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健康体检规范化历程

中国健康体检业是最近20年才出现的全新行业,特别是近10年快速发展给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健康体检业规范化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脚踏实地、略微滞后的过程,其中凝聚了我国广大健康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及从业者的集体智慧及心血。

一、健康体检业的首次规范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健康体检已悄然兴起。1995年6月2日原卫生部令第41号《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首次将健康体检作为一项基本规定。管理办法主要针对特定人群,包括:

(一)对从事食品、饮用水生产经营人员、化妆品生产人员、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人员,主要检查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和皮肤病等疾病。

(二)对有害作业人员和放射工作人员主要检查职业禁忌证、职业病及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三)对在校学生主要检查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以及常见病、传染病和地方病。

该规定首次明确了健康体检应纳入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承担检查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在指定范围内开展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同时对健康检查单位的场地、设备、检查内容、工作人员资质等都作了相应规定。这是首次确立健康体检规范化。之后,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了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02年3月15日原卫生部令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对职业健康体检作了规定,将职业健康体检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检形式从健康体检中分离出来,确定了健康体检的内容和范围。

二、健康体检业规范化的探索

早期的健康体检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场地选择随意,对从业人员没有具体要求,出现了虚假体检和假体检报告等严重问题。北京市健康管理协会会长杜兵曾说:“健康体检行业的信息系统呈现的是信息孤岛,数据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体检行业的管理无据可依,拉着几台常规的设备,外出体检队满天飞,几乎都是草台班子组织上门体检”。虽然各地方出台了一些健康体检的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卫生局在2004年出台了北京市健康体检管理办法,遏制了无序的局面,但是整个体检行业缺乏规范,造成体检市场鱼龙混杂,表现为体检质量良莠不齐、重复检查、过度体检、不正当竞争、虚假体检、虚假广告,使用没有资质的工作人员、使用不合格的试剂体检、使用尚未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和没有明确技术操作指南的医疗技术用于健康人的体检等,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危害。

2003年“非典”是体检业的分水岭,促进了健康体检行业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体检的重要性。从2003年开始,全国从事体检的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人数均呈几何速度增长,先后成立了慈铭体检、美年健康、爱康网。根据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健康体检专项调查,截至2009年全国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已有近5000家,大到中央、地方、部队的三甲医院,小到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都纷纷加入了健康体检的大军,国内外资本大量涌入健康管理行业,以各种形式开展着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服务。党的十七大和国家卫生部门制定了“健康中国2020规划”,各省市也纷纷制定了健康目标和促进健康的措施。2009年8月5日前卫生部出台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卫医政发〔2009〕77号),首次提出了健康体检的概念,明确了其医疗行为的性质,必须在医疗机构内由医务人员完成。健康体检的监督管理部门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了开展专业体检机构的执业条件、执业规则等细化要求,比如开展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健康体检及候检场所,至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医学影像科等诊疗科目,至少有2名具备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0名注册护士等。明确了健康体检服务的范围不包括职业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入学、入伍、结婚登记等国家规定的专项体检,不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的健康体检和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开展的健康体检以及专项疾病的筛查和普查等。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健康体检行业标准方面的法规,从此行业准入、机构设置等硬件加以规范。

三、健康体检业规范化的确立

由于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与发展时间不长,理论及相关宏观政策研究明显滞后,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体系不健全,提供的体检基本项目与服务套餐不统一不规范,形成的体检数据不准确和难以利用,使得健康体检的健康改善效果及健康产出大打折扣。因此,统一健康体检基本项目,规范健康体检服务成为解决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2009年出台《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后,并没有紧接着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使得行业缺乏科学通用的行业标准。因为缺乏国家体检标准,所以部分省市相继出台地方标准,如《北京市医疗机构健康体检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3版)》和《湖南省体检机构三大规范》等。民营体检机构也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如慈铭体检就曾发布《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和《健康体检操作规范》。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牵头,共同组织全国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及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部分代表,组成起草组,多次组织专家讨论会和专题研讨会。2010年形成健康体检基本项目试行稿,并组织全国部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进行试行验证。在此工作基础上,广泛征求全国各级各类健康体检机构和专家、学者及广大健康体检从业者意见,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于2014年形成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后称《共识》)。

