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案例解析
一、高危儿案例一
病史:
患儿,男,6个月龄,因怀疑自幼运动发育迟缓就诊。其母孕28周时B超发现胎儿双侧脑室增宽,孕期无其他病史。孕40周顺产娩出,出生体重3200g。生后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10分,新生儿期无其他病史。出院诊断:新生儿窒息(轻度)。目前,因不会翻身,头颅B超示双侧脑室轻度增宽,于康复科门诊就诊。
查体:
注视、追视、交流反应可。双侧小腿三头肌张力高,双侧踝阵挛阳性,余四肢肌张力正常。竖头稳,俯卧位肘支撑下可抬头90°及左右转头。双上肢可至中线位够物,运动模式正常。少量帮助下可翻身且模式正常。双上肢前支撑下可独坐数秒,躯干伸展不充分。双下肢活动少,扶站时呈足尖站立姿势。
发育评测:
AIMS百分位:5%~10%;PDMS粗大运动百分位:19%,发育商:87。
基于ICF病例分析:
优势:①认知功能尚好,能与治疗师互动;②无共患疾病及发育畸形;③头部控制好;④上肢功能正常;⑤家长参与康复态度积极,与治疗师沟通良好;⑥经济支持可。劣势:①双侧小腿三头肌张力高,双下肢分离活动减少;②躯干抗重力肌稍力弱;③不会翻身;④家离医院较远。
短期目标:
提高独立翻身、坐位平衡及下肢全足负重能力。长期目标:达到发育接近正常或正常水平。
物理治疗方式:
以家庭康复为主,每周一次医院康复指导,每月一次复诊评估。
物理治疗内容:
1.翻身训练,诱导并加强躯干侧屈力量。
2.坐位平衡训练,可从抱枕坐开始,诱导向各方位够取物体,以加强躯干抗重力控制能力。
3.俯卧位上肢前伸够玩具,诱导抬胸,提高背部伸肌肌力,并可向侧方够玩具,以准备轴向转动活动。
4.下肢适度负重训练,可在双足良好对线下进行扶蹲、辅助坐起及扶站等。
随访:
患儿9个月龄复查B超仍提示双侧脑室轻度增宽,较前变化不显著。但是,经康复指导及家庭训练,患儿功能明显提高。12个月龄时可从地面坐转换成手膝爬,再扶家具站起;双手扶小桌可侧向移动、弯腰拾物、蹲下和站起,且运动模式正常,但双侧踝阵挛仍为阳性。发育评测:AIMS百分位25%~50%;PDMS粗大运动百分位39%,发育商96。达到发育正常下限水平。
二、高危儿案例二
病史:
患儿,男,5个月龄,校正月龄2个月+7天。其母孕29周因胎盘低位行剖宫产。患儿出生体重1350g,生后因呼吸衰竭入NICU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对症支持治疗。头颅B超提示:双侧侧脑室增宽,脑室旁白质软化。在早产儿随访管理中发现可疑发育异常于康复科门诊就诊。
查体:
注视、追视、交流反应尚可,易惊吓。躯干伸肌、双上肢屈肌、双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增高。双侧踝阵挛阳性。直立体位下竖头不稳,头易后仰;俯卧位头不能抬离床面;上肢在活动时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动作不流畅,引导下可单手入口;双下肢有部分交替蹬动,扶站时下肢无负重。
辅助检查:
校正月龄2个月余时复查头颅B超提示双侧侧脑室轻度增宽,脑室旁白质回声不均。
评测:
GMs:不安宁阶段未见正常不安宁运动。
基于ICF病例分析:
优势:①认知功能尚好;②无共患疾病及发育畸形;③上肢可在引导下达到中线位;④家长参与康复态度积极,与治疗师沟通良好;⑤经济支持可;⑥家离医院较近,可以接受每周2次的康复指导。劣势:①躯干及四肢肌张力均增高;②姿势和运动模式异常;③运动功能障碍。
短期目标:
指导正确抚养方式,加强头及躯干抗重力控制能力,改善上肢功能,加强下肢负重能力。长期目标:生活自理,尽可能具有同龄儿相同的社会参与能力。
物理治疗方式:
家长在治疗师指导下学习针对性训练方法,确保掌握后以家庭康复为主,每天累计1~2小时家庭训练,每周2次医院康复治疗,治疗师及时给予家长技术和心理支持。
物理治疗内容:
1.指导家长抱姿、卧姿及日常护理中放松体位下的喂养、沐浴、换尿布等体位。
2.指导家长与患儿交流、互动,避免在训练中出现紧张、兴奋、哭闹。
3.训练头及躯干抗重力体位下的稳定性控制。
4.俯卧位辅助肘支撑下训练抬头、转头、追视。
5.在仰卧位或抱坐位下进行适度的上肢屈肌牵伸后,辅助、引导上肢在中线位控制,用玩具触碰手指背侧,诱导伸指、伸拇及主动抓握反应。
6.下肢适度牵伸后,辅助、诱导下肢负重。
随访:
在17个月的医院康复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治疗中,患儿运动发育进步速度较快,在同龄儿中的百分位不断提高,精细运动发育商达到正常,粗大运动发育商轻度落后,诊断为CP,痉挛型双瘫。定期PDMS评测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定期PDMS评测结果
(席宇诚 黄 真 王 翠 李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