桑螵蛸、覆盆子、补骨脂;遗精早泄加金樱子、芡实;阳痿加仙茅、淫羊藿。

验案举要:

患者高某,男,69岁,发现血糖升高15年。患者1995年出现口干、乏力、消瘦,在外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先后服用优降糖、消渴丸、达美康、糖适平以及私人诊所的中成药等。开始用药血糖控制尚可,以后血糖不稳定,最高血糖达17.8mmol/L,饮食不规律,活动量较少。3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查尿蛋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予口服糖适平,拜唐苹治疗。近半年倦怠乏力感加重,手足心热,无明显口干,无明显多饮,纳食自控,双下肢水肿,无头晕,无心慌,二便正常。舌质黯,苔薄白,脉沉细。相关检查:血压:140/90mmHg。今测血糖12.5mmol/L,尿蛋白:150mg/dl,尿糖:100mg/dl。中医诊断:消渴病。证属阴阳两虚。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消证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元虚惫。治疗以滋阴温阳。予方药:双调方加减,辅以糖微康治疗。口服治疗1个月,患者双下肢水肿程度减轻,纳食可,二便调,舌质黯,苔薄白,脉弦。继前治疗3个月后,患者双下肢轻度水肿,血糖控制稳定,嘱其门诊随诊。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肝阳偏亢者禁用。

临床参考:

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10~20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可高达30%~50%。林兰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后期以阴阳两虚为基本病机,主要病位在肾,与肝、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均有关系,因此,应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从整体把握其病因病机。

林兰教授所制双调方主要由熟地黄、党参、白术、肉苁蓉组成,上下兼治,标本并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适用于糖尿病后期患者。实验研究表明,熟地黄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水平、降低血清TC和TG水平并提高血清中HDL-C含量,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党参多糖具有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综上所述,实验研究证实了双调方中的中药具有降低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作用,而功效为滋阴温阳的双调方应用于临床,对阴阳两虚证患者改善症状,控制血糖效果明显。

(整理:魏军平 审阅:林兰)

2.加味参芪地黄汤(魏子孝经验方)
来源: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参芪地黄汤。

组成:

生黄芪30g、陈皮9g、党参12g、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9g、丹皮9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

功用:

益气养阴,补肾健脾,利水消肿。

方解:

加味参芪地黄汤以党参补脾益气生津,熟地滋肾补阴填精,共为君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黄芪益气补脾、利尿消肿,山药、山萸肉补脾养肝、固涩精微,共为臣药,增君药补气阴、填肾精之功。以丹皮泄肝火,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益母草祛瘀生新、利尿消肿,共为佐使,化气行水、渗湿消肿、防补阴药之滋腻,制温阳药之燥热,补泻参合,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党参、地黄、茯苓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黄芪含黄芪皂苷、黄酮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促进蛋白合成,扩张肾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尿白蛋白排泄,并可预防低血糖发生;山药可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其恢复,提高胰岛素分泌。

主治:

糖尿病肾病。症见小便频数或清长,混浊如脂膏,神疲乏力,口渴喜饮,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肢麻肢痛、下肢浮肿,质体胖色淡红或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弦细。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消渴病肾病”、“尿浊”、“水肿”范畴。目前医家多认为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固摄无权,精微下流,形成早期微量蛋白尿或临床蛋白尿;日久肾阴更亏虚,终致气阴两虚;且整个病程贯穿着血瘀脉络;肾络瘀阻,蛋白精微不循常道,渗漏下泄,微量蛋白尿增多。魏子孝教授指出,“蛋白”属于中医的“精微”范畴,宜藏而不宜泻。五脏中统摄精微物质的关键在脾、肾两脏。“脾升清”、“肾藏精”,清气下陷、肾不藏精,则精气下漏,发生蛋白尿。因此脾肾两虚是蛋白尿的主要病因,治疗以益肾健脾立法。

①高血压,去党参,加太子参;低血压,去丹皮、益母草,加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腰痛明显,去茯苓、丹皮,加杜仲、川断补肾壮腰;胃寒、肢冷,加肉桂、附子;口干、舌燥,去党参、熟地,加太子参、生地滋阴;平素服药易上火者,去党参、熟地,加太子参、生地、焦楂曲;脾虚明显,加苍白术、薏苡仁;肾虚明显,加菟丝子、炒杜仲;气滞加陈皮、木香;瘀血加泽兰、丹参;有痰加半夏、竹沥;有水气加牛膝、车前子;尿蛋白量多,可加收涩之品,如金樱子、芡实、莲须、五味子、覆盆子、桑螵蛸等,选加一二味。②蛋白尿毕竟是清浊不分所致,还应考虑配伍清利之品,如车前子、玉米须、石韦、白茅根、益母草、土茯苓等,选加一二味。③兼有实邪则兼顾去邪(气郁、瘀血、痰阻、水气等);如果突然发生蛋白尿或尿蛋白排泄量骤增,则应考虑到实邪(如感染)影响脾肾功能,以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最多见,应先治其标。

验案举要:

王某,女,42岁。发现血糖升高15年,四肢水肿8个月余,加重2个月。四肢及颜面水肿,胸闷憋气加重,夜间偶有憋喘,乏力明显,双下肢无力,酸软,纳可,眠差,二便调。月经延期3个月未至,否认妊娠。查体:面部轻度浮肿,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5次/分,心律齐,二尖瓣闻及吹风样杂音;双上肢重度肿胀,双下肢呈重度指凹性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难触及,双侧胫后动脉搏动尚可,双足皮温发凉,皮色不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沉细数。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肾性贫血;②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④高血压病;⑤慢性心功能衰竭伴胸水、腹水。中医诊断:①消渴病肾病;②水肿,辨证为脾肾亏虚、水湿内停兼有瘀血。治疗以健脾补肾,活血利水。予参芪地黄汤加减。生黄芪30g,陈皮10g,白术45g,黄精15g,党参12g,猪苓15g,茯苓20g,泽泻15g,桂枝15g,川芎12g,葶苈子30g,冬瓜皮30g,川牛膝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栀子10g,益母草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黄芪鲫鱼汤食疗方:黄芪30g,生山楂15g,椒目10g,肉桂6g,苍术12g,白术12g,鱼半斤。醋调,每周2次。同时佐以降糖、降压、利尿、改善心功能等西医治疗。二诊:下肢水肿症状缓解,上肢水肿减轻不明显,无胸闷憋气,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胖边有齿痕略黯红,苔薄黄腻,脉弦细。上方去栀子,党参加量为15g,加当归15g,芡实15g,金樱子15g。水煎服,14剂,日一剂。食疗方继服。三诊:水肿消退,无明显不适。舌胖边有齿痕略黯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上方去焦山楂、焦神曲、葶苈子、冬瓜皮、川牛膝、益母草,加鸡血藤30g,怀牛膝12g,杜仲12g,生山楂15g,菟丝子12g,生军6g(后下)。水煎服,14剂,每日1剂,食疗方继服。此后患者每1~2个月门诊随诊,据症状及舌脉酌情调整处方,症状一直较稳定,偶因劳累等加重,复查肾功能亦较稳定。

(整理:程相稳,张广德 审阅:魏子孝)

3.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魏子孝经验方)
来源:

《医林改错》、《金匮要略》。

组成:

生黄芪30g、陈皮10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2g、红花10g、桃仁10g、丹参20g、地龙12g、全蝎6g、桂枝15g、鸡血藤20g。水煎服,日1剂。

功用:

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解: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为君药。当归养血活血,配合生黄芪,补气生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地龙、全蝎搜风通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共为佐药;陈皮健脾燥湿行气,配伍生黄芪,防生黄芪补益壅滞;桂枝温经通络,通阳化气,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共为使药,具有引经通络作用。

主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症见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或敏感,乏力。

临床运用及加减化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中医消渴病痹证范畴。魏子孝教授认为,DPN病机可概括为“气血阴阳虚损为本,痰瘀阻络为标”。《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单纯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力量偏弱,补阳还五汤虽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经典方剂,但血痹与中风病机相同,两方合用补气养血通络力量大大增强。虫类药具有搜风祛邪通络作用,疏通作用更强。根据取类比象方法,藤类药物善治四肢末端疾病,其中鸡血藤更具有明显补血作用。虽然DPN也可见到阳虚血瘀、阴虚血瘀等证型,但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法则。

气虚明显者可加重黄芪用量,但舌苔厚腻者避免大量使用生黄芪壅滞气机;气短自汗明显,加太子参、麦冬以益气敛汗止阴;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黄、阿胶,取其活中有补、增水行舟之义;病变以上肢为主加桑枝,以下肢为主加川牛膝、威灵仙。症状重者,加强破血行瘀止痛之力,可加水蛭、制乳没。有灼热感且伴有阴虚者,去当归,加玄参、丹皮。伴有抽筋症状者,可加白芍、木瓜、生甘草,酸甘化阴柔筋;水肿者可加汉防己、大腹皮、吴茱萸等。