《共识》是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开展体检服务的基本参考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和单位,对指导和引领我国健康体检机构及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促进健康管理学科与相关产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共识》包括健康体检基本项目、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和体检报告首页三个部分,形成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表6-1、6-2、6-3)。

《共识》在体检基本项目中,采用“1+X”的体系框架,“1”为基本体检项目,包括了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体检报告首页等5个部分。“x”为专项体检项目,包括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筛查及健康体适能检查项目。“基本项目(必选项目)”与“专项检查(备选项目)”的关系:“必选项目”是基础,是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基本检测项目,也是形成健康体检报告及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的必须项目;“备选项目”是个体化深度体检项目,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及慢性病风险个体进行的专业化筛查项目。

《共识》强调了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应作为健康体检中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内容除基本信息采集外,主要包括健康史、躯体症状、生活方式和环境、心理健康与精神压力、睡眠健康、健康素养6个维度和85个具体条目。

健康体检报告首页是根据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要求,参照电子病历首页和居民健康档案首页的设置格式,依据现行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和健康体检自测问卷的主要内容而形成的体检信息摘要。该体检报告首页是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与健康体检产出的统一要求,是未来将健康体检纳入国家健康信息统计的基本数据。

《共识》延续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补充细化了体检规范,更接近于对前次规定的细则。考虑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共识》还提出了一些使用建议和注意事项,方便工作人员在体检服务实践中更好地使用推广,以解决目前体检行业面临的基本项目不统一、服务内容不规范及公众不知如何选择等问题。

四、健康体检业规范的未来展望

《共识》的发表加快了我国健康体检的规范化速度,2015年8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跨学科制定了《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9月又发布了《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同时分会正在整合部分省市区域资源,加紧制定“中国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指南”。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武留信教授表示,分会将继续开展跨学科多部门协同合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群众需求的常见慢性疾病和严重疾病的整套健康体检操作规范和专家共识。

随着《共识》在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普及和应用,将会产生大量新的数据,有关部门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健康体检业规范。另一方面,以《共识》为代表的现有健康体检规范只能算是一种部分规范。因为按照健康体检的定义,健康体检的重点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筛查与风险甄别评估,并提供健康指导建议及健康干预方案。目前《共识》较少涉及风险评估的内容,尚未涉及健康指导建议及健康干预方案的内容。因此我国健康体检业规范的完善应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结合以上内容,未来健康体检规范可能会有以下发展方向:

(一)培养健康体检自测问卷结果的解读人员

因为临床医生以疾病筛查为工作重心,并不擅长健康史、躯体症状、生活方式和环境、心理健康与精神压力、睡眠健康、健康素养等的解读。大多数的体检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和民营体检公司均未在主要体检套餐中包含体检自测问卷。

(二)制定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方案的标准

体检结果仅仅是结果,体检过后生活依旧、个人解读体检报告,这是体检市场一直存在的问题。现在虽然越来越多规范的体检报告会提示健康风险和健康指导,但多停留在健康教育层面,并没有发挥出健康管理的效果。因此如何规范健康体检后续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方面的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可能是今后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内容。

(三)明确健康管理师在健康体检工作中的职责

根据《共识》和原卫生部规定,健康体检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在医疗机构内由医务人员完成,其工作团队应由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组成,并未提及健康管理师的工作职责。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都大力推广健康管理师的职业评定,相关管理部门可能会出台相关的规范,让健康管理师能够在健康体检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将中医体检加入到健康体检基本目录中

中国传统医学指出促进健康比治病更加重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依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健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中医学本身在养生保健方面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2009年10月10日原卫生部颁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中纳入了中医体质辨识,是唯一一项中医体检内容。自此王琦教授最早建立的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的分类判定标准,即中医体质辨识正式作为中医特色体检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后历年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都包含有中医药内容,可见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生活指导,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作为体检的一个补充,应该能够成为健康体检基本目录中的一项内容。