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播学基本知识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扩散、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思想)的行为和过程。英文中的传播(communication)还包含有“共享”、“交流”、“交通(流通)”的意思。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传播学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它既吸收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原理、技术和经验,也借鉴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但传播学又是具有其特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其研究领域涵盖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取、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二、符号、信息与讯息
1.符号
符号(symbol)是指信息表达、传播的外在形式和载体。人类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动作、表情、体态、音调、图形、图片、影像等同样是符号系统。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介质,没有符号就不可能进行传播。符号在人类传播中发挥着三种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实质上是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人们要把信息或意义传播出去,必须首先把需要传递的信息或意义变成符号,如语言、声音、文字、影像等,即符号化。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播符号后,必须对符号进行阐释和理解,弄清楚符号所承载的实际意义和信息,即对符号进行解读。符号的传达功能主要表现在,信息必须变为符号才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能够被记录、保存和传播。人类的思维活动正是构建符号和解读符号的过程,人类必须借助于符号才能进行思考。
2.信息
信息(information)是用于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不确定性的符号、信号或消息,是指客观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或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没有信息就没有人类社会。1950年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哲学家们提出广义信息的概念,认为信息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把信息作为与物质并列的概念范畴纳入哲学体系。信息、物质和能量并列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本元素。
3.讯息
讯息(message)是指信息与表达或承载信息的载体(符号)的结合体,是表达或承载所要传递的信息的符号系统,如一段文字、一张传单、一段录像、一幅图画等。信息总是经过编码(符号化)成为讯息以后,才能经由媒介传播,而受传者接收到讯息后总是经过译码(解读)才能获取其中的信息。
三、传播要素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Lasswell)在1948年首次提出传播过程的“5W”模式,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作出解释:“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即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必须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
传播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实施者;传播内容是传播媒介采集、制作、传播的各类信息;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手段或工具,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受众是指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传播效果指受众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变化。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在传播五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反馈”这个要素,使传播模式成为双向交流的模式。这个双向交流模式对于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播要素和过程模式见图2-1。
图2-1 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