验案举要:

王某,男,79岁。双下肢麻木3个月。20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未系统检测血糖。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双下肢麻木疼痛,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多次监测空腹血糖(FBG)波动于9~1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PG)10~15mmol/L,加用格列美脲片2mg,每日1次,阿卡波糖50mg,每日3次,自诉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8~10mmol/L。刻下症见:口干乏力,双下肢麻木,偶有疼痛发凉,双眼视物模糊,无头晕头胀,无胸闷心慌,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双下肢胫前可见黑斑,双足皮色黯红,双下肢皮温略低,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体胖边有齿痕色淡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8.6%。肌电图示:右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右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中医诊断:消渴病痹证,辨证为气血不足,瘀血阻络。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通脉。予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30g、陈皮10g、当归12g、白芍30g、鸡血藤15g、川牛膝12g、泽兰12g、茺蔚子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20g、地龙12g、全蝎6g。水煎服,日一剂,7剂。配合西药控制血糖、降压、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等治疗。二诊:服药7剂后,双下肢麻木症状较前有所好转,偶有针刺样疼痛之症,二便调,夜寐欠安。舌胖,舌质淡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细。空腹血糖7.6mmol/L,餐后血糖8.9mmol/L中药加制乳没各6g,继续服用7剂。经服21剂,患者下肢麻木及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下肢皮肤颜色好转。

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病痹证)气虚血瘀证患者。对于阴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患者可加减应用,但不适合湿热内阻证者。如使用大量黄芪后患者食欲下降,应注意减少生黄芪剂量或增加理气消导药物。

相关论著:

张北华,魏子孝.魏子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1):23-25.

(整理:邹本良 审阅:魏子孝)

4.降糖方(高普经验方)
来源:

参芪麦味地黄汤。

组成:

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9g、生地黄15g、山药12g、牡丹皮10g、泽泻9g、山茱萸10g、茯苓12g、黄连10g、丹参15g。

功用:

益气养阴,清热。

方解:

方中应用大剂量的生黄芪益气,黄芪甘,微温,归脾肺两经,王好古之《汤液本草》对黄芪的论述,认为其有“益胃气,柔脾胃,去肌热,补肾脏元气”之效,将黄芪定位于“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老年人本身气血津液亏虚,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虚弱,化生乏源,而糖尿病本身又以口干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三多一少的一系列症状,均围绕着水谷精微代谢失衡,水谷不能有效的化为精微,反而多尿,水液失去过多,造成机体阴虚愈甚,应用大量生黄芪而非炙黄芪因其益气并兼有生津之用,生黄芪,味甘,性温、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具有较强的补气作用,用大剂量生黄芪一方面用于补气令正气盛壮,另一方面益气生津而不燥热,故应用生黄芪益气治疗消渴在治疗老年人消渴中更适用。

方中暗含生脉散,益气养心肺之阴,而收耗散之气。《本草汇言》讲麦冬疗“虚劳客热,津液干少”;五味子“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意,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高师多以太子参易人参,太子参助黄芪益气,麦冬助六味地黄养阴,气阴双补,相得益彰,五味子酸甘化阴,收敛固涩,既可固气津外泄,又可滋耗损之阴,共同起到益气养阴,滋阴补肾的作用。

主治:

糖尿病之气阴两虚证。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因消渴一证,气阴两虚、血行不畅、瘀浊内阻是诸多变证的主要病理机制,例如糖尿病肾病迁延不愈,久病致瘀,故瘀血既是糖尿病肾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治疗上应始终贯穿活血化瘀。因久病致瘀,故治宜活血化瘀,然病之所以缠绵难愈,很大因素是由于脾肾两虚。因久病必虚,久病及肾,肾虚累及于脾,健脾补肾法正合此类病机。因脾为湿土,土湿才能滋生万物,补脾气以固下脱之阴津,养脾阴可化涸竭之津液。高老师注重用党参、北黄芪、山药等益气养阴,以陈皮、炒三仙健运脾胃、疏畅气机,以防滋腻生痰化湿之弊。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虚则失封藏,精气外泄,水谷精微不为己用反而下注膀胱,故补肾气则精不外泄,注重用山茱萸、熟地黄、制首乌等“补中含收”之药。补肾当分阴阳,善补肾者必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兼阳虚者高老师常用少量葫芦巴、淫羊藿、制附子等助阳之品。

瘀血偏重者加用红花9g、川芎9g、土鳖虫6g、赤芍9g、当归20g、丹参30g、檀香9g、砂仁6g;瘀血阻络,导致络脉不通者,加地龙12~15g、穿山龙25g祛风通络,盐杜仲15g、狗脊12g、补骨脂12g、骨碎补12g补肾壮骨,苦参9g、白鲜皮9g、土茯苓9g祛风止痒;阴虚燥热偏重者黄连量可增至15g,加葛根10~15g、天花粉12g;阳虚偏重者加葫芦巴9g、附子6~15g、小茴香9~15g、仙茅9g、仙灵脾9g;脾虚湿盛者加用炒白术20g、苍术6~9g;脾胃虚弱,脾胃不合者,加陈皮15g、木香9g、焦三仙各30g、厚朴12g、枳壳12g;肝郁气滞较显著者,加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2g、香附9g;伴有津亏肠燥,大便干结者,加玄参20g、当归20g、瓜蒌30g、酒大黄6~12g、肉苁蓉12g。

验案举要:

韦某,女,65岁。糖尿病史15年,目前口服二甲双胍0.5g,每日2次,血糖控制差,以早餐及中餐后2小时高为主,一般在12~13mmol/L。刻下证见:口干乏力,夜间口干为主,胸闷,活动后气短,失眠,舌红,苔微黄,少津,脉细滑。中医诊断:消渴,治疗以益气养阴,清热降糖。予降糖方加减。生黄芪20g,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9g,生地12g,熟地10g,丹皮12g,山药10g,山萸肉10g,茯苓10g,黄连6g,花粉10g,茯神20g,葛根10g。7剂。二诊:服7剂汤药后口干及失眠均减轻,舌脉同前。守方不变,再进7剂。三诊:口干、乏力、胸闷、失眠等症状均减轻,餐后血糖在8.0~9.2mmol/L,予原方14剂巩固疗效,每剂吃2天。

注意事项:

高普老师临床治疗糖尿病时都选太子参而非党参,以其补气阴,更适合气阴两虚证,高老师认为人参和党参虽属大补元气之品,但人参一则价格昂贵,二则性偏于温,举凡内热、阴虚、阳亢者俱不宜用,北方之人喜食辛热,气候凛冽,常致阴虚内热,故人参需慎用,确属气虚者,一般以党参为宜,党参擅补脾肺之气,而太子参性味甘润,补气生津俱佳,配伍熟地滋阴补血。二者合用,于消渴证气血阴液俱虚者最宜。

(整理:靳冰 审阅:高普)

5.降糖消脂方(魏子孝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女贞子12g、黄芪15g、黄连3g、荔枝核12g、昆布10g、姜黄10g。

功用:

益气养阴,祛痰化瘀。

方解:

本方中以黄芪补中益气、女贞子补益肝肾为君,昆布消痰软坚、姜黄活血化瘀为臣,黄连清热解毒、荔枝核行气为佐,通补并行,从疾病之本入手,滋肾阴以降妄炎之火,补脾气以助运化之功,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气复阴回。治标证祛痰化瘀,疏其气血,使其条达,共奏益气养阴、祛痰化瘀之功。

主治:

2型糖尿病属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渴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各12~15g,以泻肺热;饥甚加黄连3~6g,鲜芦根15g,尿多加山药12g,肉桂3g,补阳以护脾肾,便溏加苍白术各9~12g,以补脾健运,升举清阳;便秘加生大黄6~9g。

验案举要:

王某,女,56岁,身高1.53m,体重:60kg,BMI:25.6kg/m2,初发糖尿病,乏力,口渴,多饮,多尿。测静脉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舌略黯红苔薄白,脉稍弦。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属气阴两虚证,治疗以益气养阴。予方药:女贞子12g,黄芪15g,黄连3g,荔枝核12g,昆布10g,姜黄10g,天花粉12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口渴,乏力,多饮,多尿症状明显改善,便秘,测指尖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舌略黯红苔薄白,脉稍弦。上方加用生大黄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测指尖空腹血糖:6.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6mmol/L,大便软,日1次。继服降糖消脂方所作院内制剂降糖消脂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3个月后随诊:患者无明显三多症状,大便通畅,测糖化血红蛋白7.0%。

注意事项:

就诊时给予糖尿病教育,注意每日主食量控制在半斤左右,少食高热量食物如肉类,油炸食品,多吃蔬菜,饭后适度活动;注意畅情志。

相关论著:

魏子孝.学用中医体会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8-120.

