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医肾系病证的发病因素
发病因素即病因。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内部相互联系,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另外,人体的内部环境与自然界的外部环境之间,同样也是相互联系,保持着动态平衡。当人体的内部及外界多种致病因素,破坏了人体的生理平衡,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不和、气血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常、阴阳互动功能失衡。病及于肾、膀胱,则引起肾系疾病的发生。
病因根据中医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分:内生淫气邪毒、外感六淫邪气、内伤七情之气、饮食不洁失宜、劳伤过度、他脏久病乘侮肾脏、先天禀赋不足、虫兽咬伤及药毒等。多种内外界因素可致肾系病证,并且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原有致病因素和疾病演变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湿、瘀血,这些病理产物也可成为某一阶段的主要病理因素,并导致疾病的发展,常常成为导致肾系病证加重及发展的因素。中医探求疾病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医生对患者“四诊”诊断方法,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引起疾病的原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作等对身体的伤害作用,继而审视机体表现症状、体征。另外借助现代医技的辅助检查,通过详细分析疾病的发病因素,确认疾病的性质,此为“辨证求因”。在临证时需详细分析各方面致病因素,方可确立正确的治疗法则。
一、肾的精气失调致使内生淫气邪毒是肾系致病的重要因素
精气失调致使内生湿毒淫气,在中医肾系病临床中是常见的病理因素,在综合致病因素中它最突出,特别是在原发性肾小球病、继发性肾病等变态反应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肾脏病疗效、转归及预后。它包括肾系组织器官精气的生成、精气的功能作用,精气的亢盛和亏损异常的临床病理机制及表现等。
【肾气过亢是致肾系病证重要因素】
肾的精气过亢,容易内生淫气湿毒,是肾脏疾病致病的重要因素。精气的根本在于肾,而精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根本形式。精气的过亢、过弱、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均可导致肾脏的病变。在正常情况下,肾的精气、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维系、相互制约的,从而维持着人体精气、阴阳、动态平衡及稳定。因多种致病因素将这一动态平衡稳定被打破时,即出现了阴阳平衡失调,精气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理改变,临床多见于气虚、气滞、气逆的病证的表现。但现经多年临床观察,肾脏精气过盛、过亢为逆,同样是肾脏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它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肾“阴精过盛”,而易生成湿毒,这种湿毒为寒邪,既可直中脏腑经络,又可与体内其他湿邪、毒邪相结,损及肾的脉络而致病。再则肾的阳气过亢而生热邪,亦可直中肾的经络而致病,同时可与外邪相结产生湿热毒而致肾病。还有湿毒在体内郁久而化热毒致肾病。此为“精气过盛为毒”“阳气过亢为邪”。当这些湿邪、热毒、血瘀阻肾络使血不循经,血行脉外而尿血;或湿热毒损伤肾络,气化失常、开多合少、清浊不分、精微下泄而尿呈浑浊、出现蛋白。湿热毒瘀阻损伤肾络、气化不利而失常,开合不利而使水液代谢失常,水滞肌肤而发为水肿,此阶段大多为肾病的初中期,多为实证。久而不愈而发为虚劳、癃闭、关格等重症,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医肾的气化作用,包括西医学的免疫调节功能。肾的气化功能是否健全、稳定、平衡,直接关系到肾是否健康。中医肾的“精气”气化功能过亢、过盛即可引发自身免疫性肾病和继发性免疫性肾病。如临床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等肾病。此病理机制与现代免疫学中免疫功能失调一致,因抗体的增多而引起各种自身免疫性和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抗体与肾的精气相似,是肾精的一类,功能作用相同,故而病理机制相一致。而精气与抗体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的遗传因素有关,即中医所述,先天禀赋于父母,遗传先天之精气相一致。
