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药记:良木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神奇的柳枝接骨

为吹柳哨折柳枝。

小时候,小人儿,谁没折过柳枝呀?折后取枝皮圆筒,可以制成柳哨儿吹着玩。粗的声浑厚,细的声尖利。人人做来都不同,所以小伙伴们会一比高低:看我做的柳哨最粗大……你的没有我的哨儿嘹亮动听……

还有折柳相送,尽显文人情怀。夕阳西下,晚风拂柳,残笛声声,那离别之情会让人有心碎的感觉。

柳是让人动情的。那么,再折一根柳枝吧,这次是专门为了给你展示“伤筋动骨”的医学体验:

用力折柳枝,“啪”的一声,木心被折断了,但柳枝的青皮还连缀着。这么直观而常见的现象,被医学上借用,就有了这样一个医学术语,叫做——柳枝状骨折。

柳枝状骨折就是青枝骨折,是说骨折像柳枝被折断一样,里面的骨头断了,外面还皮肉相连。借助仪器检查,X线显示只有角度改变而看不到骨折线。这种骨折恢复快不易移位,属稳定型骨折。

而柳枝恰恰又被中医用于接骨。柳枝接骨?对呀,用以替代骨头,柳枝曾经突破历史的局限创造过奇迹。

相传古代扁鹊、华佗等名医已经有了很高超的外科手术甚至接骨技术。至少到元代时,正骨已成为中医学中的专科。但谁最先创用了柳枝接骨技术,却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传说,明朝末年的傅青主(1607—1684年),对柳枝接骨的治疗过程,有过详细的描述。但长期以来,柳枝接骨是作为临床中的秘技在小范围内传承的。

仅有一则清晰的文献记载,述清朝医生用“杨木”(即柳枝,当与杨树无关)来接骨。此见于清代钱秀昌《伤科补要》一书中。

钱秀昌,字松溪,清朝上海县人,然生卒年不详。他伤科接骨技术高超,撰有《伤科补要》一书。时上海县知事苏昌阿(字爱堂,正白旗人)亲为作序,对钱氏伤科医技之精湛,颇为嘉许。其序作于嘉庆己巳(1809年)春季。就在这篇序言中,记录了他亲见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接骨手术方法。骨折的治疗康复,俗话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两百年前所进行的这种接骨手术,骨折的伤足在治疗百日后,恢复到了与他平常的步履相近的程度(“不爽其恒”),不能不令人点头称赞。

“吾闻古医者,解颅理脑,破腹湔肠,后世不可复得。而余(注:苏昌阿)亲见折足者,医断其骨而齐之,中接以杨木,卧百日耳,步履不爽其恒。”

20世纪50年代,国内对柳枝接骨进行的研究较多,有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且在多地有开展。甚至延续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柳枝接骨还曾在我国民间有所应用,效果明显。尤其是用于一些四肢骨折,可避免截肢。

在1989年的骨伤科专业期刊《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上,报道了1例曾于1959年“外伤致左股骨中下1/3骨折”病例。这是一位8岁孩童,行切开柳枝接骨,术后感局部肿痛不适,2个月后骨折愈合,能“正常生活劳动”,连续达11年。11年后发生左大腿内侧破溃流脓,治愈;第13年后,再次发生,治疗后创口闭合。第15年后已到了1975年,第三次破溃流脓。1976年患者24岁,此时的他入院检查所见“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左大腿肌肉略萎缩”。经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手术,取出植入物后,治愈了骨髓炎。所取出植入的柳枝板长5.5厘米、直径0.8厘米,为椎形木条,无钙化和纤维化。该病例经随访十年,完全治愈。

这一柳枝接骨个案,也能说明其应用在急救中的必要性。在11年后虽然发生了骨髓炎,但如果当初不进行接骨手术,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用柳枝接骨,另外一些较平常的用法,则是将柳枝用作外固定,或者用它熬制成膏药使用。

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到了何种水平,谁还会用这些个“烂木头”呀?柳枝接骨,你就做你的复古梦去吧。曾经存在这样想法的人,不是别人,而恰恰就是我自己。然而,就在我认为成文之后,还是受到了这样信息的震撼:2010年,意大利人成功地将木头变身人工骨用于外科整形。我对中医药的坚定信念,正是来自许多这样的事例。被事实教育的远不止我一个——古为今用没什么不好,妄自菲薄最不可取!

说到医药与柳树的渊源,又不能不提到世界上发现最早、使用最广泛的消炎止痛剂,百年名药“乙酰水杨酸”,老百姓更熟知的是它的商品名——阿司匹林(Aspirin)。没有柳树的药用,就可能没有阿司匹林那么早的发现。

关于柳,古代中医文献中有那么多处方,在应用中究竟是其中什么因素起了作用而取效,古人不得而知,这是古人的无知;现代人在从中提取了水杨酸之后,有人就只拿已知的水杨酸与它对号入座了,对上了仅是水杨酸的功劳,对不上就不承认它,这更是现代人的无知。现代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识其一而不识其二,只关注其一隅而不及其余,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诸如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只表现在柳的药用身上。

“简约可得粗犷之智识,精细尤限近观之视角”。古今对比,亦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