(整理:陈筑红 审阅:魏子孝)

6.赵氏消渴经验方(魏庆兴经验方)
来源:

赵氏消渴经验方。

组成:

女贞子12g,山药12g,山茱萸6g,生地黄12g,天花粉12g,北沙参12g,麦冬12g,牡丹皮6g。

功用:

滋阴补肾,固肾涩精,益肺清胃。

方解: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热明目,山药补益肺脾肾,尤能养脾阴摄精微,为君药;生地黄养阴生津清热,加强女贞子养阴作用,山茱萸味酸,补益肝肾,固摄精微,助山药摄精微,不使水谷精微下注,为臣药;沙参,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天花粉清热生津,阴虚则生内热,牡丹皮,苦,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加强清内热之功,此四药助臣药养阴清热,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滋阴补肾,固肾摄精,益肺清胃,活血散瘀的作用,使津液得复,虚热得清。

主治:

肾虚不固,肺胃阴虚。证见: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舌红少苔,脉细。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用于治疗肾虚不固,肺胃阴虚之消渴。

阴虚火旺之口疮,失眠,加知母,黄芩,黄连,滋阴清热,泻火除烦;尿量多而混浊,加桑螵蛸,五味子补肾固精缩尿;口渴甚,五心烦热,加石膏;有尿蛋白者,加黄芪,茯苓固摄精微,利水渗湿;兼有气虚,加红参或生晒参益气生津;兼有瘀血,胸疼彻背,加丹参,赤芍活血通络止痛;兼有疖肿,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兼有痤疮带脓头,加薏苡仁,桑白皮清热排脓;兼有胸闷而痛,加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止痛;兼有视网膜病变,视力减退,加石斛滋阴明目;兼有颈动脉斑块,高脂血症,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散结;后期兼有胃轻瘫,加陈皮,砂仁理气运脾、和胃;口渴引饮,合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清热养阴,益气生津。

验案举要:

蔡某,女,61岁。口渴,多饮,多食,多尿2个月。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化验:空腹血糖8.9mmol/L,尿糖(+++)。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患者拒绝服降糖西药。近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小便不利伴疼痛,舌红,苔微黄,脉细数。中医诊断:消渴,辨证为阴虚内热。治疗以滋阴清热。予方药:黄柏9g,知母6g,生地黄12g,牡丹皮6g,山药12g,茯苓9g,天花粉12g,女贞子12g,麦冬9g,淡竹叶6g,车前草9g,瞿麦9g,甘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小便不利及尿痛消失,上方去车前草,瞿麦,淡竹叶,加沙参12g,山茱萸6g,继续服药。口渴,多饮,多食好转,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血糖5.7mmol/L,尿糖(-)。

注意事项:

①实热证患者慎用;②处方中人参可用红参或生晒参代替。

相关论著:

[1]魏庆兴.京城名医赵锡武[J].北京中医杂志,1990,(5):9-10.

[2]魏庆兴.赵锡武运用滋阴法医案三则[J].中医杂志,1988,(8):16-17.

[3]魏庆兴.赵锡武诊治消渴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2,(1):14-15.

(整理:李彩芬,赵冏琪 审阅:魏庆兴)

7.清润方(林兰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黄柏9g、酒大黄6g、知母12g。

功用:

滋阴清热。

方解:

朱丹溪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故方中用黄柏、知母苦阴之品,平相火而保真阴,这是清源的一面;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大黄生用时其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酒大黄则指取大黄净片经黄酒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微炒而成。酒炮制后的大黄,取其寒因热用,可“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三药相伍,滋阴清热,清润上焦,故适用于糖尿病早期阴虚热盛型患者。

主治:

糖尿病早期,属阴虚热盛证。症见口干、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适用于糖尿病早期阴虚热盛型患者。

口干、多饮甚者,加天冬、麦冬;怕热者,加石膏;兼阴亏,加西洋参;痰湿蕴脾者,加茯苓、苍术。

验案举要:

王某,女,68岁。口干、多饮2年。2001年出现口干、多饮,在湖北当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2mmol/L,给予消渴丸5丸,3次/日,未测血糖,症状减轻,2001年7月,停用药物,在铁路医院查血糖(空腹)14~18mmol/L,2001年7月至今用:①拜唐苹50mg,3次/日,②美吡哒10mg,2次/日,③二甲双胍0.25g,3次/日,现血糖控制在8~11.6mmol/L之间。现口干、多饮,怕热,口苦,乏力、偶有头晕,无头痛、恶心、呕吐,纳可,眠差易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黯红,舌苔薄黄腻,脉弦数。相关检查:身高156cm,体重70kg,血压:145/85mmHg。诊断为消渴病之阴虚热盛证。平素饮食失节,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治疗以益气清热,清热养阴。予方药:清润方加减,降糖通脉宁活血化瘀,服药1个月,患者自述血糖控制较前稳定,口干、多饮,怕热,口苦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乏力缓解,纳可,睡眠改善,大便较干,小便黄。舌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数。结合患者症状与舌脉,患者热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在前方的基础之上加大益气养阴的力量。服药2个月,无口干、多饮,血糖控制稳定。

注意事项:

脾虚腹泻者慎用。

临床参考:

清润方是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证属阴虚热盛型的常用代表方之一,方中黄柏、知母苦阴之品,平相火而保真阴,酒大黄“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三药合用滋阴清热,适用于糖尿病早期阴虚热盛型的患者。但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患者的症状及舌脉,不能一味予以苦寒之药,以防败坏脾胃之功。一般患者在热盛症状缓解后,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型,可予以益气养阴治疗,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予以辨证用药。

实验研究证明,清润方对T2DM大鼠的血糖与脂代谢有着积极的影响,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中中剂量清润方降糖作用最强。对于T2DM脂代谢紊乱,清润方中剂量组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CHO、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通过改善脂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可能是清润方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部分机制。

相关论著:

付莹坤,倪青,林兰.清润方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5(19):30-35.

(整理:魏军平 审阅:林兰)

8.滋益方(林兰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太子参12g、黄芪20g、黄精10g、虎杖15g。

功用:

益气养阴,凉血活血。

方解:

滋益方主要由太子参,黄精,黄芪等益气养阴为主药,辅以虎杖等凉血活血之品。《本草再新》云太子参“味甘,性温,无毒”,《饮片新参》云其“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黄精具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强筋骨之功。二药与益气之药黄芪同用,药效协同,共发益气养阴之用。虎杖为凉血活血之品,同时《医林纂要》: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敷跌伤折损处,可续筋接骨。综上,四药合用,直击糖尿病病机,益气养阴,兼可凉血活血。

主治:

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症见乏力,肢体麻木,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滋益方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的基础治疗。

兼阴亏,加麦冬、五味子;兼血瘀甚者,加丹参、川芎;兼肾精亏损,加生熟地、山萸肉;下肢肿者,加泽泻。

验案举要:

刘某,男,70岁。间断口干、多饮9年。1997年在同仁医院查空腹血糖8mmol/L,诊断为糖尿病,予饮食控制配合运动控制治疗,血糖控制一般,后予以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具体不详),因服药后出现心慌不适停药。2005年6月查空腹血糖12.0mmol/L,未服降糖药。现口干欲饮,日饮水量2000ml以上,乏力,伴右下肢足小趾麻木,纳可,睡眠差,入睡困难,二便调。舌质黯红,舌苔干,脉细。既往史:患冠心病10年,用银杏叶片治疗。相关检查:心率72次/分,身高173cm,体重90kg。中医诊断:消渴病(气阴两虚,夹瘀)。西医诊断:①糖尿病;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③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消证始起,燥热伤肺或湿热困中,燥热最易耗气伤阴,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营阴被灼易成瘀血,则气血痹阻,致手指、足趾麻木,此乃久病入络。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予方药:滋益方加减,辅以糖微康治疗,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服药1个月,自测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9mmol/L,无明显口干、乏力,右下肢足小趾麻木减轻,舌质黯红,舌苔少,脉细。效不更方,继前治疗。后患者间断就诊,自述整体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嘱患者门诊随诊。

注意事项:

素体热盛者慎用。

临床参考:

林兰教授在对糖尿病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三型辨证方法,此后在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三型辨证的型是客观的动态变化的,并且符合西医糖尿病演变规律,其中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为气兼阴虚证,以心脾气虚,肝肾阴虚为主。

滋益方主要由太子参,黄精,黄芪等益气养阴为主药,辅以虎杖等凉血活血之品。在实验研究中,太子参多糖可降低空腹血糖,降低TG和TC水平,对糖尿病大鼠有显著治疗作用。太子参多糖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增加体重,增加肝糖原含量,增加脾脏和胸腺指数。黄芪多糖可以抑制糖尿病心肌中的chymanse依赖性Ang的生成,起到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实验研究证实了益气养阴中药具有降低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作用,而功效为益气养阴的滋益方应用于临床,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症状,控制血糖效果明显。

相关论著:

[1]夏伦祝,徐先祥,张睿.太子参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J].药物研究,2009,18(9):17-18.