二、六淫邪气外侵是肾系致病外部条件
六淫邪气的概念:六淫即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异常的气候现象,如果这六种气候现象顺行正常,即是中医所称谓“六气”。异常的“六淫”易使人体致病,正常的“六气”对人体有益而无害。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六气是万物生长的必须条件,人应顺应自然界之六气,依赖于水谷精微,应四时气候变换。万物之生长,收藏之精津,生生息息,循环往复。此为中医学所强调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六气化生于四季,一年四季分春、夏、秋、冬,循其一定的规律而环周往复,而四季生六气各有特点,春生风温、夏生热、长夏生暑湿、秋生燥、冬生寒凉。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发生异常变化,或过于急骤剧烈变化。当人体的抗病能力不能适应六气其反常变化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被破坏,而失去协调平衡稳定,使人体罹患疾病,“六气”变为“六淫”,成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淫邪。
淫,是淫胜太过之意,引申为异常。“六淫”指“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六邪”。因四季气候变化是有一定顺序而较规律的,如果出现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太过或不及的情况,如春应暖和而反寒冷,秋季应凉爽反而炎热等,这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这种时令与气候脱节的“六淫”侵袭人体即能发病。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是说自然界的气运,不可没有正常规律,如果气运失其承袭就是反常现象,反常现象就会变成致病因素。再则,是指气候的变化过于急骤或剧烈变化,如暴冷暴热、酷冷酷热、阴雨连绵不散过长等都是反常的气候,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均属不利。当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机体不能适应这异常变化则可发病。
六淫致病主要以孔窍肌肤而入为特征。
三、七情之气异变是肾脏重要的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中医学中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的变化。
七情所伤而致病是指情志波动过于突然、过于强烈、过于持久或过于反复,这种打击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耐受程度和调节范围,影响人体生理,使人体的气机紊乱,脏腑的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久之也可致脏腑发生器质性病变。此时,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由于病从内发,故称其为内伤性致病因素。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之邪主要是从口鼻和皮毛侵入机体,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内脏而发病,故又称其为“内伤七情”,这是导致内伤病证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情志与肾脏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可分两方面:一是七情可以使肾脏直接患病,二是当肾脏患病时,情志可使肾病的变化,致使肾病加重影响疗效和预后。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含志之脏,而志又由心神所发,故恐与惊为肾脏精气的反应。当惊、恐过激则直中肾脏,使肾脏气乱及气下。“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软,精时自下”(灵枢·本神),使肾的气机紊乱,肾气虚损,封藏不固,不能升腾而虚陷,造成阳痿、胆怯等症。恐则气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等。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气郁化火,耗伤阴津,而致相火妄动,耗伤真阴而肾虚。情志失调不仅是肾脏发病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肾脏疾病向严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肾脏水肿、血尿、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的病程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常导致病情反复变化不愈,甚则日趋严重,使正气渐虚,而邪气亢盛的表现愈加严重,肾脏的气血功能越加紊乱而失调。
