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亦可洗目
诗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喻日暮。诗句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通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桑榆之晚,说的是人之晚年。人的晚年,是容易被疾病缠身的。许多老年人就被眼病所困扰。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好引出中唐时期两位患眼疾的老年人的故事。
刘禹锡和白居易这两位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曾谋面。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相遇于扬州。神交既久后的初次相逢,悲喜交集,此后,两人一直有诗作相互唱和。刘禹锡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编为《刘白唱和集》,将自己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他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遂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为了保护眼睛,刘禹锡除了少读书,到了“废书”之喻,还采取了灸治的方法,经常使用以至于“随年多灸”。他们为什么没有采用桑叶或者桑白皮洗眼的方法呢?
我们从药用的历史考查中看到,这一功效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医药的发展有其进程。谈到这里,深为他们叹惜。
桑白皮竟也与桑叶一样有明目的功效。此识来源于古代医案的启示。患了眼疾,双目不明达二十年的高龄老人,在坚持用桑白皮长期洗眼以后,竟获童目(如儿童一般),能不令人称奇吗?
昔扬州有一赵知府,年九十有余,患眼疾,双目不明二十年矣。后遇陈八相普长方,用桑白皮不拘多少,煅过存性,将水一碗煎至九分,澄清洗眼。不至一年内,如童儿一般。
这与梁章钜在《良方集录》中见到的皮硝与桑白皮所用一致。二者堪称“洗眼仙方”一说,正是经历了应用后对其良好效果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