[2]倪受东,夏伦祝,徐先祥,等.太子参多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J].安徽医药,2010,14(5):521-522.

[3]陈蔚,俞茂华,叶红英.黄芪多糖保护糖尿病心肌的初步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34(4):541-548.

[4]熊凡,熊伟,孙静.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2):20-21.

[5]公惠玲,李卫平,尹艳艳,等.黄精多糖对链脲菌素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149-1153.

[6]刘颖,林兰,倪青,等.滋益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2(1):42-44.

(整理:魏军平 审阅:林兰)

9.糖网方(高健生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黄芪30g、女贞子15g、乌梅10g、益母草15g、肉桂2g、黄连10g、密蒙花10g。

功能:

益气养阴,温阳化气。

方解:

本方中生黄芪甘温入肺脾二经,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消渴,止自汗盗汗,血痺浮肿,头风目毒等,可降低实验性及生理性蛋白尿。乌梅入肝脾肺三经。功能:收敛生津,和胃杀虫。上能治消渴,除烦热,止自汗,下能治腹泻,痢疾,能止多种血证,如便血,血尿。以利筋去痺等,二药合用,针对消渴目病所引起的气阴两虚证候,最为适宜,共为君药。

黄连苦寒,泻火,燥湿解毒杀虫,不仅为治目病及泻痢之要药,也为降糖治消渴之主药之一,亦为吐衄下血等诸多血症之常用药,凡热毒诸症皆可用之。肉桂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有补元阳,暖脾胃,能宣导百脉而无所畏。温经通脉,益精明目,消瘀血,止消渴、自汗、渗泻等。黄连与肉桂相合乃名方交泰丸。阴阳相济,交通心肾,引火归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由气阴两虚向阴阳两虚中后期转变最为适宜,共为臣药。

益母草辛苦凉,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为妇科良药。祛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以治血灌瞳仁,头风眼病,以及打扑瘀血等。女贞子苦甘平,治阴虚内热,止虚汗,消渴并治便血、尿血、妇人崩漏等血证,明目止泪,及须发早白等。二药相合,助君药止虚汗、消渴,及明目止泪及血症,为佐药。密蒙花甘凉,入肝经,《开宝本草》主青盲,消目中赤脉……其花性轻扬,可引诸药上行目窍,为使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主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见出血、渗出、微血管瘤;为气阴两虚,或向阴阳两虚证候转化阶段。主要症状见血糖控制未达标,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汗,或手脚凉麻,疼痛,大便秘结,尿频等。眼底检查可见Ⅰ到Ⅲ期的改变。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糖网方可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伴有全身气阴两虚症状的治疗。

眼底以微血管瘤为主者,可加丹参、郁金、丹皮凉血化瘀;出血明显者,可加生蒲黄、旱莲草、三七、丹皮以增凉血、活血、止血之功;有硬性渗出者,可加浙贝、海藻、昆布清热消痰、软坚散结。伴有黄斑水肿者酌加桂枝、茯苓、白术、薏苡仁、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视网膜出血量多,有发展趋势者可合用生蒲黄汤加减。出血静止期则可合用桃红四物汤。出血久不吸收可加入浙贝、海藻、昆布等软坚散结之品。

验案举要:

患者张某,女,52岁。首诊2009年6月3日。主诉:双眼视物模糊、干涩2年。现病史:糖尿病10年,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自诉控制欠佳。2年前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专科检查:双眼视力0.6,无法矫正。双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查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淡红,视网膜见大量点片状出血及微血管瘤,后极有少量硬性渗出。眼压正常。视野检查:双眼平均视觉敏感度降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未见血管无灌注区。诊断:中医:双眼视瞻昏渺;西医: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询问患者不适症状,诉全身伴有乏力、便秘、手足凉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目络瘀阻。予中药糖网方加丹参20g,三七粉3g分冲,二诊:2009年7月5日。患者诉双眼视物较前清晰,但近日睡眠欠佳。查:双眼视力检查为0.8,眼底出血明显减少。复查视野敏感度明显提高。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基础上加生炒枣仁各10g,以增强安神的作用。三诊:2009年8月8日。患者诉睡眠改善,便秘好转,乏力减轻,但仍有手足凉麻的症状。查视力:双眼1.0,眼底出血及渗出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枣仁,加桂枝10g,制附子5g以增强温阳通经的作用。继服1个月诉诸症缓解。此后每年复诊,服药2~3个月,连续5年,视力稳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病情稳定。

注意事项:

糖网方阴虚燥热者慎用。

临床参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个逐渐发展的疾病,本方作为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经验方,可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致盲率。高健生研究员据其长期临床经验,认为DR的病机变化应该与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一同考虑。DR多在DM发病5年之后逐渐发生发展,这期间多数患者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干预治疗,或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机已经发生转化,大多数已不属于阴虚燥热的证型,而逐步过渡到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甚至继续发展为阴阳两虚。而血行不畅、目络瘀阻从DR临床前期就已发生,并且是进行性发展加重。以上说明DR的发生是在DM中后期渐进发展而成的,病机表现错综复杂,往往阴损及阳、寒热交错、虚实夹杂。故多数患者出现疲劳、自汗(多为头汗明显)、大便秘结或稀溏、小便频数、手足逆冷,四肢麻木疼痛、畏寒等全身症状。眼底则出现微血管瘤、小出血点、黄白色硬性渗出和棉絮斑,新生血管形成引起反复出血,纤维增生、机化牵拉视网膜脱离等。

将黄连、肉桂二药合用,则可以相畏相杀,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具有交泰丸的辩证法哲理。黄连、肉桂,一寒一热,一清一补,正好切中DM和DR患者多久病及肾、阴损及阳,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证候特点。由于目为心使,且心主血脉,眼底一切血管病变均可从心论治,DR主要是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可以认为DR是肾阳虚气化功能不足,肾水不能上行以抑心火,导致心火独亢,上扰目窍血脉所致。因此交泰丸方使心火得降,肾阳得复,心肾相交。心火不亢,则邪不犯目,目内血脉自安。交泰丸防治DM和DR的作用,在实验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又可以认为DR除了具备从阴虚向气阴两虚再向阴阳两虚转化的证候演变特点、全身兼有血瘀证外,心肾不交、心火上亢扰目也是DR不容忽视的重要病机之一。

高健生研究员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在其长期临床治疗中观察到密蒙花对外眼病确有退赤脉的作用,对于一些反复出血性眼底病变加入密蒙花亦有促进出血吸收的协同作用。结合实验研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从而为临床治疗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病变提供了实验依据。在传统中医眼科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高健生研究员从长期的临床经验出发,创制了与DR复杂证候相应的含有交泰丸和密蒙花的中医方药——糖网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疗效。临床观察早期DR患者248例,可以提高DR患者远、近视力。可以稳定、甚至改善早期DR患者眼底病变,减少微血管瘤,促进出血及渗出吸收。提高早期DR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关论著:

[1]罗旭昇,高健生.交泰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NF-kB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0(4):52-57.

[2]陈晨,张迎秋,高健生.糖目宁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2):79-81.

[3]陈晨,高健生.交泰丸组方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7):487-488.

[4]陈晨,张迎秋,高健生.交泰丸为主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114-115.

[5]高健生,接传红,栾兆倩.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MA-1及FN表达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0,30(8):709-713.

[6]宋剑涛,高健生.密蒙花方干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步疗效报告[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5):255.

[7]严京,高健生.密蒙花方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症状及其用药安全性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第33卷(11):773-776.

[8]接传红,高健生.密蒙花方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6):323-325.

[9]吴正正,高健生.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HIF-1α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1):4-7.

[10]吴正正,严京,高健生,等.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1):5-8.

[11]吴正正,严京,高健生,等.密蒙花方对链脲佐菌素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319-1322.

[12]吴正正,严京,接传红,等.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2,32(7):606-609.

[13]严京,高健生,接传红,等.密蒙花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影响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3):246-248.

[14]接传红,高健生.密蒙花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23(3):157-160.