四、他脏患病累及肾脏是常见的致病因素
乘侮致病起始于中医五行学说,而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脏腑疾病相互影响和传变的规律,脏腑系统在有了疾病的情况下必定相互影响,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而他脏之病也可传至本脏。
(一)母子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疾病从母脏传来,并依相生方向侵及属子的脏腑,临床多见先有母脏证候,继之又见子脏证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损,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上亢。由于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据相生关系,病虽有所发展,但相互滋生作用不绝,故病情较轻。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的证候,继则又见母脏证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先亢盛,而再致肝火上炎,肝为母,心为子,其病由心传肝,由子及母,则病情较重。因子壮母衰,邪盛而致多为实证。
(二)乘侮关系的传变
主要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
1.相乘传变
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先是肝病证候,继而又是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候。病从相克方向传来,侵及被克脏器,故病情发展较重。
2.相侮传变
即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肝火犯肺之证,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器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因邪气不能深入,因此病变较轻。
五行母子关系致病或乘侮关系致病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与脏器的虚实、病邪的性质及临床调护、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器虚则传,脏器不虚则不传或难于传变,不要机械处理,应灵活对待。
他脏患病传变于肾脏而致病,不论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不论寒热虚实之邪,或难治久病不愈,或初发和急发之病,随着病情的迁延和加重,最后均可引起肾脏的损伤。在临床中,因“母虚累子”“子病犯母”,或脏腑相乘相侮传变而引发的肾脏疾病,是常见的传变性肾病。即“五脏所伤,穷必及肾”的中医理论。常见如下:①肝脏有病传变于肾:如肝阳上亢,致高血压肾损害、肝肾综合征;②膀胱有疾传变于肾:如泌尿系感染、梗阻;③经脉有病传变于肾:如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④消渴症引起的肾损害;⑤心脏有病传变于肾:如心肾综合征;⑥脾胃有病传变于肾等。
其中有两类病理机制:一是他脏有疾久病不愈,气机功能衰败,迁延反复,耗伤肾的精气,损阳耗阴,使肾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如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引发肾衰竭,肝肾综合征等。二是他脏感受热、湿、寒毒邪,循经致肾,如湿、热毒邪损及膀胱,上循肾脏,因日久不愈,或急重之病未有抑制,必易伤及肾气,克伐肾阴。此病初期,多属实证,久之多虚,或虚实夹杂证,多由湿、热、寒邪毒,郁滞肾络或灼血成瘀,而瘀阻肾的脉络,阻碍肾的气机,使肾的气血不能循经而行,终致损及肾阴、肾阳。从临床实践看,此类肾病,多属系统免疫性、感染性、阻塞性、紫癜、糖尿病等病引起的肾脏损害,从中医辨证认识,均属于他脏之病传变于肾脏。