(整理:吴正正,接传红 审阅:高健生)

10.糖痛方(林兰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川芎10g、川牛膝12g。

功用:

益气活血止痛。

方解:

方中生黄芪为补气之要药,补气力强,气足则血旺,血旺则运行有力,配合桂枝可治疗血痹的肢体麻木。桂枝辛甘温煦,达于四肢,能温通经络,祛除寒邪,有除痹痛、疗麻木、愈肢冷之功。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李时珍称其为“血中气药”,善治血瘀气滞病证。姜黄辛散苦泄温通,入血分能活血行瘀,入气分能行散滞气。川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

主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者。症见肢体麻木伴疼痛,舌质黯,脉弦或涩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糖痛方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出现的肢体麻木伴疼痛的基础治疗。

兼肾精亏损,加生熟地、山萸肉;下肢肿者,加泽泻、车前子。

验案举要:

张某,男,65岁。血糖升高5个月。患者5个月前出现下肢水肿,查空腹血糖400mg/ dl,尿蛋白:+++,诊断为糖尿病,予口服糖适平、拜唐苹治疗,血糖维持在:2hBG:200mg/dl,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现无明显口干,无明显多饮,纳食自控,双下肢麻木,右足尤甚伴疼痛,下肢水肿,无头晕,无心慌,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质黯,苔薄白,脉弦。维持用药糖适平和拜唐苹。相关检查:血压:140/90mmHg。今测血糖12.5mmol/L,尿蛋白:150mg/dl,尿糖:100mg/dl。中医诊断:消渴病。证属阴阳两虚,夹瘀。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证日久,久病入络,气血痹阻,致手足麻木疼痛。治疗以补益阴阳,活血化瘀。予方药:糖痛方加减,辅以糖微康治疗。外洗1个月,患者自述双下肢麻木较前减轻,仍有双下肢轻度水肿,纳食可,二便调,舌质黯,苔薄白,脉弦。此为久病体虚,气不化水所致。继前治疗。外洗3个月后,患者双下肢偶有麻木感,无下肢水肿。

注意事项:

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临床参考:

糖尿病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均可造成损害,并以前者多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常有四肢远端对称的麻、木、蚁走感、发冷等异样感觉和肢体自发性灼痛,活动后疼痛加剧,难以忍受。晚期严重病例有神经源性关节、缺血性坏疽和足部溃疡,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该病在治疗上十分棘手,到目前为止尚无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药糖痛方在我科应用已有多年,通过口服及外洗患肢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中药汤剂味不佳,长期服用受到限制,而采用外洗方法则使用方便,全身不良反应很少。无药物交叉作用,患者能够长期坚持治疗。临床研究也提示糖痛方外洗能够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局部不适,同时能够使部分神经的传导速度得到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DPN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论著:

李鸣镝,林兰,孙书臣,等.中药糖痛方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06:553-555.

(整理:魏军平 审阅:林兰)

11.五海汤(高普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昆布12g、海藻12g、海蛤12g、海螵蛸12g、海浮石12g。

功用:

软坚散结。

方解:

五海汤中五味药除昆布微温外,其他四味药均咸寒。海蛤壳入肺、肾经。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清热利湿,利水消肿。昆布入肝、胃、肾经。功效消痰结,散瘿瘤,利水消肿。海藻入肝、胃、肾经。功效消痰结,散瘿瘤。海浮石入肺经。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消石通淋。海螵蛸入肝、肾经。功效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海蛤壳配海藻功专软坚散结,消痰化瘿;诸药合用,软坚散结之力增强。

主治:

肝肾囊肿。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五海汤是治疗肝肾囊肿的基本方。此外常配伍化痰散结的夏枯草20g、半夏10g、胆南星10g、陈皮15g;及滋补肝阴的药物芍药15g、鳖甲9g、茵陈蒿15g;肝经理气药青皮15g、枳壳10g、香附15g、佛手15g等;活血化瘀之品,消散有形之邪,如红花9g、土鳖虫6g、乌蛇肉10g、穿山龙15g、地龙12g。

若肝火较甚,酌加龙胆草、牡丹皮以清泄肝火;若肝肾阴虚较甚,酌加枸杞子、生地黄、玄参、制首乌以滋补肝肾;若水肿者,酌加泽泻、茯苓;若失眠酌加炒枣仁、远志、茯神;若头痛甚加菊花、白蒺藜。

主治:

肝肾囊肿。

验案举要:

林某,男,65岁,初诊于2014年2月,腹部彩超示:右肾囊肿2.1cm×1.5cm,血肌酐66μmoL/L;尿液分析:尿蛋白(-),尿潜血(-);劳累后腰痛及轻度下肢浮肿,口苦口干,大便不成形,小便色黄、频数,纳食一般,眠差,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弦细无力。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史。西医诊断:肾囊肿,中医诊断:腰痛,辨证为脾虚湿聚痰凝。予五海汤合并五子衍宗丸加减。海螵蛸12g,海藻12g,海蛤壳12g,昆布12g,海浮石12g,覆盆子15g,金樱子15g,枸杞子30g,车前子12g,菟丝子15g,泽泻12g,淡竹叶9g,焦三仙90g,远志12g,茯神15g,狗脊12g,益智仁12g。二诊,服药14剂,腰痛症状明显减轻,双下肢浮肿症状较前好转,纳食增加,仍有眠差。上方去泽泻、淡竹叶,加生黄芪30g、太子参30g,予成药复方酸枣仁膏15g,日两次。连服30剂后复查,彩超示右肾囊肿1.5cm×0.8cm,尿液分析未见异常,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整理:靳冰 审阅:高普)

12.甲亢宁方(林兰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牡蛎30g、玄参12g、土贝母10g、山慈菇12g、连翘10g。

功用:

滋阴潜阳,化痰散结。

方解:

方中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为君,主治瘰疬痰核;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之功效;土贝母味苦性凉,归肺、脾经,可清热化痰散结;共佐牡蛎滋阴清热散结为臣,取阴液足则阳自潜之意;甲状腺肿乃痰凝所致,故以山慈菇、连翘加强散结清热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化痰散结之功效。

主治:

阴虚阳亢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见心慌,怕热多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甲亢宁方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者的基础治疗。

汗出多者,可加生龙骨;乏力者,可加太子参;兼阴亏,加五味子、生地、麦冬。

验案举要:

周某,男,32岁。偶发心慌3个月。患者诉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偶发心慌,2006年6月13日查甲功:FT3升高,FT4升高,TSH降低,予服他巴唑、丙嘧治疗,出现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遂停药,改服心得安10mg,每日3次,现怕热、多汗,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黯红,少苔,脉细数。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对他巴唑、丙嘧过敏。体格检查:青年男性,神志清晰,形体适中,突眼(-),手抖(+),甲状腺Ⅰ度肿大,心率94次/分,律齐。辅助检查:T4 19.25μg/dl,T3 2.9ng/ml,TSH 0.01U/ml。诊断为瘿病之阴虚阳亢、痰气搏结证。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而化热,热盛伤阴,痰气搏结于颈前成瘿。治疗以平肝潜阳,化痰散结。予方药:甲亢宁基础方加减治疗,服药2个月,患者诉偶有心慌、乏力,手抖,无怕热多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继前治疗。服药一年后,无心慌、乏力。

注意事项:

年老体弱者慎用。

临床参考:

林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阴虚阳亢证候占甲亢患者的82%,居绝大多数,为本病的基本证候,由此制备出具有滋阴潜阳化痰散结功效的中药甲亢宁胶囊,主要成分为牡蛎、玄参、土贝母、山慈菇、连翘等。近30年临床实践表明该药具有良好的疗效,有效率为83.3%。甲亢宁针对甲亢以阴虚为本,重在补阴以制阳,同时佐以化痰散结之品,以调肝经郁结之气,疏导阳明凝聚之痰,通过调节整体功能,从而达到调和阴阳、补虚扶正之目的。研究发现,在降低甲亢患者血清T3、T4水平方面,甲亢宁的作用比较缓和、稳定。甲亢宁对血白细胞以及肝功能的影响也非常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抗甲状腺西药的不足。综上所述甲亢宁具有起效较快、副作用少、改善症状明显等优点。

相关论著:

林兰,李鸣镝,刘喜明,等.甲亢宁对甲亢大鼠甲状腺激素及心钠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34-35,60.

(整理:魏军平 审阅:林兰)

13.加减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魏子孝经验方)
来源:

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化裁。

组成:

金银花15g、连翘12g、板蓝根3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30g、土贝母15g、玄参15g、生甘草10g。

功用:

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方解:

亚急性甲状腺炎(以下简称亚甲炎)以短暂疼痛的破坏性甲状腺组织损伤伴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常在病毒感染后1~3周发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者发病初期常外感风热,故方中金银花、连翘为君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风凉血,为消肿散毒治疮要药;连翘清热疏风、消痈散结、清心利水,善清头目咽喉、肌表、上焦胸膈之热。二者合而为君清卫分热结,清热解毒。患者常见有咽痛、甲状腺肿有疼痛或压痛症状,多为风火热毒所致,故以板蓝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增强君药清热解毒之功,共为臣药;土贝母、玄参以养阴利咽、消痈散结,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咽散结之功。

主治:

亚急性甲状腺炎。症见甲状腺肿,咽痛,疼痛可放射至下颌、两耳、枕后部,伴有疼痛或压痛,可有发热、头痛、乏力、饮食不振等症状,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稍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常应用于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表现咽痛、甲状腺肿、发热、乏力等风火热毒证。

亚急性甲状腺炎可归为中医“瘿瘤”、“瘿肿”范畴。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性主疏泄,青壮年女性一般肝阳偏旺。患者发病初期常外感风热,加之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化火,逼迫气血上行,火热灼津为痰、为瘀血,故发为发热、恶寒、颈前肿痛、咽痛等风火热毒为主,夹痰、夹瘀表现。魏子孝教授认为此时宜清热解毒、利咽散结为主,处方以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①伴发热、体温较高者,酌加生石膏、知母;长期低热,加青蒿、鳖甲;舌苔厚腻,加厚朴、苏叶;甲状腺疼痛明显,可加玄胡粉(冲服)、虎杖。②伴发甲亢者,滋阴常选用一贯煎为基础方;心火旺者常用导赤散加栀子、黄连、莲子心清心除烦,配以酸枣仁、夜交藤安神定志;肝火旺者性情急躁、手颤、双目胀痛、便秘,常用丹皮、栀子、夏枯草、白蒺藜、生龙骨、生牡蛎清肝泻火平肝,配合白芍、天冬、玄参滋养阴液;胃火旺者消谷善饥、口臭、消瘦,常用泻黄散直折胃火,配合北沙参、石斛等滋养胃阴;瘀血阻滞者,常配以丹参、益母草、蒲黄、莪术等活血化瘀;肝气郁结者,常用逍遥散加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痰郁化热者,常用黄连温胆汤配浙贝、夏枯草、玄参等清热化痰散结。③伴甲状腺肿大明显(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多以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为基础方治疗;甲状腺肿大明显、有压迫感,可选用浙贝、生牡蛎、海藻、夏枯草等加强化痰散结之功;甲状腺疼痛酌加郁金、玄胡粉(冲服)、莪术行气活血止痛。

验案举要:

患者,女,53岁,低热、咽痛、甲状腺肿痛2周余。每日下午低热,体温波动在37.5℃左右,伴见后枕部疼痛,心慌,耳鸣,月经稀发,眠差,大便偏干、每日1次,舌边齿痕、略黯红,舌苔薄黄微腻,脉弦细稍数。查体;双甲状腺Ⅱ度肿大、有压痛,咽部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综合甲状腺B超、甲状腺吸131碘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沉等结果,西医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暂时性甲亢,中医诊断:瘿病,辨证属风火热毒夹痰、夹瘀,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结、化痰活血,予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15g,连翘12g,板蓝根3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30g,土贝母15g,玄参15g,法半夏12g,莪术10g,葛根15g,石菖蒲15g,远志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21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低热消失,甲状腺疼痛减轻,心慌、耳鸣好转,血沉较前下降,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正值经期,小腹发胀、乳房胀痛,舌苔转为薄白,脉细稍弦。此时,痰热渐去,肝气郁结明显,故上方去葛根15g、石菖蒲15g、远志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加四逆散合益母草(柴胡12g、白芍30g、枳实12g、炙甘草10g、益母草30g)疏肝解郁、活血化瘀。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优甲乐25μg/d,口服。三诊:甲状腺无疼痛,觉咽喉部有痰梗阻,仍甲状腺肿大,偶胸闷,大便偏干,舌苔转为白腻。风热毒已除,气虚肝郁、痰瘀内阻突出,故处方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化裁:柴胡12g,白芍12g,生甘草6g,法半夏12g,厚朴12g,茯苓12g,白术12g,苏梗10g,苏叶10g,桔梗10g,玄参12g,土贝母15g,莪术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咽喉部梗阻感消失,胸闷减轻。继用上方调理3周后,甲状腺肿大减小,甲状腺疼痛一直未发作,甲状腺功能、血沉均正常。

(整理:邵鑫,张广德 审阅:魏子孝)

14.清热散结方(林兰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夏枯草15g、金银花12g、连翘10g。

功用:

清热散结。

方解:

方中夏枯草味辛性寒,善入厥阴肝脉,《神农本草经》载其主瘰疬、鼠瘘、善散瘿结气,《本草求真》更言“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金银花清热解毒,《洞天奥旨》云“本药最能消火热之毒,而又不耗气血,故消火毒之药,必用金银花也”。连翘解毒消肿,是“疮家圣药”,配合夏枯草可增强理气化痰散结之功,合以金银花可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延胡索入肝经,理气散结止痛。诸药共用,清热解毒,化结消瘿,切中病机,故而取得较好之临床效果。

主治:

痰热瘀结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见心慌,怕热多汗,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清热散结方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辨证属痰热瘀结者的基础治疗。

汗出多者,可加生龙骨;乏力者,可加太子参;兼阴亏,加五味子、生地、麦冬。

验案举要:

刘某,女,31岁。怕热、多汗3年余。患者2009年4月出现怕热、多汗的症状,就诊于外院,诊为“甲亢”,予服他巴唑治疗。现周身乏力,易口干,饮水多,纳食正常,无头晕,无心慌,怕热多汗,夜眠欠安,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质黯红,舌苔薄黄,脉弦。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体格检查:青年女性,神志清晰,形体适中,突眼(-),手抖(-),甲状腺Ⅱ度肿大,心率80次/分,律齐。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FT3、FT4,TSH均正常。甲状腺B超:双侧甲状腺回声改变。诊断为瘿病之痰热瘀结证。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而化热,热盛伤阴,痰气搏结于颈前成瘿。治疗以清热化痰散结。予方药:清热散结方加减,服药1个月,患者诉怕热多汗症状明显减轻,舌质黯,舌苔白,脉弦。效不更方,继前治疗。服药半年后,无怕热、多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临床参考:

现代中医多将甲亢归属中医学“瘿病”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素体阴虚、情志内伤有关。本案所用清热散结方,侧重于清热解毒、理气散结,后期随症加减用药,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强调中西医取长补短,临床配合小剂量的抗甲状腺药物,能使症状得到较快改善,并使西药副作用减轻,疗效保持稳定。

(整理:魏军平 审阅:林兰)

15.活血祛瘀方(麻柔经验方)
来源:

膈下逐瘀汤。

组成:

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g、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0g、枳壳10g、五灵脂10g、元胡10g、牛膝10g、香附6g、太子参20g、炒白术10g、水蛭4~5g(研末冲服)。

功用:

祛瘀止痛、行气活血。

方解: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共为君药;桃仁、红花、灵脂、水蛭破血逐瘀,以消积块,为臣药;配香附、枳壳、元胡行气止痛,生熟地滋阴养血,太子参、炒白术益气补脾,为佐药;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牛膝引药下行,共为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力。全方配伍严谨,具有显著的祛瘀止痛、行气活血之功。

主治:

骨髓增殖性疾病,辨证为膈下瘀血之证。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麻柔主任根据这组疾病的特点,进一步指出,因毒致瘀,毒瘀互结为本病的根本病因病机,治疗以解毒化瘀为主,理气活血兼健脾益气为总的治则。麻柔老师擅长用经方膈下逐瘀汤合四君子汤方加减化裁。解毒、扶正、活血三大原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在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麻柔主任提出本病应分期论治:早期正气未大虚,以邪实为主,祛邪为主;中期邪盛正虚,祛邪扶正兼用;晚期正衰邪恋,扶正为主兼行血活血。具体解释为:在疾病早期,以实证为主,正气尚未大虚,以攻为主,选方以膈下逐瘀汤为基础,基本用药组成如下:桃仁、红花、生地(或熟地)、川芎、赤芍、当归、五灵脂、元胡为活血化瘀基础,枳壳、香附理气行瘀,当归又能滋阴补血,中期则多以标本兼顾为主。若病人患病日久,多为正虚标实,以扶正为主,加用太子参,炒白术补气扶正。脾大明显者,加用水蛭破血消瘀。生姜,大枣顾护脾胃,养护后天之本。