五、饮食不洁及失宜的致病因素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饮食失宜、不洁,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物要靠胃的摄纳、脾的运化,因胃为水谷之海,脾可传输水谷精微,故饮食所伤,主要受病脏腑在于脾胃,饮食伤及脾胃之后,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其因常为宿食积滞后,聚湿生痰化热,且可传变于他脏而致病。临床中,因饮食所伤,主要有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三类情况。
(一)饮食不节
即饥饱失常,饮食规律失常。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若饮食过饱、过饥、过失常度,进饮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1.过饥
即过于饥饿,则摄食量少或断绝,养料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机体必然衰弱而为病。如婴幼儿母乳不足,则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血亏损,形体日渐消瘦,而卫外无力,易感外邪而致病。
2.过饱
即饮食过量,超出脾胃运化能力,也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积滞于内而成宿食积滞,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临证以小儿多见,因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弱,故食滞日久,可郁而化热。如果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久之正气虚弱而邪实,常可酿成疳积,出现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泻。如郁久化热,常可里急后重或脓血便。
饮食不节可导致脾胃损伤而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机体无充足精微营养供给,而后天之精微无以充养先天之精,久则肾精亏损。当脾胃虚弱时,也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外感淫毒易于侵及肾脏而发病。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可引起多种脾胃疾病,随即可传变于肾脏而患病。不洁饮食为不卫生、不洁净、含有致病微生物或毒物、腐败之食物。如果进食不洁之食物,每可伤及脾胃的运化出现发热、寒战、腹痛、呕吐、泄泻,严重时出现肾的阴阳离绝、气血衰败,表现为四肢厥冷、昏迷不醒、关格癃闭无尿之肾病。此证多见于临床的食物中毒、休克、进而肾衰竭症。若进食被虫卵污染之食物,则可发生寄生虫病患。如血吸虫可引起肾脏的损害。
(三)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是指饮食品种有所偏颇,或饮食温度不适,嗜食过冷或过热食物而言。对于人体而言,饮食种类应广而均衡,其冷热度应适宜,方能起到营养全面而均衡的作用,而不至于损伤脾胃。
偏嗜食物可致缺乏某些营养精微:是指食物有偏,某种精微缺少,久之可形成某种精微缺乏症。如贫血、缺钙、甲状腺肿、低钾血症等病症。
1.饮食寒热失宜
如过食生冷,易损伤脾胃阳气,而致脾胃虚寒,气机上下失常,引发寒湿内生。如进食过热食品,易伤胃阴,引起胃热,胃热上熏,津液被灼,无以上承,故口干、口臭、牙龈出血、消谷善饥之症。久而传变肾脏,而损及肾阳肾阴,故饮食过热过冷皆不宜从之。
2.过食肥甘厚味
中医学认为过食油腻肥甘厚味,易伤脾胃,积湿生痰、浊、饮之邪,郁阻脉络,化热化火,火生风动,眩晕目花,偏瘫枯萎,久之伤及肾络郁阻肾脉而致肾的气机升降不畅,湿热蕴结下焦而成气滞血瘀、阴阳气血失调,肾与膀胱气化不利,酿成热淋、石淋、血淋等证,甚则肾衰竭。如过嗜海味、碳酸类饮品,易患泌尿系结石证。过食油腻易患胆系结石。糖尿病肾病其发病之初与过食甘肥等饮食失节有关。
3.五味偏嗜
中医认为,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对于脏腑组织功能都有不同的营养及调整促进作用。而五味偏嗜,对某种饮食过量过久,又可影响脏腑功能的发挥,导致脏腑气机的偏盛偏衰,诸病丛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故偏食五味,均能造成脏腑损害。
4.嗜酒无度
中医认为,酒气辛烈,性热大湿,适量饮用,皆有益肾温胃之功,有疏通筋脉经络、补肾壮骨祛寒之效。但“以酒为浆”,过久过量饮用则为毒,入于脏腑则生下湿。辛烈之气腾于经络则升上热,心中懊,久之损及脑肝传变于肾,继而腹胀、腹水、胸水、气短、乏力、尿闭等证,终而引发肾脏气机衰败。如现临床常见的酒精性肝硬化肾损害之病,可以说明过量过久饮酒,不仅伤及脾胃,且对肝、肾、脑损害也甚,对人体确有很大危害。
六、房室、劳逸失度致病因素
所谓劳逸,即是指过度的劳累和过度的安逸而言。正常的劳动,为人生存之必需,其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有助于气血疏通、生阳助阴、强壮体质而不易致病。正常合理的休息有助于养阴潜阳、恢复精力,有助于阴阳平衡。但是,过度劳动或过逸,则亦可成为致病因素。房室不节,指性生活不能节制,淫欲无度。临床常分劳力过度、劳心过度、房劳过度、安逸过度致病因素。
(一)劳力过度
劳力过度是指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过度而言,或因长时间应用一种姿势工作,如久视、久立、久坐、久卧、久举、久行等,都可耗伤元气,劳其筋骨,从而使元气虚亏,脏腑组织功能减退。即中医学所讲:“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临床常表现为,四肢疲软、少气力衰、神疲懒言、动则气喘,久之肾气虚衰,肾精枯竭,而致肾劳。
(二)劳心过度
是指劳心太过,思虑过度,常使阴血暗耗,而心神失养,临证常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时有躁怒或寡言不欢,久之出现心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表现。
(三)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不能节制有度,容易伤及五脏之气机,以肾较甚,耗伤肾中精气而失神。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说肾为藏秘精气之脏。人体精气宜闭潜藏而不宜妄泄,先天之精气为肾本身所具有的内涵生命活力。肾精属阴,伤精则阴亏,而元阴元阳相互作用,均为肾所固藏,如房室过度,肾中阴精耗损,则阳无所依,久必浮而上越,引发虚火上炎为病。阴精亏损日久必伤阳气,可使肾中阴阳二气皆损,以致骨蒸体弱,气力全无。男则多见:心神浮动、心悸不安、相火偏亢、精关不固而致梦遗、滑精、早泄、阳痿等症。女则多见:冲任损伤、宫胞气血失调而致月经不调、崩漏或经止、流产难孕、赤白带下等症。过度劳伤及房室不节,是多种肾病病情反复发作和加重的主要因素,特别要指出在临证治疗各种肾病过程中,防其过度劳伤及房室不节,是医护与患者,在调治病程中应引起重视的重要环节。
(四)过度安逸
为闲逸过度、好逸恶劳,可使精神衰减,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肾运化功能呆滞,致使正气不足而抗病能力下降。久则肌肤松弛、筋骨痿软、发胖壅肿,导致肾病产生。正气不足则可见少食乏力、精神不振、头昏目花、心悸失眠等。闲逸过度在临证中,还表现于一些慢性病,久病患者或不能自立劳作、生活,或惧怕伤气而静者,久之必然伤及肾脏。在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中,常因适当的劳作及体能活动锻炼,会使筋脉疏通而不滞,善饥多食,阴增阳升,而促使病况逐渐好转,恢复体能。如果患者过度休养,少动多静,不仅对病无益,反而会伤及脏腑组织。正气不能产生,多会伤及肾气而为肾病。总之,从医临证时,已病或未病之人体,须嘱其劳逸结合,劳逸适度,“动以不疲为好,静以轻松爽快为度”,动静结合,适而有度,方可达到病者疗效佳,常者身体健。
七、误治与失治的致病因素
在临证中,误治失治对于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在临证治疗肾病时强调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必须辨析准确,拟方用药严格掌握四气五味,严密观察病情及疗效,方可避免用药不当、误治失治伤及肾脏的精气而致肾病。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药剂量过大
是指在短时间内,应用药量过大而引起急性肾功不全。如应用甘露醇、呋塞米过量,24~48小时出现急性肾损害;大量应用庆大霉素,一周内出现肾损害;在联合应用抗结核药时,常在三周内出现肝肾同时损伤而表现出肝肾功能异常、腹水、水肿等。剂量过大可致药物毒邪,在短时间内蓄积肾脏而不能及时排泄而致肾损。在临证中,不论有毒药物还是无毒药物,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应该谨慎合理用药,方可避免药毒损伤人体。
(二)用药时间过长
在临证治疗疾病时,用药疗程过长,长达数月、数年、十数年、甚至更长。因应用中药、西药,而药毒直中肾脏者屡见不鲜。如长期应用中成药、中药中的龙胆泻肝丸、朱砂、关木通、马兜铃等,或西药中的非固醇类抗炎药、精神抑制药阿普唑仑、抗生素类等,在短时间内无症状,多因在临床体检时,发现尿及肾功异常。在应用磺胺类药物时,尿路中可析出结晶,引发尿路梗阻致肾损害等。
(三)药物配伍炮制不当
中医在治疗疾病中对中草药的炮制、配伍相当严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去除药物中的毒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如在应用川乌、草乌、附子时煎煮1小时以上方可内服,毒性明显去除,疗效明显提高。桃仁、杏仁煮后去皮炒黄以去除毒性。组方用药时,半夏配伍生姜可去除半夏的毒副作用。否则产生药源性肾损害,中药应用配伍避免十八反也是这种道理。