若兼风寒者加桂枝、荆芥、防风;咳吐黄痰者加黄芩、瓜蒌、桑白皮;胸中有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沙参、麦冬;阳虚者加制附片、炮姜;本病病程均较长,长期服用行气活血破血药物会耗伤人体正气,加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固护正气,并合用我科具有解毒散瘀功效的青黄散针对病因病理治疗。

验案举要:

宁某,女性,11岁。主诉:发现血小板增高1年余。患者无明显诱因于2011年检查时发现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增高,查JAK-V617阴性,染色体未见异常核型,未特殊治疗。现在症见:时有头晕头痛,未见明显出血症状。辨证:脉弦,舌质红苔薄白。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1×109/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计数1670×109/L。中医诊断:虚劳,属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为主。予活血祛瘀方加减。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5g,川芎6g,赤芍10g,当归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枳壳10g,香附10g,太子参30g,白术10g,益智仁10g,生姜10g,大枣10枚,水蛭4g。联合服用青黄胶囊0.4g,每日1次。二诊:白细胞计数5.2×109/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计数1131×109/L。症状:二便调,辨证:苔薄白,脉沉弦。治疗:原方去益智仁,加公英30g,土茯苓30g,牛膝10g。联合服用青黄胶囊0.4g,每日1次。三诊:白细胞计数4.8×109/L,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计数1002×109/L。辨证:舌苔薄白,脉沉。治疗:第一次复诊原方,守方继服4个月。联合服用青黄胶囊0.4g,每日1次。四诊:白细胞计数4.7×109/L,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计数653×109/L。辨证:舌苔薄白,脉沉。第二次复诊原方,守方继服3个月。联合服用青黄胶囊0.4g,每日1次。

注意事项:

①情志调畅。本病治疗周期较长,应鼓励患者确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和恒心,坚持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1个疗程一般2~3个月,2个疗程起效。②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治疗血液病尤为重要。保护脾胃不仅可以保持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促进药物吸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参考:

麻柔主任指出,本方取效的根本机制,除了明辨在气在血的瘀血病理外,还要对其原方中的血药与气药配伍有深刻领会。因为王氏创制这些方剂时就提出疾病的发生与气血失调、气血瘀滞密切相关,致使人体气机失调,疾病发生,并强调瘀血致病最多。一旦这些证候出现就是用其方取效的关键所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因毒致瘀,毒瘀互结的病机为主,治疗总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之一,疾病日久,总会出现气血虚弱的情况,正合本方意。而王氏的逐瘀汤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多以血药与气药有恰当的配伍。例如血府逐瘀汤中桔梗、柴胡、枳壳等药不但理气行气,而且有引诸血药上行胸府及头目之效;而膈下逐瘀汤中乌药、香附等药不但行膈下之气,而且引诸血药走入膈下直达病处。这些充分凸显了中医学理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守气者血,运血者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气血辨证思想。而在治疗这组疾病过程中,总以膈下逐瘀汤为主加减治疗,体现了麻柔主任“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

相关论著:

麻柔.中西医临床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06-221,355-360,427-433.

(整理:唐旭东 审阅:麻柔)

16.益气通阳方(麻柔经验方)
来源:

桂枝汤加味。

组成:

太子参30g、炒白术15g、土茯苓3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锁阳20g、仙灵脾10g、穿山龙10g、川萆薢10g、生姜10g、大枣10枚。

功用:

益气通阳。

方解:

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顾护肺卫,桂枝辛温发散,既可解肌发表,又可温通血脉,助阳化气;白芍苦甘酸敛,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甘草补中益气,合桂枝(桂枝甘草汤)则辛甘化阳,走表而解表实卫,走里而温通血脉、振奋心阳;合白芍(芍药甘草汤)则酸甘化阴,走表而敛阴和营,走里而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姜枣合用,可以升腾脾胃升发之气,调和营卫,资助汗源。桂枝汤既有助于紫癜的吸收,又有利于抵御外感邪热侵扰,具有一举两得之功。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取四君子健脾益气,顾气虚之本。以锁阳、仙灵脾益肾助阳,益火补土。《医方考·血证门》记载:“血营卫气,胥有义焉。阴在内,阳之守也,故曰营。阳在外,阴之卫也,故曰卫。二者宜调而不宜病,血一不调,则营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败之”。

主治:

血小板减少症,证属脾肾阳虚兼见肺脾气虚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慢性TIP主要以乏力、腰膝酸软为主症,有的伴有轻度皮肤黏膜出血点,少见大量急性出血,且大多舌脉表现为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等气虚、阳虚之象,其疾病的本质为以虚为主,兼有虚火上扰之象。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阳虚,瘀阻络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统血摄血,肾脏化生精血,脾肾阳虚为本,血溢脉外,瘀血阻络为标。麻柔老师强调抓住脾肾阳虚这一疾病本质,采用益气温阳,温通血脉,行血散瘀为主的治法,屡获良效。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未成年者多有慢性鼻、咽喉感染,于上基本方加用金银花、公英、蝉衣等袪风解毒;成年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用半夏泻心汤加桂枝汤加减、妇女多有慢性泌尿系或妇科感染,可在半夏泻心汤加桂枝汤加减基础上加苍术、黄柏等。

验案举要:

刘某,女性,32岁。初诊:2011年8月12日。主诉:血小板减少10年余。患者于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至当地医院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值,具体不详,后经激素疗法、丙球5天疗法等治疗后,效差,目前患者已停用所有西药,仅依靠单纯中药治疗,外周血血小板维持在20~30×109/L。现在症见:精神可,面色白,全身未见明显出血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12×109/L,血红蛋白137g/L,血小板计数29×109/L。中医诊断:血证,属脾肾阳虚证。西医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予益气通阳方加减。太子参30g,炒白术10g,土茯苓3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锁阳10g,仙灵脾10g,川萆薢20g,穿山龙30g,双花20g,公英30g,黄连3g,菟丝子15g,巴戟天10g,生姜10g,大枣10枚。二诊(2012年1月10日):白细胞计数6.8×109/L,血红蛋白140g/L,血小板计数34×109/L。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继用。三诊(2012年5月8日):白细胞计数4.9×109/L,血红蛋白133g/L,血小板计数50×109/L。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细。中药原方去黄连,加白鲜皮10g。四诊(2012年8月28日):白细胞计数5.2×109/L,血红蛋白125g/L,血小板计数105×109/L。辨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中药原方加蝉衣10g。五诊(2013年2月17日):白细胞计数7×109/L,血红蛋白146g/L,血小板计数118×109/L。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治疗:中药原方加桑螵蛸10g,旱莲草10g,女贞子20g。

临床参考:

麻柔主任还指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未成年者多有慢性鼻、咽喉感染,成年人多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妇女多有慢性泌尿系或妇科感染,这些均表明病人除有自身免疫外,同时有免疫缺陷存在。因此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诊治过程中,应全面查找有无慢性感染灶,能根治的慢性感染应积极根治,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时无法能根治的慢性感染也应逐步提高病人抗病能力,消除感染。用桂枝汤一方面为“调和营卫”,主要方面是为“调和阴阳”,意在逐步提高病人抗病能力,逐步调节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使疾病向向愈方向发展。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总病例数28例,显效4例(14.29%);良效3例(10.74%);总有效率42.86%。

相关论著:

[1]麻柔.应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同时存在矛盾的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029-1032.

[2]麻柔.麻柔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16):1363-1365.

[3]麻柔.麻柔辨证施治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4):260-261.

[4]麻柔.中西医临床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27-354.

(整理:唐旭东 审阅:麻柔)

17.髓毒劳方(麻柔经验方)
来源:

青黄散、六味地黄汤。

组成:

青黛0.3g、雄黄0.1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山萸肉10g、山药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20g、菟丝子15g、枸杞子20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制首乌10g、桑椹30g、生姜10g、大枣10枚。

功用:

解毒化瘀,补肾生髓。

方解:

方中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两者共为君药;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为臣药。三药相配,肝肾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和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补中寓泻,以泻助补,乃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汤加用菟丝子配枸杞子,巴戟天、补骨脂配制首乌、桑椹,使阳气能够蒸腾、精血可以归巢,浮阳得以敛降、阴阳得以交通,从而达到填精益髓、气血升华之目的。此乃“阴阳同治、阴阳互求”之意也。方中多加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及助主药补中生血以助药效。

青黄散由雄黄和青黛组成,雄黄、砒石和砒霜是含砷中药制剂的主要原料,雄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As2S2,As4S4),辛、苦、性温,有大毒,归心、肝、胃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功能。青黛,咸,性寒,归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功效。

主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各型。开始用于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后扩大到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并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白血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青黄散用量上麻柔主任强调毒药缓攻的原则,每日一粒,持续缓攻,以图祛邪目的,结合健脾益肾,鼓舞正气之中药,协助正气来复。根据髓毒劳的病因病机,瘀毒为邪实,治疗当以解毒化瘀为主,以“去其所害”。从国学思考,骨髓为乾水,若井。井卦大象取水不穷,应骨髓源源造血。若“井泥不食”瘀于骨髓,需淘井去瘀。含砷中药青黄散正是应对髓毒劳主要病机,淘井去瘀;加之补脾肾而益生化之源,促进造血,使其“气血复生”。

青黄散由雄黄和青黛组成,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功能。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功效,两药配合组方相辅相成,增加解毒功效的同时,寒热并用,互为佐制,制约和消减彼此毒性,使整体药性趋于平和。组方后具有解毒化瘀之功效。具体治疗上除予以青黄散外,以补肾填精,健脾益气为法则,辨证加减汤药化裁施治,并要求患者长期坚持服药。

验案举要:

闫某,女性,69岁。初诊:2009年6月3日。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型7个月余。在当地经小剂量化疗7个疗程,化疗反应大,不能耐受,寻求中医药治疗。近期骨髓检查增生减低。现在症见:乏力,纳差,畏寒,二便调,舌苔薄白,脉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9×109/L,血红蛋白101g/L,血小板计数13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23%。中医诊断:髓毒劳,属脾肾两虚,毒瘀互结证。西医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治疗以温肾填精调阴阳。予髓毒劳方加减。生熟地各15g,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女贞子20g,川萆薢20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制首乌20g,巴戟天10g,太子参30g,炒白术10g,锁阳20g,鸡血藤30g,生姜10g,大枣10枚。青黄胶囊1粒/日及本院制剂益肾生血片补肾填精以生血5片/日。二诊(2009年7月13日):白细胞计数3.3×109/L,血红蛋白99g/L,血小板计数125×109/L。症见:二便调,苔薄白,脉沉。原方加黑桑椹30g,菟丝子15g。三诊(2009年9月7日):白细胞计数4.4×109/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计数147×109/L。原方加桂枝10g。四诊(2009年12月7日):白细胞计数3.63×109/L,血红蛋白125g/L,血小板计数121×109/L。骨穿示:骨髓增生Ⅲ-Ⅳ级,原始细胞<5%,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核型。脉沉,苔薄白。治疗:青黄胶囊减量至服3周停1周,中药原方去桂枝,加蒲公英20g。五诊(2010年8月19日):白细胞计数4.87×109/L,血红蛋白139g/L,血小板计数173×109/L,脉沉,苔薄白。治疗:青黄胶囊减量至隔日一粒。中药处方:生熟地各6g,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女贞子20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黑桑椹30g,巴戟天10g,太子参30g,桂枝10g,炒白术10g,锁阳20g,枸杞子20g,生姜10g,大枣10枚。

注意事项:

①煎煮时间。本方以补药居多,为求最大化发挥治疗作用,请于煎煮时注意时间安排,一般以40~60分钟为宜。煎煮时间过短不利于药效的发挥。②情志调畅。本病治疗周期较长,应鼓励患者确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和恒心,坚持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1个疗程一般2~3个月,2个疗程起效。③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治疗血液病尤为重要。保护脾胃不仅可以保持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促进药物吸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参考:

麻柔主任经治MDS患者上千余例,总有效率80%左右。近期总结了治疗前后均经过骨髓、骨髓病理、染色体检查的308例MDS患者(其中30例进行了治疗前后全基因甲基化检查)临床疗效,计完全缓解23例(7.5%),血液学进步162例(52.6%),稳定73例(23.7%),进展50例(16.2%),总有效率83.8%。完全缓解的23例中已有8例停止治疗1年以上,外周血指标仍然全部正常;有3例育龄期女性患者妊娠、产子、母婴平安。疗效机制研究表明:体内、体外疗效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含砷中药治疗MDS的机制在于对MDS异常高甲基化及低甲基化的双重调控作用,即以去甲基化为主,促甲基化为辅。

相关论著:

[1]麻柔,小剂量青黄散联合补肾健脾中药治疗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12):1444-1448.

[2]麻柔,青黄散及健脾补肾方药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07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10):838-841.

[3]麻柔.麻柔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9):6-8.

[4]麻柔.麻柔教授病证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浅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3):401-403.

[5]麻柔.麻柔教授应用含砷中药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138-1140.

[6]麻柔.中西医临床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79-295.

(整理:唐旭东 审阅:麻柔)

18.润燥解毒汤(房定亚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金银花30g、当归15g、玄参20g、生甘草10g、白芍20g、枸杞子20g、北沙参20g、生地20g、麦冬12g、白花蛇舌草20g。以上10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饭后温服,1日2次。

功用:

清热解毒,滋阴通络。

方解:

本方由《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合《续名医类案》一贯煎化裁而来。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当归养血活血,行血中之气滞,祛瘀生新,玄参清热滋阴,生甘草泻火解毒。加白花蛇舌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生地滋阴壮水,配伍枸杞子补肝血、养肝体以和肝用;再加甘寒质润之麦冬、沙参补养肝胃之阴,使肺胃津旺;白芍养血柔肝。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滋阴通络之功。

主治:

干燥综合征证属肝肾亏虚,燥毒蕴结、脉络瘀滞。症见:目干目赤,口干唇焦燥渴,关节、肌肉疼痛,身热,大便干,心烦失眠,舌质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证属肝肾亏虚,燥毒蕴结、脉络瘀滞者。症见:目干目赤,口干唇焦燥渴,关节、肌肉疼痛,身热,大便干,心烦失眠,舌质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

特殊使用:

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等其他结缔组织病证属热毒伤阴者也可以应用本方。

发热加生石膏40g、知母10g、鳖甲15g、青蒿15g;腮腺肿痛加黄药子8g、夏枯草15g、蒲公英20g、蛇蜕8g;皮肤紫癜加水牛角30g、赤芍15g、丹皮10g;关节肿痛明显加威灵仙20g、豨莶草30g、山慈菇10g、蜈蚣2条;失眠加百合30g、知母10g。

验案举要:

田某,男,24岁。初诊:2007年4月6日。反复发热4个月余。患者4个月来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9.8℃,伴口眼干燥,口腔溃烂,鼻衄,目赤结膜充血,周身关节疼痛。ANA阳性,抗SSA阳性,抗SSB阳性,CRP升高,PPD阴性,ESR 6mm/h,球蛋白IgG升高,WBC下降。在外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后症状缓解。现口服醋酸泼尼松40mg,每日1次。就诊时口眼干燥,高热,乏力,目赤,鼻衄,四肢关节疼痛,纳差,失眠,大便干,舌黯红,少苔,脉滑。辅助检查:胸片示少量胸腔积液。腹部B超提示脾大。中医诊断:燥痹。证属燥热蕴毒,气阴亏虚,血络受伤。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治疗以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予方药:润燥解毒汤加味。金银花30g,当归15g,玄参20g,生甘草10g,白芍20g,枸杞子20g,北沙参20g,生地黄20g,麦冬12g,生黄芪30g,水牛角30g(先煎),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日1剂,服7剂。二诊(2007年5月14日):口眼干燥症状已不明显,鼻衄止。关节疼痛缓解。自觉面部及手心发热,别无不适。纳食增多,舌黯红,少苔,脉滑。处方:北沙参30g,天冬10g,麦冬10g,枸杞子20g,生石膏30g(先煎),生地黄20g,黄柏10g,玄参15g,知母10g,乌梅10g,赤小豆30g,车前草20g,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日1剂,服7剂。三诊(2007年8月20日):口眼干症状不明显,面部痤疮较多,头顶痛,吞咽不适,大便正常,眠差,舌黯红,苔白黏,脉弦。处方:槐米10g,杭菊花20g,枸杞子20g,当归15g,金银花20g,生甘草10g,白花蛇舌草20g,百合30g,玄参20g,车前草20g,生地黄20g。水煎服,日1剂,服7剂。三诊后患者未继续就诊。三年后患者因外感发热再次就诊,诉三年来病情始终平稳,未再复发。(本案详见《房定亚治疗风湿病传真》,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注意事项:

本方为房定亚教授针对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异常性血管炎、外分泌腺炎症”而设的专方,房定亚教授认为,此病的治疗不可一味滋阴生津,应结合现代医学对其基本病理、病机的认识“免疫异常性血管炎”,从调节免疫、治疗血管炎的角度着手,“燥、瘀、毒”并重,重视解毒、活血、通络,在此基础上养阴润燥,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关论著:

[1]唐今扬,周彩云,李斌.房定亚治疗干燥综合征及合并症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3,5:869-871.

[2]张颖,曹玉璋.房定亚教授对风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特色[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5:60-61.

(整理:马芳 审阅:房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