(四)辨证不确切,用药失宜而误治
在临证中,肾系疾病反复多变。病理变化常易虚实、寒热同存,阴阳交错出现,时而正虚,时而邪实。虚,则应对阴阳、气血的审别;实,则应对寒热、湿瘀的辨识。立法、拟方应分别对待。如果用之不当,阳气不足者而用阴寒、补阴之药可致阳气越虚;阴血不足者而应用辛温之药更易耗伤阴液而助阳火旺盛。或以清热化湿、淡渗利水、行气祛瘀,这些祛瘀之品,辨证不当而使之,配伍不当而用之,往往祛邪不成,反而伤及正气。或者攻邪过猛,正气受之克伐。
在以上各种情况下,辨证不切、用药不当、配伍不适、疗程过短等皆能使人体脏腑受损,或邪气不祛,病情反而加重或反复发作。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应用中西药时均应考虑药物的毒性、疗程的长短、剂量的大小、中药的配伍炮制、辨证的确切,以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八、先天禀赋不足的致病因素
先天禀赋:禀,下者禀承上者;赋,上者赋于下者。在中医学中,先天是指父母之体;禀赋是指由父母亲遗传给子女的体质,称之为先天禀赋。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对于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及抗病能力之强弱有着密切关系,而禀赋之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先天父母的体质。先天禀赋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其包括:胎传、胎弱、胎怯、胎毒等方面。现称遗传性、家族性、先天性疾病。这在人群中是一种个体差异性特点。在肾脏病中也是常见的一种致病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肾系病证,临证常见如下:
(一)先天肾精奇异不全而致病
是指父母双方之精气奇异或弱,禀赋于后代,使后代子女的脏腑组织器官奇异不全,临床表现一种特异病状,此即胎禀之病。如多囊肾、肾囊肿、遗传性家族性肾炎,肾脏输尿管解剖异常及其他系统组织的遗传性疾病等。
(二)先天肾精盛衰、胎弱致病因素
机体对不同的致病因素,在不同的体质具有某些易患性。并且,体质因素决定了产生疾病的类型,及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先天禀赋的易感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具有特别直接的重要影响,此即个体特异性。此先天由父母精气的盛衰而决定,其次胎儿在母体胞宫内发育期,由于母体体弱或患有疾病使胎体发育差,致使胎儿瘦弱,产后婴儿体态瘦弱、面色萎黄、营养缺乏、体质虚弱、抗病能力很差。此即造成肾的精气盛衰失宜,阴阳二气的平衡失调,气化功能强弱不均,抗病能力、免疫功能调节失常。这是产生某些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根本原因。特别是肾炎的发病原因,在于人体肾气的盛衰。临证中患扁桃体炎、咽喉炎、猩红热及各种化脓性皮肤病者,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发生肾炎或其他免疫性疾病。有的原发病很重而不发肾炎,有的原发病很轻却发生肾炎,这其中先天禀赋,个体差异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肾的精气充足的体质,即使存在外感六淫或疫毒之邪入侵,或长期应用对肾有毒性的药物也不会发生肾病。也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即讲,在人体内肾的精气、阴阳盛衰平衡、适宜,病邪是不能侵入而致肾病的。
(三)先天胎毒致病因素
中医古代医家认为,胎儿从母体所禀承毒邪,而致病为胎毒。主要指一些母体感染后,如梅毒,由胎盘传受给胎儿,使胎儿出生后,在婴幼儿阶段可易发生疮疡、疱疹等疾病而言,并非由胎内所带之先天遗传因素,就病因学而言,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四)胎儿产伤致病因素
是指胎儿脱离母体时,因头盆不称、接产失宜,致使胎儿致伤。常见于颅内损伤、出血等产生癫痫、痴呆等疾病。
九、外伤、烧伤、冻伤、虫兽伤致病因素
外伤是指,因机械暴力或烟火、沸液等外因所致创伤或虫兽咬伤而言,范围较广。其中,包括外伤后继发的感染化脓、疮疡腐溃在内,外伤致病轻者可引起皮肉损伤、血脉瘀阻不畅,重则可损伤筋骨、内脏挤压破裂、内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或发生中毒、高热抽搐、神昏、毒邪内陷、虚脱亡阳,肾气耗伤,气化失司则见癃闭。如果虫兽咬伤,损伤人体,轻者局部肿痛、出血,重者损伤内脏或毒邪内陷而死亡。若毒邪内陷于肾,肾络破损则见血尿,损伤肾气,气血瘀阻,气化失司则见癃闭。临证常见挤压综合伤、失血性休克、继发感染性休克、烧烫伤休克、毒蛇、虫兽咬伤所致急性肾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